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里聽鹿鳴
4月的清晨微寒,陽光輕柔地灑在陽城縣蟒河鎮上桑林村的鹿鳴谷。“咚咚咚”,一陣昂揚的鼓聲打破了這里的寧靜。飼養員劉冠軍放下鼓槌,和往常一樣熟練地準備著干樹葉和鹿飼料。
“小家伙快和大家一起去吃。過幾天嫩葉子出來了,咱就換個口味。”看著身旁的鹿群,老劉臉上掛滿笑意,眼中盡是對這份家門口工作的熱愛。
生態蟒河百里畫廊,其清新的空氣、茂密的山林、潺潺的溪流,為梅花鹿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這里不僅林深景美,還擁有淫羊藿、五味子等豐富的中草藥資源,極大地提高了梅花鹿自身免疫功能,使其更具藥用價值與研學價值?;噩F有梅花鹿263頭,是全國大型梅花鹿養殖繁育基地之一。”鹿鳴谷梅花鹿養殖基地負責人衛金海介紹。
走進鹿鳴谷,仿佛踏入一個梅花鹿的童話世界。皇家鹿園生態康養區、梅花鹿林下繁育養殖區、休閑游樂區、野生動物救助區……次第排開。觀賞區內,梅花鹿們或悠然漫步,或低頭進食,或相互嬉戲。尚未褪去冬日“灰衣”的它們身姿矯健,煞是可愛。游客漫步其中,與梅花鹿親密互動?!拔业谝淮芜@么近距離接觸梅花鹿,回歸自然,感覺身心都得到了放松?!眮碜蕴械挠慰袜圌i一臉開心。
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鼓勵和扶持農戶認養梅花鹿和種植農作物,并以訂單式回收,確保農戶收益。上桑林村村民劉海軍四年前認養了兩頭鹿,每年每頭鹿凈增收4000多元?!拔艺J養的是公鹿,村里認養母鹿的收入更多,畢竟生下的小鹿都是個人的。還有在基地上班的也不少掙?!?/p>
依托梅花鹿資源,基地深度挖掘產業價值。與吉林農業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合作,成立鹿產品研發部,運用現代生物技術,成功開發出30多個具備“增強免疫力和緩解體力疲勞”功效的系列保健食品。這些產品不僅供給國內,更遠銷韓國、日本等地,極大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基地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通過訂單式收購農戶秸稈轉飼項目,既解決了秸稈焚燒帶來的污染問題,又讓農民實現廢物變現增收,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豐收。秋冬季還大量收購森林落葉和雜草,周邊村民人均月增收3000余元。
如今,鹿鳴谷已成為集林下生態繁育養殖、觀光旅游、科普教育、梅花鹿與山茱萸深加工產品為一體的創新型農林文旅康示范項目?!拔覀儗⒉粩嗤晟凭皡^設施,豐富產品,努力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生態康養旅游勝地,讓更多的人受益于這片綠水青山。”衛金海說。
本報記者張麗媛 本報通訊員張引牛
口袋公園悅人心
春意漸濃,長治市潞州區太行公園楊柳泛青,花草鋪地,人們結伴而至。因附近居民小區多、人口密度高,太行公園成為群眾的“后花園”“健身房”。
開窗見景,推門見綠,出門見園。近年來,隨著城市更新持續推進,一座座小而美、融合創意與功能的“口袋公園”在長治應運而生??诖珗@規模較小、選址靈活,通常以“點狀斑塊”的形態融入城市空間,是城市綠色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
“堅持構建布局均衡、結構合理的城市生態園林綠化體系?!遍L治市園林綠化中心負責人說,要讓人居環境更加宜居,城市魅力更加彰顯。2024年,長治全市(含縣、區)累計完成園林綠化投資3.15億元,新增綠化面積72.85萬平方米,建設“口袋公園”10個、小微綠地11個、城市綠道5.5公里。
從太行公園出發,沿英雄中路向南步行1.3公里,在林立高樓間可瞥見一抹綠色。穿過巷道,長治體育公園豁然眼前。這是一個集城市休閑、運動健身、生態景觀和地下停車于一體的生態型、智慧型城市公園。園內植被豐富,常綠喬木、落葉喬木、花灌木、灌木球、綠籬等應有盡有,紅楓、雪松、梧桐、黃金槐、銀杏、玉蘭、合歡等園林植物季相明顯,讓市民一年四季都能賞景。
4月8日午間,一場大雨將長治體育公園植被沖刷得愈發靚麗。家住附近小區的孫燕芳指著公園田徑步道說:“完全不擔心有積水。”
如今,長治新建的口袋公園兼具海綿城市功能,除提供園林服務外,還建設有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雨水收集系統、滲蓄模塊等,以滿足海綿城市建設需求,達到對雨水的調蓄、凈化、回用目的。
近年來,長治充分利用城市邊角地、拆違騰退地等“金角銀邊”區域,因地制宜建設了一批游園綠地和口袋公園,形成沿街開放空間。主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25平方米。口袋公園作為居民幸福生活的微空間,成為城市品質生活的點睛之筆,為長治添上了許多“生態綠”。
本報記者郭慧聰
水清岸綠展新顏
四月的風拂過桃河,水面泛起一圈圈漣漪。岸邊、橋上,有人拿相機,有人舉手機,鏡頭全都對著在水邊覓食的黑鸛。
