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杭州長江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江汽車)收到國家發改委行政審批系統的通知,其年產5萬輛的純電動新能源乘用車項目,已正式通過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等相關部門聯合審批。
這是繼今年3月23日北汽新能源獲得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后,第二張發放的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
業內有觀點認為,此前有消息稱新增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或將花落非傳統汽車制造商,隨著上述兩張生產資質的落地,意味著萬向、樂視等非傳統汽車制造商獲得“生產資質”仍處于漫長的等待中。
一位新能源企業負責人告訴NBD汽車(微信號:NBD-AUTO),《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社會資本和具有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參與新能源汽車科研生產”,但新增生產資質的申請門檻極高,短期內非傳統汽車制造商或難突破,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很可能依舊在傳統車企圈子中進行。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政策放寬意味著,非傳統汽車制造商有希望破局,只要企業有核心技術且已準備好參加生產資質“考試”,后續將會有更多“鯰魚”進來。
北汽與長江汽車的算盤
事實上,此前,北汽新能源已借助北汽集團的牌照生產并銷售電動車,而此次獲得獨立牌照則意味著,北汽新能源將有更大自主權。同時,對其獨立上市進程也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北汽新能源相關負責人在接受NBD汽車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拿到新增生產資質,對北汽新能源而言,意味著新能源戰略再度拔高。
該負責人還透露,作為北汽集團的戰略業務,北汽新能源正規劃一個全新品牌,最快或將于明年發布。“現在內部分為兩個平臺,一個平臺是和集團所有業務共享的。之后北汽會開發一個全新平臺,該平臺將會有全新的企業名稱與企業logo。”
而獲得第二張新增牌照對此前僅涉及客車制造的長江汽車而言,更多意味著邁入純電動乘用車領域。
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上,杭州長江乘用車公司旗下的電動汽車品牌“長江EV”就已亮相。長江汽車方面曾公開表示,未來,將著力發展電動乘用車,預計到2020年,公司將占據15%的市場份額。
可見,對于未來搶占純電動乘用車市場,長江汽車可謂雄心勃勃,而這張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則是信心來源。
高門檻引出代工模式
去年,《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發布后,便引發業內外廣泛關注。
《規定》指出,“新建企業投資項目的投資總額和生產規模不受《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有關最低要求限制,由投資主體自行決定”。這意味著,只要有核心技術,即使是汽車“門外漢”也可以制造純電動乘用車。發改委相關人士也曾表示,出臺《規定》的主要原因就是“為那些有實力、有技術的進入者創造條件,允許他們進入到純電動汽車生產領域,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
因此,《規定》出臺后,長城華冠、萬向、樂視、蔚來等非傳統汽車制造商躍躍欲試。為實現造車夢,這些“門外漢”也都在進行緊鑼密鼓的布局。
但就目前發放的兩張牌照來看,對非傳統汽車制造商來說,取得牌照不是容易的事。NBD汽車(微信號:NBD-AUTO)了解到,按照規定,申請資質者必須符合具有從概念設計、系統和結構設計,到樣車研制、試驗、定型的完整研發經歷,以及具有整車試制能力且申報時必須自行試制至少15輛同一型式的純電動乘用車,并經過授權的專業機構檢測等多項要求。
一位新能源企業的負責人分析指出,對互聯網企業來說,單靠自己來實現造車難度較大,首先,他們在汽車技術的研發上缺乏經驗,研發中僅碰撞技術等就牽涉很廣;其次,配套供應、協調組織、成本控制等是一整套方案,這些都是他們所欠缺的。國家考驗的首先是有沒有整車生產經驗,如果沒有,要想通過考核,難度很大。
在上述新能源企業的負責人看來,互聯網企業未來的造車方式將更多采用資本介入的加代工模式。“現階段要上量必須采取這種模式,有了資本做支持,再找一家有資質的企業代工,可能最容易實現。”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