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上海警方查處兩起涉消費券違法犯罪案件,抓獲犯罪嫌疑人18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為讓利于民、促進消費而發放的消費券,被少數不法分子收入囊中,政府補貼的消費券異化為少數人薅羊毛、謀私利的工具,不僅破壞正常經濟秩序,更損害社會公平正義。
近年來,多地政府嘗試推出消費券。這種促消費、利發展、惠民生的舉措,受到群眾普遍歡迎。然而,不少網友發現,一些消費券剛通過相關平臺發布就“秒沒”,普通群眾根本搶不到。
近期,上海經偵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破獲兩起涉政府消費券違法犯罪案件,抓獲犯罪嫌疑人18名。
在案件一中,上海市一家餐飲店的老板郭某,伙同多人通過網上發布收購政府消費券的信息、教唆他人修改IP地址、實施異地搶券等方式,收購了大量餐飲政府消費券,并虛構交易騙取消費補貼。
在案件二中,犯罪嫌疑人通過社交平臺發布各類搶券任務,組織大量人員通過軟件改變手機定位實施搶券,并勾連上海7家餐飲企業,通過虛假消費核銷,騙取消費補貼。目前,涉案相關人員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利用政府消費券騙補,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從下面三個環節可以看清“黑手”如何運作。
在搶券環節,有關人員往往通過虛擬定位和頻繁變換IP地址,繞過平臺對領券次數或領券區域等限制,騙過平臺領取到消費券。
在倒賣環節,由于部分政府消費券優惠力度較大,因此吸引了不少有真實需求的消費者,愿意支付一定成本來得到消費券,從而給了黃牛倒賣的動力和獲利的空間。
在核銷環節,一些不法商家通過黃牛獲取大量政府消費券后,偽造營業交易,大肆核銷政府消費券,最終實現騙取政府補貼的目的。
違法違規獲得政府消費券,使這些資源集中到不符合申領條件的人手中,真正有消費需求的民眾空手而歸,破壞市場秩序,也剝奪了普通群眾公平享受政策紅利的權利。
商家違法騙補,大量政府消費券浪費在虛假交易中,無法有效轉化為實際消費需求,削弱政府消費券對實體經濟的刺激引導作用,降低甚至抵消了相關政策的實施效果。
惡意“薅”政府消費券羊毛,倒賣政府消費券牟利,為我國法律所不容。
各地在制定政府消費券的領取條件、使用規則等制度時,要進一步加強引導,明確行為紅線,對規則形成“強提示”,讓人們知底線、明敬畏。
相關平臺作為發放渠道,應當扮演好“守門人”角色。針對申領和核銷環節發現的問題,及時查找漏洞,積極打好“補丁”,為政府消費券發放、核銷等全過程的合規、公平,提供安全、有力的技術支撐。
對于已經發現和查處的涉政府消費券違法案件,更要依法打擊,毫不手軟。同時,暢通社會公眾對涉政府消費券違法違規行為的舉報渠道,形成良好社會監督氛圍,讓政府消費券真正發揮積極作用,讓惠民的政策陽光公平照耀每一名消費者。
記者:蘭天鳴、周蕊
題圖漫畫:潘紅宇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