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国自产拍亚洲免费视频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經濟頻道>>經濟>>正文
能源革命:鍛造山西發展新優勢
2024年08月02日 15時32分   山西日報

壯美如畫的山嶺風力發電圖。陳榮燁攝

太重集團TZK160H新能源寬體車。王澤龍攝

晉南鋼鐵集團的氫能重卡。丁衛國攝

位于大同市采煤深陷區的光伏陣列。李毅攝

閱讀提示

自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在山西開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以來,我省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已走過五個年頭。五年來,全省上下認識到位、行動迅捷、落實有力,合力推動試點工作縱深推進、形成突破,在提高能源供給體系質量效益、推進能源科技創新、構建清潔低碳用能模式、深化能源體制改革、擴大能源對外開放等各方面花開絢爛、成果豐碩。

據太原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我省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409.9億元,增長19.5%;其中“新三樣”(鋰離子蓄電池、電動載人汽車、太陽能電池)出口12.8億元,增長135.8%,遠超傳統出口商品,成為我省外貿出口的新增長點。

“新三樣”的強勢增長,是能源革命牽引我省鍛造全新發展優勢的典型例證。

記者在一線采訪中,每到一處,無不感受到能源革命與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同頻共振,與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的互促共融。

能源革命為山西帶來的發展變化,是有目共睹和令人贊嘆的。

能源革命牽引的產業項目,成為轉型升級優選課題

行走在山西的通途大道上,不時會被遠處山脊上體量巨大的風機、坡梁上形如陣列的光伏所吸引。座座大型風電場、光伏電場的興起,讓清潔電能通過銀線源源不斷送向遠方,成為我省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有力支撐。

持續推動風電光伏集中式做大做強、分布式做優做精,截至2023年底,全省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6098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的45.83%。

如果說風電光伏大發展是能源革命給人的最直觀的感受,那一系列圍繞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展開的新產業布局,則是全省產業轉型升級內在氣質的重要組成。

曾經的煤炭大縣盂縣,一系列由“黑”變“綠”的裂變正在加速。在盂縣西煙鎮,高低錯落的42臺風力發電機分布在山嶺之間,輸出大量綠色能源,支撐盂縣加快打造新型綜合能源示范基地。山下的鑫磊集團低碳循環經濟產業園里,煤矸石、粉煤灰、爐渣、電石爐氣、電石渣、廢石渣等污染廢棄物,正按照“產業轉型、結構優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打造以煤—電—化—建材產業鏈為一體的循環產業集聚區。今年上半年,園區營業收入達2億元,上繳稅金2000多萬元。

同樣曾是煤炭大戶的新榮區,發揮風、光資源充沛和土地廣袤優勢,引進全球領先的太陽能科技頭部企業——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地投產了大同隆基光伏科技有限公司1.5GW光伏組件項目,拉開了全區能源產業發展的序幕。在大同隆基示范引領下,儲能電站、充電樁和光伏逆變器、變壓器變流器、大數據機柜、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等制造項目接連落地,形成中聯云港、明陽風電、中鑫電聯、大同隆基、銳華能源、南電科技、鴻達鑫儲能等新能源產業關聯互動,產、銷、納一體的循環發展格局,轉型成效已經顯現。

在太重集團,能源革命牽引著“重”和“綠”的完美結合。

“動力強勁、爬坡穩當,還高效節能,運轉效率提升了20%,能耗降低了15%。”7月7日,喜提太重新能源寬體車的新疆用戶反饋著產品使用體驗。160噸寬體車是太重首臺新能源混動寬體車,也是太重最大噸位的混動寬體車,主要應用在露天煤礦、金屬礦、建材礦以及大型水電工程中。太重寬體車囊括柴油、純電、混動、甲醇等多種動力模式,本次交付的160噸新能源寬體車,從立項到下線僅用了4個月,創造了新的“太重速度”。這款車耐用性和可靠性兼備,搭載大馬力發動機和電機,換擋動力不中斷、安全性能大大提高,還能通過能量回收技術實現節能,比同規格車型更加綠色環保。

在推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進程中,我省提出了“五大基地”建設目標,即“煤炭綠色開發利用基地、非常規天然氣基地、電力外送基地、現代煤化工示范基地、煤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地”。隨著一系列圍繞“五大基地”建設形成的新政策新產業新項目的落地,全省轉型升級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在發展現代煤化工和加快煤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方面,我省持續加大鋼鐵、焦化整合力度,推動煤炭由單一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轉變,加快完成煤機裝備、煤電、煤化工、氫能、煤層氣等重點領域創新步伐。到2023年,全省焦爐煤氣、化工尾氣、電解水制高純氫能力達3.1萬噸/每年;建成和投運加氫站22座,約占全國的5%;累計推廣甲醇重卡1267輛,新增甲醇加注站19個。

