一個面團能做出什么花樣?
在忻府區東樓鄉南肖村紅霞鄉情手藝坊里,李紅霞和村民們用五顏六色的面團制作花饃,不僅成了一項特色產業,更成為帶動村集體收入增長的新渠道。隨著市場的認可和消費者需求的增加,花饃饃成了當地村民手中的“金餑餑”。
李紅霞出生于1971年,現住南肖村。自幼因身體原因,高中時被迫輟學養病。其間曾跟隨父親學習繪畫、宮燈制作、面塑、紙扎、雕刻、剪紙等。2015年,病情好轉后,便開始從事面塑以及花饃的制作,于2016年創辦紅霞鄉情手藝坊。
紅霞鄉情手藝坊以制作面塑藝術品和生產、銷售、花饃為主。近年來,隨著花饃銷量與日俱增,單靠李紅霞一個人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于是,她便把村里的一些無業姐妹和殘疾姐妹召集起來,免費教授她們花饃制作技術,讓她們不僅有了自己的收入,還有了一技之長。
到2016年底,紅霞鄉情手藝坊已經吸收了當地的無業和殘疾姐妹們20余人。人多力量大,她們的花饃產品種類日益豐富起來。
為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生產制作工藝精湛、色彩繽紛、形式多樣的手工花饃,有給老人祝壽的壽桃、婚慶花饃、小孩生日百歲滿月的面圈等等,也有果蔬花饃以及卡通小饅頭,還有忻州傳統的過年花糕、棗山、蓮花饃饃等系列年饃,是家家戶戶過年必備的年味,產品每年都供不應求,深受人們喜愛。
村民張麗珍便是其中一員,她在這一年里實現創收一萬元以上。張麗珍高興地說,合作社不僅解決她家的部分生計,還能發揮她的一技之長,讓她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成就感。
如今,由李紅霞培訓出來的全國各地的學員已達50余人,免費培訓中小學生達600余人次,免費培訓當地無業婦女和殘疾婦女60余人。而李紅霞并不滿足現狀,她設想隨著合作社規模的不斷擴大、產品種類的日益豐富,以后還要聘請專業人士來負責銷售,建立健全網絡銷售,并到各大旅游景點建立自己的銷售網點。還要大力引進和開發手工藝術,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劉芝彤)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