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霧炮車正在作業。本報記者 范 琛攝
“現在出門吃飯,風里都帶著莊稼的清香味兒!”6月24日中午,河曲縣劉家塔鎮路鋪村村民田來珍端著粗瓷碗蹲在院門口,一邊扒拉著飯,一邊笑著跟記者搭話。他身后,幾株青翠的倭瓜藤順著籬笆爬得老高,院角的豆角架上掛滿嫩綠的豆莢。“以前這兒風一刮,漫天都是土,窗戶不敢開,地里的苗都蒙著層灰;現在好了,窗明幾凈,莊稼綠得能掐出水!”他說。
田來珍的感慨,源于一場“揚塵突圍戰”。今年5月29日,中央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在對山西忻州神達梁家磧煤業有限公司開展現場檢查時,直指問題:“采場、排土場及運輸道路等重點區域雖經治理,但仍存在揚塵現象。”
問題就是命令。企業迅速啟動“立行立改”模式,一場圍繞“降塵”的系統攻堅就此展開——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技術升級織密抑塵網
走進礦區,記者看到:采場邊,一臺霧炮車正“突突”作響,白色水霧精準覆蓋挖掘區域;運輸道上,限速20公里的標識醒目,兩臺濕掃車來回穿梭,所過之處路面水潤無塵;爆破作業區,抑塵車同步啟動,水幕裹著炸起的碎石“溫柔落地”……
“我們打出‘組合拳’:作業區域按‘一區一策’配霧炮車,爆破時同步灑水;運輸道配裝載機、壓路機即時清理浮土,濕掃車、吸塵車24小時輪值;運煤車必須遮蓋篷布,出礦前還要過四季洗車池‘洗個澡’。”企業環保負責人介紹,“現在所有作業區都執行‘揚塵不控不生產’,寧可慢一點,也要讓空氣干凈起來。”
從“短期整改”到“長效護航”,監測+應急雙保險
在礦區環境監測站,5臺新安裝的智能設備正實時跳動數據——PM2.5、PM10濃度一目了然,一旦超標便會立即觸發警報。“過去靠‘人眼盯’,現在靠‘數字管’。”工作人員點開監控平臺,“大風天我們還啟動錯峰作業,避開揚塵高發時段,既保生產,又護藍天。”
從“企業治污”到“生態惠民”,綠色轉型釋放紅利
整改不是終點,而是生態修復的起點。企業算起了“綠色賬”:投入資金增設環境監測設施,將綠色礦山建設納入發展規劃;同步推進黃河干流沿線林業生態保護、土地復墾綠化,配合政府實施引黃滴灌萬畝高效農田項目,曾經的礦區荒坡,正逐步變身“綠廊”;干涸的土地,重新“喝”上了黃河水,種上了致富的莊稼。
“現在村里的空氣好了,娃娃們放學敢在外面跑著玩了,老人們曬著太陽嘮家常也舒坦了。”田飛是鄰村的種糧大戶,他蹲在自家玉米地里,指尖摩挲著油綠的葉片道,“你看這苗,綠得透亮!收成肯定差不了。”
企業負責人范忠勝坦言:“環保督察既是壓力,更是動力。我們始終相信,企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不是‘單選題’,只有把綠色刻進發展基因,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從“揚塵漫天”到“清風拂面”,路鋪村的蛻變,是中央環保督察推動問題整改的生動注腳,更折射出資源型地區向“綠”轉型的堅定步伐。正如村民們常說的那句話:“天藍了,地綠了,日子才更有奔頭!”(記者 王國棟)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