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蘇、甘肅等地市場監管部門向社會公布了一批違法廣告典型案例,其中多起涉及網絡販賣虛假 “神藥”。
在這些案例中,一些不良經營主體帶貨普通食品或保健品時,把這些普通食品或保健品吹噓成能治療各種疾病的“神藥”,誘導消費者花重金購買。一些上當的消費者輕則錢財受損,重則耽誤治療加重病情,甚至因此喪失了生命。
網絡虛假“神藥”,損害廣大網民的財產安全,擾亂市場的正常秩序,更危及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必須嚴厲打擊!
江蘇市場監管部門公布的案例中,蘇州某公司在電商平臺銷售益生菌粉固體飲料時,在宣傳中濫用兒童、女性、老人的形象圖片,聲稱“老人、孕婦、兒童都能飲用”,還標榜該商品是“專注兒童營養補劑”“兒童專用菌株”,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幫助消化、潤腸通便、提高免疫力等諸多神奇功效。然而,經有關部門查明,該商品僅為普通固體飲料,該公司無法提供商品功效的證明材料,構成發布虛假廣告行為。
甘肅慶陽市場監管部門2024年6月公布的一起案件同樣令人憤慨。蒙某通過網絡直播帶貨一種普通食品“降三本草包”,卻宣稱它具有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的功效。憑借這些虛假宣傳,短短幾天,這款“神藥”就賣出了1200多單,銷售額達12萬多元。
除了上述已經查處的案例,更多販賣“神藥”的網絡直播間還未受到查處。
有的宣稱所賣商品“可修復腦細胞”“治療老年癡呆”,有的吹噓可以治愈基因疾病,還有的夸口“包治百病”。
市場監管部門查明,這些所謂“神藥”,大多只是普通食品,有些屬于“三無”保健品,根本沒有治病功能。
如某些網紅宣稱“具有降糖療效”的“神藥”,就是苦瓜;能“包治百病”的神奇藥粉,其實是琥珀粉;可“清理血管淤積”的“神藥”,主要成分是大麥苗;能“治療惡性腫瘤”的“散結因子復合片”,不過是姬松茸、枇杷、羅漢果做成的復合壓片糖果。
2023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查處“神醫”“神藥”廣告違法案件9572件,罰沒1.25億元。2024年,相關部門繼續開展民生領域廣告監管專項行動。
在嚴查嚴打的高壓態勢下,為了逃避監管、讓消費者下單購買虛假“神藥”,一些網絡主播可謂絞盡腦汁、套路頻出。
有的以講課為誘餌。一些網紅打著養生課堂的旗號,將網友引入網絡直播間,先講解一些慢性病防治知識來贏得網友信任,再進行“神藥”推銷,甚至以換積分、領紅包等小恩小惠引觀眾入坑。
有的以“演戲”為幌子。一些直播間搭建醫院場景,請人假扮醫生、患者,讓偽專家為“神藥”背書。還有的編排調解家庭糾紛的苦情戲來推銷“神藥”。
有的以情感為攻勢。在直播間里,有些主播面對老年網友放大“健康焦慮”“空巢焦慮”,披著“安慰”“陪伴”的外衣,哄騙老年網友花錢買“藥”。
我國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涉及食品的廣告,“應當真實合法,不得含有虛假內容,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廣告法也規定,“除醫療、藥品、醫療器械廣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廣告涉及疾病治療功能”。
那些無良網絡主播對此心知肚明。在直播中,他們或者用背景板寫上“包治百病”“特效神藥”等顯眼字樣,或者口播時用“小白片”代指所賣商品“神藥”,用“針針”代指胰島素,以此來規避平臺的監督審核。
虛假“神藥”,害人不淺,亟須多管齊下開展整治,大力凈化市場環境。
市場監管部門需從源頭端開始治理,加強執法檢查,嚴防“三無”保健品流入市場,變身直播間里的坑人“神藥”。
網絡平臺承擔著消費者“守門人”的角色,理應持續加大投入,不斷升級技術手段,強化審核管理,肩負起應該承擔的社會職責。加強“神醫”“神藥”虛假廣告專項整治,嚴剎直播間販賣虛假“神藥”亂象,絕不能讓網絡平臺成為違法違規行為的溫床。
消費者也要增強防騙意識,擦亮眼睛,保持警惕和理性,有病到正規醫院,買藥上正規平臺,這樣才能避免上當受騙,守護身心健康。
記者:李亞楠
題圖漫畫:潘紅宇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