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觀政策
1.進口汽車“兩證合一”試點落地天津
7月1日,全國首票平行進口汽車“兩證合一”試點落地天津。根據海關總署、公安部發布的2024年第70號公告,自2024年7月1日起,天津海關被正式納入進口機動車輛“兩證合一”改革試點范圍。兩證是指《貨物進口證明書》和《進口機動車輛隨車檢驗單》。
點評:“兩證合一”有助于簡化企業通關手續,提高通關效率。
2.五部門確定20個城市(聯合體)為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
7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聯合公布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名單。北京、上海、重慶、鄂爾多斯、沈陽、長春、南京、蘇州、無錫、杭州-桐鄉-德清聯合體、合肥、福州、濟南、武漢、十堰、長沙、廣州、深圳、???三亞-瓊海聯合體、成都等20個城市(聯合體)確定為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
點評:政策利好有助于推動“車路云一體化”進入規?;瘧?。
3.北京向無車家庭增發2萬個新能源指標
7月21日,北京市面向無車家庭定向增發2萬個新能源小客車指標。北京市交通委介紹,本次增發的是新能源小客車指標,僅能購買純電驅動小客車。增發指標的配置方式是,按照家庭總積分由高到低排序。
點評:此舉有助于滿足無車家庭用車需求,同時也是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持。
4.兩部門加強輕型汽車能源消耗量標示管理
7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通知,部署進一步完善汽車能源消耗量公示制度,加強輕型汽車能源消耗量標示管理。根據通知要求,汽車生產企業或進口汽車經銷商應保證在銷售時粘貼符合相應車型國家標準的能源消耗量標識;標識內容包括企業標志、能源消耗量擴展信息、備案號、啟用日期等;標識格式、材質和粘貼等應符合相應規范。
點評:加強輕型汽車能源消耗量標示管理,有助于為消費者提供更客觀的參考。
5.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再加碼
7月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提高汽車報廢更新補貼標準。其中,對符合條件的汽車報廢更新,將補貼標準由此前的購買新能源乘用車補貼1萬元、購買燃油乘用車補貼7000元,分別提高到2萬元和1.5萬元。隨后,交通運輸部、財政部先后聯合印發《新能源城市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補貼實施細則》和《關于實施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的通知》,新能源城市公交車更新每輛平均補貼8萬元,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最高補貼14萬元。
點評:此舉有助于進一步促進汽車消費,降低交通領域的碳排放,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6.工信部:聚焦智能網聯汽車、低空經濟等領域精準發力
7月26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同志座談會在京召開。會議強調,做好下半年工作,對實現全年目標任務十分重要。其中提到,要加快培育新支柱新賽道,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聚焦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生物制造、氫能、人形機器人、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領域精準發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點評:面對時代巨變,科技創新是關鍵。
行業走向
1.公安部:截至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2472萬輛
7月8日,公安部發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4億輛,其中汽車3.45億輛;機動車駕駛人5.32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4.96億人。2024年上半年全國新注冊登記機動車1680萬輛,新領證駕駛人1397萬人。截至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2472萬輛。上半年新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439.7萬輛,同比增長39.41%,創歷史新高。
點評:保有量攀升的背后,新能源汽車由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
