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狹義貨幣(M_1)統計口徑將于明年啟用。自統計2025年1月份數據起,兩項流動性強的金融工具——個人活期存款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將納入M_1統計。
貨幣供應量作為某一時點承擔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總和,需要與時俱進,動態完善統計口徑。我國自1994年正式編制并向社會公布貨幣供應量統計表,至今已有30年。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和金融創新迅速發展,符合貨幣供應量定義的金融工具范疇發生了重大變化,有必要動態完善。隨著銀行卡的出現和移動支付的發展,我國日常生活中現鈔的使用越來越少,一方面,個人活期存款不再受制于存折,而是成為流動性極強的支付工具,能夠形成即時消費能力,貨幣屬性增強;另一方面,隨著網絡支付快速發展,人們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寶等支付工具較為頻繁,這些支付機構的備付金具有與活期存款相同的貨幣屬性。因此,應當與時俱進,將個人活期存款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納入M_1統計。
從國際經驗看,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并非一成不變,主要根據金融工具的流動性、與經濟的匹配度動態調整。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也會適時修訂本國的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更好服務于宏觀金融分析和貨幣政策調控。歷史上,美聯儲、英格蘭銀行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都對其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進行過多次調整優化。如美聯儲先后調整貨幣供應量口徑16次,英格蘭銀行在20世紀末對貨幣供應量統計指標進行了22次調整,其中,在1987年將儲蓄賬戶存款納入M_1統計。我國貨幣供應量統計自建立以來經歷過4次較大程度的修訂,但主要集中在M_2,M_1的統計口徑基本沒有大的變化。
M_1統計口徑的修訂不是為了美化數據,而是為了更真實準確地反映實體經濟的運行情況。新口徑下的M_1同比增速會更加平滑,避免居民調整現金管理方式給數據帶來不必要的擾動,也便于市場對貨幣供給的實際情況進行更清晰的判斷。如每年春節時點,受發放獎金等因素影響,M_1數據常有異常波動,其原因是部分企業活期存款轉化為個人活期存款。此次M_1口徑修訂后,個人活期存款納入M_1,這一波動有望明顯下降。但M_1統計口徑的變化不會改變趨勢和拐點。如今年1月至9月,M_1同比增速連續下行,甚至持續數月負增長,但自9月底一攬子增量政策出臺以來,經濟出現邊際向好跡象,10月末M_1同比增速出現拐點,降幅較上月收窄。如果以新口徑計算,這一趨勢和拐點同樣適用,只是增速降幅會較原統計口徑有所收窄。因此,修訂后的M_1數據能為政策調控提供精準度更高的參考依據,增強政策調控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M_1統計口徑修訂更是貨幣政策框架改革加快推進的重要一環。隨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結構轉型,實體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貨幣供應量正在發生變化,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以及與主要經濟變量的相關性正趨于減弱,即使結合金融業態的發展不斷修訂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也不會改變這一趨勢。下階段,我國貨幣政策框架將逐步淡化對數量目標的關注,把金融總量更多作為觀測性、參考性、預期性的指標,更加注重發揮利率調控的作用,不斷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適配性、有效性。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