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3月13日電(記者康淼、賈遠琨、毛振華)在外資撤離中國論甚囂塵上的2015年,中國利用外資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實際使用外資1263億美元,增長5.6%。外資撤離論“不攻自破”。記者在多地采訪發現,中國新優勢、新平臺、新領域的不斷出現為外資提供了新機遇。
“東莞確實有諾基亞工廠、聯勝電子等一些外資企業關閉外遷,但并沒有形成‘撤離潮’。事實上,低端代工生產企業的關停,淘汰了落后產能,為引進更多優質項目騰出了空間?!睎|莞市商務局副局長方見波說。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東莞共有362家外企關停外遷,只占東莞外企總數3.3%,它們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企業。與此同時,東莞新簽外資項目440宗,合同利用外資50.6億美元,增長17.2%,其中超千萬美元項目93宗,主要涉及商業、金融、物流、醫藥以及先進制造業。
中國商務部發布的數據印證了外資增長的趨勢。據統計,去年全國設立外資企業2.65萬余家,增長11.8%。全球500強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增資踴躍,其中德國奧迪、大眾、戴姆勒、漢莎航空,意大利菲亞特,瑞典沃爾沃,韓國現代、起亞汽車、三星電子,日本電氣硝子、普利司通、伊藤忠商事,美國英特爾、克萊斯勒等在華投資或增資單項金額超過1億美元。
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對外資產生巨大吸引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說,中國正處在比較優勢轉換的關鍵時期,傳統的比較優勢如低成本勞動力正在弱化,國內大市場的新優勢正在顯現。
“現在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單純以中國為制造基地的代工企業生存艱難甚至大批關停并轉,但以中國市場為銷售目標的制造企業在不斷增資擴產?!比A南美國商會會長哈利·賽亞丁說,以該商會為例,目前其會員企業中已有近八成是專門為中國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這與2003年底的23%形成鮮明對比。
去年,中國在廣東、福建、天津新設了3個自貿試驗區,上海自貿試驗區則擴大范圍。自貿試驗區吸引外資效應特別明顯。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1至11月,廣東、天津、福建自貿區共設外資企業6040家,合同外資4458.1億元人民幣。擴區后的上海自貿區吸收外資占全市一半。
“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則為外資孕育新機會。去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對華投資同比增長25.3%。作為“海絲”重要覆蓋區域,東盟對華投資增長22.1%。
中國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加快外商投資體制改革,為外商提供了穩定、透明和可預期的法律環境。中國還修訂發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5年修訂)》,限制類數量減少一半,并進一步放寬外資股比限制,各領域不斷開放促進了外資持續增長。
在北京,借著成為全國首個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城市的東風,科技服務等六大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放寬,去年新批設立外企1068家,吸收外資95.5億美元,分別增長10.2%和62.5%。
開放不斷帶來投資新領域,改革則為外商投資帶來更多便利。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去年中國95%以上外商投資已實行備案管理。
卡特彼勒全球副總裁陳其華說,“我們在中國市場享受過‘改革紅利’,相信以后會在中國進一步開放中獲得更多機遇。”(參與記者:熊爭艷、劉巍?。?/p>
(責任編輯:盧相?。?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