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5日電 題:2030年“健康中國”什么樣?——詳解未來中國健康指數
新華社記者胡浩、劉奕湛、王思北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根據這一健康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2030年中國的健康指數將發生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又將給公眾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記者對此進行了分析和梳理。
【延長壽命減少死亡】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3歲,2030年達到79歲。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從目前的8.1‰、10.7‰和20.1/10萬,下降至2030年的5.0‰、6.0‰和12/10萬。2030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提升至30%,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從2014年的3.6億人上升至5.3億人。
【措施】建立健康知識和技能核心信息發布制度,健全覆蓋全國的健康素養和生活方式監測體系。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把健康教育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制定實施國民營養計劃,開展食物營養功能評價研究,建立健全居民營養監測制度。到2030年,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降至20%。加大對重點人群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力度。
到2030年,基本建成縣鄉村三級公共體育設施網絡,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鎮社區實現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到2030年,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與器材配置達標率達到100%。
【專家點評】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我國目前人均預期壽命和健康壽命有差距,慢性病呈現“井噴”態勢。我國成年人中每十個人就有一個患有糖尿病、每四個中有一個患有高血壓,有不少人帶病生存、生活質量不高。如果僅僅將健康的追求等同于醫療治病,不加強預防,就難以應對嚴峻的健康國情。規劃綱要從健康生活入手,幫助人們掌握科學的健康知識和技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是對疾病挑戰最直接、最積極主動的應對。
【優化醫療資源】到2030年,健康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面建立。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3.0人,注冊護士數達到4.7人。
【規劃】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省域內人人享有均質化的危急重癥、疑難病癥診療和專科醫療服務。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級診療制度,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合理就醫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