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內保險業在低利率環境下邁入了高質量轉型新階段。回顧過去這一年,多項保險監管政策相繼出臺,保險行業監管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整個行業以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漸漸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格局。為了對保險行業過去一年的變化進行復盤,山西晚報記者整理了四大“關鍵詞”。
如今,2025年已至,保險業也將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從優化結構、創新產品、提升服務等多方面發力,為經濟社會的平穩有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
關鍵詞1 新“國十條”
強監管防風險 促高質量發展
2024年9月11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新“國十條”)。這是繼2006年、2014年之后,國家層面又一次對保險業做出的全面部署,也是對保險業未來5到10年的系統謀劃和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保險業頂層設計文件中出現了不少新提法,例如,首次提出“健全市場退出機制”“依法建立股東不當所得追回制度和風險責任事后追償機制”“培育真正的耐心資本,推動資金、資本、資產良性循環”“支持浮動收益型保險發展”等,透露出不少深意。
新“國十條”為保險業明確“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三大主線,并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其中明確,到2029年,初步形成覆蓋面穩步擴大、保障日益全面、服務持續改善、資產配置穩健均衡、償付能力充足、治理和內控健全有效的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框架。保險監管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監管能力和有效性大幅提高。到2035年,基本形成市場體系完備、產品和服務豐富多樣、監管科學有效、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保險業新格局。
與此同時,新“國十條”從第二條至第五條,圍繞十二個方面對保險業加強監管、防范風險作出明確要求。其中提到,“依法從嚴審批新設保險機構”“優化機構區域和層級布局,穩妥有序推進減量提質”“嚴禁違規跨業經營、杠桿率過高、存在嚴重失信行為和重大違法違規記錄的企業成為保險機構主要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依法建立股東不當所得追回制度和風險責任事后追償機制”等。
圍繞提升保險業服務民生保障水平,新“國十條”從“豐富巨災保險保障形式、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提升健康保險服務保障水平、健全普惠保險體系”四個方面引導行業大力提升保險保障能力;在提升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方面,新“國十條”提出,“培育真正的耐心資本,推動資金、資本、資產良性循環”;在資金投向上,新“國十條”要求“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力度,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引導保險資金為科技創新、創業投資、鄉村振興、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提供支持”;圍繞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新“國十條”提到,“推進產品轉型升級,支持浮動收益型保險發展”“以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為重點,深化車險綜合改革”“探索責任保險和家庭財產保險創新”等。
業內人士分析,此次政策施行后,預計將提升行業集中度,重塑保險行業生態和發展模式,持續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2報行合一
持續“瘦身”保險業開源節流謀發展
近兩年,“報行合一”成為人身險業的高頻詞,為了有效防范行業的“費差損”風險,2023年下半年,“報行合一”政策從車險刮到了壽險,首當其沖的便是彼時炙手可熱、被各大險企奉為營銷主力的銀保渠道。2024年1月,《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銀行代理渠道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發,文件從科學設計備案產品、強化內部監督管理、健全內控機制建設、統籌開展監管和檢查、形成同管共治合力五大方面,力促“報行合一”扎實落地。
隨著“報行合一”政策在銀保渠道的鋪開,很快,市場主體就感受到了陣陣寒意。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銀保渠道新單期交保費仍處在下行通道,同比降幅為15%。
不過,“報行合一”政策實施的成效顯而易見,“報行合一”后,全行業相關渠道平均傭金水平較之前已降低30%。費用的顯著下降,也促使銀保渠道對保險公司的價值貢獻得以釋放,2024年前三季度幾家上市險企銀保渠道的新業務價值,實現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如果說,2023年是人身險業打響“報行合一”政策的元年。那么,2024年便是“報行合一”深化實施之年。2024年8月19日,金融監管總局正式下發《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就提及,深化“報行合一”,加強產品在不同渠道的精細化、科學化管理。繼銀保渠道之后,盈利模式主要依賴費差的經代渠道也迎來了“報行合一”的洗禮。交流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壽險經代市場的標保規模同比下降了30%。這場變革讓中小保險中介機構雪上加霜,并加速了市場優勝劣汰。數據顯示,僅在2024年,已有超350家保險中介機構的保險兼業代理業務許可證或中介許可證被注銷。