“前幾年,想拍到黑鸛得看運氣;現在,成群的黑鸛就在眼前?!睌z影愛好者王文龍說,近年來,來桃河水域“打卡”的鳥類,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多,除了黑鸛和天鵝,好多人還拍到過藍翡翠、冠魚狗、紅嘴藍鵲等。
不只是桃河。近年來,在陽泉,龍華口水庫、平定縣二電廠調蓄水庫、尚怡水庫等河流匯集、水面寬廣的地方,經常有天鵝、白鷺、鴛鴦、黑鸛、野鴨等各種野生鳥類出現。碧水長流,這些美麗的精靈逐水飛翔嬉戲,構成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日畫卷。
變化的背后,是陽泉市在河流管理和保護工作方面的持續努力與付出。
從2017年6月開始,陽泉市全面推行河長制,構建市、縣(區)、鄉、村四級河長組織體系,577名河長走馬上任,對全市72條主要河流進行網格化管理。經過7年多的努力,陽泉市水污染防治取得明顯成效,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穩步推進,水域岸線管控得到進一步加強。曾經的亂石灘、垃圾河、污水道,如今全都變成水清岸綠的景觀河道。
桃河是陽泉境內最長穿境大河,是陽泉的母親河。因治理成效顯著,桃河陽泉市城區段入選水利部《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匯編(2023)》,成為我省唯一獲此殊榮的案例。
以河長履職為抓手,城區創新推行“點線面”結合治理模式,“點”上實施網格化管理,“線”上推進水陸同治,“面”上構建黨政聯動、群眾參與治水責任鏈,堅持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河道常態管護系統推進、持續發力,推動桃河生態逐步恢復。同時通過“治用?!辈呗裕忾]入河排污口,打造沿河景觀帶,使桃河從單純的泄洪通道升級為兼具休閑、文化功能的城市綠廊,繪就“一條大河穿城過,太行山下白鷺飛”生態美景。
在河湖治理和保護中,當地還積極引入科技手段和社會共治模式,建成河長制智慧平臺,各級河長通過手機App實時上傳巡查問題,指揮中心在線分辦、督辦,形成閉環管理。組織開展無人機河道巡查工作,累計巡查重點河段200余千米。
2024年,陽泉市烏河、綿河、滹沱河、桃河、溫河5個國考斷面全部達到優良水質標準,盂縣龍華河、綿河平定縣段、盂縣香河入選首批“省級幸福河湖”。
“河長制工作,肩負著歷史使命,是一項復雜艱巨而光榮的任務?!标柸泻雍L制管理服務中心主任聶國威說,希望“河長制”促進“河長治”,推動陽泉“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目標實現。
本報記者高樺
林下天麻促增收
春日的中條山腹地,聞喜縣石門鄉處處洋溢著蓬勃的生機。山林間,新綠的樹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傾灑而下,為這片“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地披上了一層金色紗衣。誰能料到,這片看似平常的山區,正悄然孕育著一場林下經濟的深刻變革。
長期以來,石門鄉雖擁有16萬畝林地,森林覆蓋率高達85%,但耕地碎片化問題極為突出,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7畝。傳統種植模式收益微薄,菌菇產業也因產業鏈短,發展舉步維艱。去年,石門鄉成功引進“天麻人工菌棒代料替材生態種植技術”并試種成功,實現了我省人工林下生態種植天麻零的突破,石門鄉也因此成為運用該技術種植天麻緯度最高的地區。
轉機出現在2022年春天。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山藥運城綜合試驗站站長王曉民帶其團隊在湯王山考察時,驚喜地發現了野生天麻的蹤跡。經過與石門鄉產業辦主任王燁俊的深入調研,他們發現當地海拔在400米至3200米之間、森林郁閉度為50%—75%、年均濕度80%的闊葉林下腐殖土,簡直是天麻共生菌“蜜環菌”生長的理想環境。發展林下天麻生態種植,成為破解當地“林多地少”發展困局的新希望。
2024年春天,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林下天麻生態種植基地在石門鄉正式落地。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黃岡綜合試驗站劉大會教授團隊研發的“天麻人工菌棒代料替材種植技術”被引入此地。該技術用菌棒替代傳統的木材菌床,既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又縮短了種植周期、節省了木材,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同年11月,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組織專家對50畝試驗基地進行測產,結果顯示,畝產新鮮天麻達1692公斤。按照每公斤40元的市場價計算,畝產值超過6萬元。后交村村民張來成難掩內心的激動,說道:“天麻種植周期短,管理輕松,還節省人工,不用施化肥,投資少、效益高,對我們這種地少人少的村子來說,就是實實在在的致富法寶!”