能源“藍海”風正帆懸,能源科技創新步穩蹄疾

在能源革命的號角中,大量新能源龍頭企業紛紛落戶山西,催生能源產業鏈條不斷延伸。與此同時,相關高新產業及科研技術紛紛落地,形成積聚爆發之勢。搏浪能源“藍海”,展開角逐比拼,成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風潮時尚,“新能源+”的聚合效應正不斷放大。

在能源重鎮朔州市,已經突破關鍵材料、高性能電堆、高效儲能模塊以及大規模應用等共性關鍵技術的國潤儲能,以全釩液流電池、全氟離子膜等技術和項目為支撐,積極參與朔州陶瓷職業技術學院光儲充一體化項目、滋潤機場儲能項目,為當地帶來安全、經濟、高效的儲能綜合解決方案。

在華陽集團,企業與中國科學院、中科海鈉強強聯手,大力布局鈉離子電池儲能全產業鏈項目,逐步形成了“全鏈條、矩陣式、集群化”的鈉離子電池產業集群。華陽集團以無煙煤作為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來源,有效降低電池生產成本。其萬噸級鈉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項目入選省級重點工程。建設并運營的全球首個千噸級鈉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生產線,正加速推進我國首個萬噸級鈉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生產項目。

在晉南鋼鐵,自主設計并建成的國內首套1860立方米高爐大規模噴吹化工富氫氣體工業化應用工程,和開發的高爐噴氫智能安全控制技術,實現了高爐長期穩定高效噴吹,對國內高爐氫冶金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示范作用。企業積極構建“鋼—焦—化—氫”低碳綠色發展路線,推進鋼化聯產、氫能冶煉新工藝,應用光伏綠電等可再生能源,拓展氫能零碳物流平臺,打造氫能產業集群,已經成為中國近零碳鋼鐵企業的先行者,在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步伐。

實現“輸能源”向“輸算力”轉變,是能源革命的重要一環,也成為吸引數字科技企業落地山西的有力抓手。大同市牢牢把握算力需求發展機遇,充分挖掘區位、能源、氣候、網絡、產業等優勢,吸引秦淮數據環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術產業基地、中聯綠色大數據產業基地、京東集團華北(大同靈丘)智能算力數據中心、火山云太行算力中心等一批數據項目落地,全市算力、人工智能等基礎設施不斷強化,賦能價值逐步顯現。截至2024年5月底,全市數據中心累計完成投資192.4億元,投運服務器53.8萬臺,有力支撐了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助推著各級政府、各類企業搶灘能源科技創新高地的積極性。在晉中,一輛輛甲醇重卡接連下線,奔向全國、走向海外,繪制出一張千億級的甲醇經濟產業藍圖。在忻州,潔晉發電有限公司一期項目3臺機組每天焚燒生活垃圾1500噸,年上網發電量1.3億千瓦時。在長治、陽泉、臨汾,中石化山西石油加快開展重卡換電業務,新能源電車每公里1元的能耗成本,讓傳統的燃油、燃氣車望塵莫及。在晉控電力,通過大力推進智慧電廠建設,實現了“無人干預、少人值守”的安全穩定可靠運營,整體效率提升了20%以上。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依托已經獲批的懷柔實驗室山西研究院等多個國家級能源科技創新平臺,聯合太原理工大學、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清華大學山西清潔能源研究院等眾多科研機構,我省不斷加強能源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積極打造能源科技創新策源地,形成以能源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發展的強勁態勢。

能源消費格局重塑,“雙碳”夢想照亮現實

長期畸重的工業產業形態,讓我省碳排放一直處于高位。“雙碳”目標的日益臨近,已經形成倒逼之勢。在這樣的碰撞中,加快能源消費格局重塑,改變能源消費習慣,顯得更加重要。

五年來,我省持續增強電網輸變電能力和新能源匯集能力,著力提升晉電外送“含綠量”。截至2023年底,晉電外送覆蓋23個省份,外送電量1576億千瓦時,全國排名第二;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6098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的45.83%,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納權重達到26.5%。

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快工業生產節能減排。全省煉鐵、煉鋼先進產能提升至60.5%、57.3%,焦化行業相對國家要求提前兩年完成4.3米焦爐關停,干法熄焦等先進工藝全面推廣應用,先進產能占96.6%。全省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為62.4%,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為74.8%,均位列全國中上游。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累計創建115個國家級綠色工廠、7個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交通發展迅速,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樁車比達1∶7。新建綠色建筑占城鎮新建筑面積比提升至100%。

健全節能政策法規機制,完善能耗雙控政策。發布《山西省節約能源“十四五”規劃》,加強節能頂層設計,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按照差異化原則確定規劃期內能耗強度降低目標,嚴格能耗強度約束、能耗總量彈性管理,開展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出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實施辦法》,把好節能降耗“源頭關”,嚴格項目準入,對“兩高”項目實行清單管理。修訂《山西省節約能源條例》,2024年1月1日正式實施。