2.國產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超3000萬輛,上半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占率超60%
7月10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汽車產銷數據。今年上半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89.1萬輛和1404.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9%和6.1%。其中,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為741.9萬輛,同比增長23.9%,市場份額為61.9%。另外,截至6月底,國產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已超過3000萬輛。
點評:經過多年發展,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突破3000萬輛大關,中國品牌市占率也節節攀升。
3.商務部:6月全國報廢汽車回收量同比增長72.9%
在7月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消費促進司司長徐興鋒表示,截至7月25日中午,汽車以舊換新信息平臺已收到汽車報廢更新補貼申請36.4萬份,單日新增已超過1萬份。上半年,全國報廢汽車回收量277.8萬輛,同比增長27.6%。尤其在汽車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實施后,汽車報廢量迅猛增長,6月全國報廢汽車回收量同比增長達72.9%。
點評:補貼政策的實施,有力加速了汽車報廢回收進程。
4.海關總署:我國2023年汽車出口額較2012年增長7.3倍
7月30日,據海關總署副署長趙增連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外貿年均增長1.6萬億元,這相當于一個中等規模國家的年進出口總額。我國貨物貿易總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目前外貿企業數量比2012年翻了近一番。汽車、集成電路、鋰電池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產品2023年出口較2012年分別增長了7.3倍、1.8倍、15.2倍。
點評:中國汽車整體水平的提高,推動出口大幅增長。
5.我國充電樁總量達1024.4萬臺
7月31日,國家能源局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上半年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截至6月底,全國充電樁總量達到1024.4萬臺,同比增長54%;其中公共樁312.2萬臺,私人樁712.2萬臺,公共樁額定總功率超過1.1億千瓦,保障了24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需求。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副司長張星表示,上半年,全國新能源汽車充電量約51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0%。今年“五一”假期高速公路單日充電量創歷史新高。
點評:充電設施網絡的不斷擴大,有力支撐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國際風云
1.歐盟對中國產純電動汽車開征臨時反補貼稅
當地時間7月4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稱,自7月5日起正式對進口自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征收最高達37.6%的臨時反補貼稅。同時歐盟還將繼續保持和中國的討論。這些臨時關稅從2024年7月5日起適用,最長期限為四個月;在這四個月內,加征關稅必須通過歐盟成員國的投票,并做出最終決定。
點評:關稅的施加,一定程度上將阻礙中國產新能源汽車進入歐洲。
2.特斯拉推遲發布Robotaxi, FSD或年內入華
7月16日,特斯拉CEO馬斯克證實,特斯拉將推遲Robotaxi至10月10日發布,有可能在今年年底、最遲明年投入使用。隨后在7月24日舉辦的2024年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馬斯克表示,在FSD v12.5或v12.6版本發布后,特斯拉將向中國、歐洲和其他國家的相關監管部門提交FSD落地申請,預計在今年年底前獲得批準。
點評:對于特斯拉Robotaxi的落地,以及FSD的入華,中國智駕領域人士保持高度關注。
3.拯救電池業務,SK集團兩大子公司合并
7月17日,韓國SK集團旗下兩大能源子公司SK Innovation和SK E&S官宣合并。SK集團此次重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緩解旗下電池業務板塊所面臨的窘境。目前,SK集團的電池業務主要由SK Innovation旗下公司SK On負責,而近期,SK On陷入了連續10個季度虧損的財務危機和輿論危機。