為應對傭金水平下降的挑戰,不少保險中介機構還紛紛推出架構調整、基本法改革、削減內勤成本等舉措。還有一些頭部中介機構想辦法開源,或出海掘金、或發力咨詢服務。
整體來看,盡管“報行合一”對行業有沖擊,也倒逼了險企渠道端降本增效,摒棄以費用換規模的粗放式經營路徑,繼而更為注重客戶服務質量和產品創新。
關鍵詞3 預定利率下調
險企迎考 分紅險進入“2.0時代”
渠道端深化落實“報行合一”的同時,2024年,防范利差損風險也成為保險業的頭等大事。隨著市場長端利率的不斷下行、保險公司投資承壓,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下調成為“主旋律”。
2024年8月2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發《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該《通知》除規定普通型、分紅型、萬能型保險預定利率,強調“報行合一”外,首次提出了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
2024年9月1日起,普通型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上限由3.0%降至2.5%;10月1日起,新備案的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0%;新備案的萬能型保險產品最低保證利率上限為1.5%。同時,將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參考多種長期利率如LPR、定期存款基準利率和國債到期收益率等來確定預定利率基準值。此外,鼓勵開發長期分紅型保險產品,對于符合規定的分紅型產品可按普通型產品精算規定計算現金價值,亦是文件中的亮點。
在此之后,以分紅型產品為代表的浮動收益型保險產品,正成為諸多機構的“推薦”產品。在2024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中國平安表示未來產品結構將以分紅產品作為主打產品,預計占銷售的50%以上。中國太保相關負責人提到,原來的產品結構已經不太適合客戶的需求,長期來看,分紅型產品未來占比會超過50%。新華保險方面也表示,要在分紅險方面進行發力,推出更多分紅險,來滿足客戶對于保障、儲蓄以及資產傳承多方面的需要。中國人壽相關人士則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分紅產品的長期研發與投放,根據公司不同分紅業務的特點,科學管理投資賬戶,以促進公司業務的高質量發展。
而分紅險的收益下行,也直接影響到了保險公司2025年“開門紅”的銷售策略。往年,保險業“開門紅”一直是業內的重頭戲,是保險公司在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的關鍵銷售期,旨在通過推出高收益儲蓄保險產品吸引客戶,提升市場份額,并為全年業績打下良好基礎。近期,保險企業紛紛啟動2025年“開門紅”,但宣傳營銷比較低調,鮮有代理人在社交平臺上提及“開門紅”字眼。
國信證券相關分析人士指出,考慮到當前行業面臨的養老、醫療、養康、儲蓄等多元需求,疊加渠道及產品改革初見成效,持續看好2025年“開門紅”的保費收入表現,預計2025年“開門紅”期間保費同比增速約為7%至8%,對應NBV(新業務價值)增速為25%。
關鍵詞4 新型險種
創新不斷 新型保險“百花齊放”
2024年,順應國內經濟發展脈絡,智能網聯汽車保險、新能源車險、低空保險、商保年金等新型險種“百花齊放”,保險業不斷拓展著自己的內涵和外延,重構新的保險生態圈。從豐富多樣的養老保險產品,到由傳統車險衍生而來的新能源車險,再到順應新需求出現的小眾險種,保險市場迎來一個又一個“新意”。
在財險領域,有“空中車險”之稱的低空經濟保險是2024年的熱點。隨著低空經濟起飛,金融支持低空經濟發展進入快速推進期,在2024年,多家保險公司推出了相關創新保險產品,為低空經濟“起飛”保駕護航。根據記者梳理,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等頭部財險公司都加大了對低空經濟保險的布局。
而隨著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市場的迅速擴張,車險行業也隨之進入了變革期。2024年,新能源車大賣,部分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能達到全國乘用車市場的一半。毫無疑問,新能源車險已經成為整個車險行業的第二增長曲線。
據東吳證券相關人士預測,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167萬輛,保有量達3693萬輛,車險保費規模達1865億元,占車險總保費比例約為18.7%;預計2030年保費規模將達5309億元,占車險總保費比例約為34.9%。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來,新能源車險續保難、價格貴等現象始終存在。一方面,新能源車險保費居高不下,導致部分消費者體驗感并不好;另一方面,出險率高、賠付率高,保險公司承保新能源車險也面臨著承保虧損壓力。
除此之外,作為人身險市場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豐厚養老保險供應的重要性顯而易見。2024年10月,商保年金概念正式落地。實際上,商保年金并非一個新型險種,而是對保險公司開發的第三支柱產品的統稱。自監管首次明確了商保年金的概念以來,商保年金產品便引發了廣泛關注。不僅有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印發專項通知,宣布推動商業保險年金發展、大力發展各類商業保險年金產品,保險公司也在積極通過官微等渠道加大對商業保險年金及相關產品的宣傳力度。同時,一些頭部險企也加大了相關產品的開發推廣力度。在業內人士看來,商保年金作為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支柱,其發展前景廣闊。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保障需求持續增長,商保年金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山西晚報記者 張珍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