聞喜縣委書記郝虎生多次前往試種基地,深入了解天麻種植技術、市場前景等情況,為產業發展出謀劃策。石門鄉黨委書記史巍鵬表示,將充分依托當地的林業優勢,加強與科研團隊的合作,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推動天麻產業與菌菇養殖實現雙季銜接,充分釋放林地的經濟潛力。王曉民說:“今年春天,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山藥運城站與當地政府進一步商討,總結出適宜的種植模式,提高鄉親們的風險防范意識,確定通過適度規模化發展推動產業持續進步?!?/p>
在科技與創新的有力推動下,聞喜縣石門鄉的林下天麻產業從無到有,不僅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也為這片山區探索出一條“以林養藥、以藥促林”的產業振興新路徑。
本報記者李全宏
逐綠前行繪新景
春和景明,正是踏青賞景的好時節。走進大同云岡石窟,除了驚嘆于千年石刻的藝術魅力,還能感受到石窟周邊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綠樹環繞,鳥語花香,讓這份文化遺產更加生動鮮活;走進晉中市光伏產業基地,一排排藍色的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將陽光轉化為源源不斷的清潔電能,照亮了千家萬戶,也照亮了山西綠色發展的新征程;走進長治市屯留區的小南村,游客們不僅能領略到自然風光之美,還能感受到那份來自鄉村的淳樸與熱情,體驗一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提及山西,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烏金遍地的煤礦,是歷史長河中燃燒的光與熱。然而,在這片看似粗獷的土地上,正悄然上演著一場綠色革命。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各地堅持綠色發展,探索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路徑。我省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卻也曾因過度開采而歷經生態挑戰。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理念的革新,我省踏上了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發展之路,展現出勃勃生機。
生態農業,在這片土地上引領著農業的新風尚。三晉大地的田間地頭,有機種植、生態養殖已成為農民們增收致富的新法寶。昔日一些飽受化肥農藥之苦的土地,如今重煥生機,孕育出更健康、更美味的農產品。這些綠色、有機的產品不僅豐富了市民的餐桌,更成為農業領域的一張亮麗名片,吸引著八方游客前來品鑒與選購。
新能源產業的崛起,則為我省的綠色發展之路增添了更為絢麗的色彩。藍天白云之下,風力發電站、光伏電板猶如點點繁星,為全省的能源結構注入了綠色元素。這些新能源設施不僅大幅減少了碳排放,更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蓬勃發展,為經濟注入了強勁的新活力新動能。
生態旅游的興起,更是讓旅游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山西,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不僅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還擁有壯麗的自然風光。太行山脈、呂梁山脈橫亙其間,形成了獨特的地貌景觀;北岳恒山更是以其險峻著稱。游客們在這里既能領略自然之美,又能感受歷史的深邃與文化的韻味。生態旅游讓山西的美景得到了更好的展示與傳承,也讓當地百姓從中受益,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華麗蛻變。
生態興則文明興。在共享綠色生態的道路上,我省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堅定的步伐,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綠色發展新篇章。讓我們充分利用自身生態優勢,深入挖掘資源稟賦,在綠色轉型的道路上持續壯大綠色經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山西必將繪就一幅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交相輝映的美麗畫卷,共同開啟一個更加繁榮、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新篇章!
趙建軍
本版策劃:趙建軍
本版責編:劉玉棲
版式:劉鐵軍 路彥青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