點評:通過合并,用SK E&S賺的錢補貼SK On的動力電池業務,或許可以支撐其熬過困難期,重整旗鼓。
4.保時捷中國換帥
7月20日,保時捷德國總部宣布了一項新的高層人事變動:今年9月1日起,Alexander Pollich將接替柯時邁(Michael Kirsch),擔任保時捷中國總裁及CEO,全面負責品牌在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地區的業務。柯時邁將調任集團內的另一重要職位。
點評:對于柯時邁的離任,外界普遍認為,這與5月保時捷經銷商“逼宮”事件,以及保時捷在華銷量的大幅下滑有直接關系。
5.采埃孚最高裁員1.4萬人
7月26日,德國汽車零部件巨頭采埃孚宣布,預計將在2028年底前,將其德國員工人數從目前的5.4萬人,逐步削減1.1萬~1.4萬人。另外,采埃孚計劃在德國進行必要的工廠整合,根據預期的持續疲軟的市場需求調整產能。
點評:采埃孚大幅調整的背后,一方面是行業電動化轉型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因收購天合、威伯科背負著較大的債務壓力。
6.新增7款車型違規,豐田首次被日本國土交通省下達整改令
7月31日,關于汽車量產所需的“型式指定”認證違規問題,日本國土交通省首次向豐田汽車下達整改命令。據日本國土交通省透露,通過對豐田汽車實施深入檢查,又新發現7款車型存在認證違規問題。
點評:近年來,日本汽車制造商多次曝出違規丑聞,而今,就連日本第一大車企豐田也卷入其中。
企業動態
1.北汽新能源人事調整
7月9日,北汽集團進行人事調整,張國富升任北汽新能源黨委書記、總經理。代康偉調任集團,任北汽新能源董事長。原北汽經營管理室室長劉觀橋,出任北汽新能源副總經理,主管北汽新能源銷售。據悉,張國富先后在北汽福田、北汽福田環保動力、北京汽車、北汽鵬龍、北京海納川等北汽體系下多家公司任職。自2019年起,張國富先后擔任北汽越野常務副總經理,北汽股份常務副總裁,北汽越野總經理,北汽新能源常務副總經理。
點評:此次人事變動是張建勇執掌北汽之后,北汽集團首次大規模的人事調整,重點對準北汽藍谷。
2.王曉秋任上汽集團董事長,賈健旭任總裁
7月10日,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召開第八屆董事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并發布決議公告:會議選舉公司董事王曉秋為公司第八屆董事會董事長。經公司董事長提名,同意聘任賈健旭擔任公司總裁,任期與本屆董事會任期一致。原董事長陳虹由于到齡退休,辭去董事長及其他職務。
點評:上汽集團的帥印正式交棒,人事變動塵埃落定,上汽集團新的時代開始了。
3.小米獲獨立造車資質
7月12日,工信部官網披露的第385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新產品公示中,出現四款“小米牌”純電動轎車,其企業名稱為“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這意味著,小米汽車取得獨立造車資質,其生產企業名稱也由北汽更換為小米。
點評:獲得獨立造車資質,可以視為小米造車的又一標志性時刻。
4.中國一汽第6000萬輛汽車暨第900萬輛解放卡車出車
7月16日,一輛解放J7創領版高端重卡在吉林省長春市緩緩駛下生產線。這標志著我國自主研發的第900萬輛解放牌卡車正式出車,同時也標志著中國一汽總產量達到6000萬輛。
點評:經過70余年的發展,中國一汽已成為民族汽車品牌創新的一面旗幟。
5.頭部經銷商廣匯汽車退市
7月17日晚間,廣匯汽車發布公告,公司股票已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人民幣1元,已觸及《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規定的交易類退市指標。根據相關規定,公司股票自2024年7月18日開市起停牌。公開信息顯示,廣匯汽車是國內領先的乘用車經銷與服務集團,2012成為中國頭部汽車經銷商。
點評:廣匯汽車旗下大部分為燃油車4S店,而燃油車的市場份額正在逐漸萎縮,企業受沖擊自然很大。
6.本田中國確認將關閉兩條合資生產線
7月26日,本田中國表示,目前本田在中國擁有7條汽車整車生產線,合計年產能為149萬輛。廣汽本田計劃2024年10月關閉年產能為5萬輛的第四生產線,東風本田計劃2024年11月將年產能為24萬輛的第二生產線停產休業,調整后本田在中國的汽車總產能由149萬輛變為120萬輛。同時,正在建設的東風本田全新電動專用工廠將于2024年9月投產,廣汽本田全新新能源工廠將在2024年11月投產。
點評:面對行業變革,本田在華對燃油車產能進行優化,同時加速電動化轉型。
7.恒大汽車附屬公司被申請破產重整
7月28日,恒大汽車港交所公告稱,本公司的附屬公司恒大新能源汽車及恒大智能汽車(相關附屬公司)于2024年7月26日收到相關地方人民法院下發的通知書,現將主要內容公告如下:相關附屬公司的個別債權人于2024年7月25日向相關地方人民法院申請對相關附屬公司進行破產重整。上述通知書對本公司和相關附屬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點評:附屬公司被申請破產重整,對于本就深陷泥潭的恒大汽車來說可謂是雪上加霜。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