能源消費格局的重塑,正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在長治市上黨區,李坊村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低碳生活:將生活垃圾經過分揀后粉碎,與人畜禽糞污混合發酵后還田,減少農業碳排放;利用秸稈等生物質燃料供熱,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屋頂安裝光伏發電設備,實現農村用能的“內循環”。同時,與中村、王坊村、河南村共同構建新型農村社區,實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著重推進生物質發電、新能源發電、生活污水處理、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種養循環以及“智碳星”能源控制系統等項目建設。

在潞安化工,積極創建“零碳礦山”成為新潮,余吾煤業公司融合多項技術,提高瓦斯利用率和井上運輸車輛電動化比例;高河能源公司形成獨特的充填開采模式,為煤炭企業的綠色智能發展提供樣板。

此外,我省清潔取暖經驗入選國家典型案例,生物質能綜合利用形成“山西模式”;運城市莊上村成為全球環境基金、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農業農村部聯合授予的全國首個“中國零碳村鎮示范村”,光儲直柔直流微網項目獲COP28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獎項;建成全國首個全省域碳普惠推廣平臺“三晉綠色生活”,入選生態環境部綠色低碳典型案例,2023年帶動超過420萬人參加碳減排行動,碳減排超過10.2萬噸。

還有零碳機場、零碳物流、零碳工序、零碳服務區……在全省,這樣的零碳場景越來越多,已經成為發展目標和行動自覺。

“十四五”前三年,我省能耗強度累計下降10.9%,降幅居全國前列。

加強能源合作和市場化改革,合力打造“能源革命排頭兵”

作為國際合作的典范,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已成功舉辦六屆。每年論壇期間,眾多國內外能源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謀能源綠色低碳創新之路,共商能源智慧發展之策,圍繞能源低碳發展主題交流能源轉型實踐,發掘部門、地方、企業、智庫間合作機遇,為全球氣候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2023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上,擁有豐富火山地熱資源、作為主賓國亮相的冰島,與地熱能資源同樣十分豐富的山西共同展開一系列合作。

現在,地熱已經成為山西新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綜改示范區,“地熱+”綜合能源供熱示范工程已累計建成10余座“以地熱能為主、多能互補”綠色能源島,供熱面積達1000萬平方米;在運城市,已建成在用淺層地熱供熱(制冷)面積300多萬平方米;在大同市天鎮縣,已建成高溫地熱能科研試驗示范電站,裝機容量580千瓦;在忻州、朔州,已初步形成溫泉康養旅游、工業利用等多元化利用方式。

在加強能源國際合作方面,山西國際能源集團與多方共同投資組建了格盟國際能源有限公司;引進美國空氣產品公司在省內投資;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能源企業簽署了合作協議;與亞投行、歐投行等國際組織合作,實施了一批綠色低碳開發示范項目;省能源局組織企業及專家赴克羅地亞磋商新能源合作。

在新能源產品出口方面,電動汽車出口表現亮眼,大運汽車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出口金額達3.25億美元,出口汽車1.13萬輛,實現年均出口量增長40%以上;鋰電池出口需求旺盛,富士康精密電子(太原)有限公司今年前5個月出口鋰電池近8000萬元;潞安太陽能科技公司生產的光伏組件成功打入西班牙市場,這是該公司繼2023年12月成功進軍東南亞市場后,在海外市場開拓方面取得的又一突破。

在加強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山西向“制”謀勢,通過制度性改革不斷釋放發展新動能。

服務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和省政府共同牽頭建立了山西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協調機制,提出山西將以“雙碳”目標為牽引,謀劃一批開拓性改革,深化一批關鍵性舉措,打造一批標志性項目,形成一批引領性改革,加快能源改革試點向縱深推進,走出一條具有山西特色的能源低碳發展之路。

電力市場化改革方面,率先在全國實現電力現貨市場正式運行,有效激勵火電、燃氣機組頂峰發電,引導電力用戶移峰填谷,促進了新能源消納,降低了全網發電成本。

建設煤炭高標準交易市場方面,著力提高資源配置質量和效益交易,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2024年新增注冊交易商1100余戶,累計注冊交易商超過2.8萬戶。

積極試點煤層氣體制改革,通過建立礦業權退出機制,試點煤層氣、致密砂巖氣、頁巖氣“三氣”共采,2023年全省非常規天然氣產量達145.9億立方米,較2019年增加1倍多。其中地面煤層氣76.6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2.62%,排全國第一。

一系列變革性、牽引性、標志性重大舉措,推動山西從昔日聞名的“煤老大”,到今天的“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這樣的歷史性跨越令人贊嘆,山西為國家試政策蹚路子,在高質量發展征途上將行穩致遠、再譜新篇。

本報記者賀鍇

(責任編輯:梁艷)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