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體檢發現血脂高了,要吃藥嗎?”“日常生活中怎么吃對降低血脂有幫助?”……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和工作壓力的增大,高血脂這一“無聲殺手”正悄然威脅著越來越多人的健康。
血脂出現問題有哪些危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注意自己的血脂狀況呢?什么樣的血脂情況需要用藥呢?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曹慧麗給出了相關建議。
警惕“沉默的殺手”
曹慧麗介紹,血脂,指的是血液中的脂肪類物質,主要包括膽固醇、甘油三酯以及少量的磷脂等。膽固醇分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HDL-C有助于清除血管壁上的多余膽固醇,而LDL-C則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導致動脈硬化。高血脂,即血液中膽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正常范圍,是一種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它的危害主要體現在其對心血管系統的長期損害上。當血液中脂質水平過高時,多余的脂質會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導致血管狹窄或閉塞。這不僅影響血液循環,還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后果: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心肌供血不足,導致心肌細胞壞死;腦卒中,腦血管堵塞或破裂,引起腦組織損傷,輕者出現偏癱、失語等癥狀,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冠心病,長期的高血脂導致冠狀動脈狹窄,心肌供血不足,出現心絞痛等癥狀;外周血管疾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表現為行走時疼痛、間歇性跛行等。此外,高血脂還可能引起脂肪肝、腎損害等全身性疾病,對健康構成全面威脅。
“需要大眾注意的是,高血脂不會立即讓人感受到不適,而長期的高血脂狀態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增加心臟病、腦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曹慧麗說,因此,高血脂被視為心血管疾病的“沉默殺手”。
警惕那些不易察覺的信號
曹慧麗介紹,高血脂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癥狀,這也是它被稱為“沉默殺手”的原因。但隨著病情的發展,一些非特異性癥狀可能逐漸顯現:頭暈、頭痛,是血脂升高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大腦供血不足;神疲乏力、失眠健忘,是高血脂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能量不足,精神狀態不佳;肢體麻木,是血脂沉積在末梢血管,影響血液供應,導致手腳麻木;心悸、胸悶,是血脂升高加重心臟負擔,出現心悸、胸悶等癥狀;視力模糊,是血脂沉積在視網膜血管,影響視力。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癥狀并非高血脂的特異性表現,且個體差異較大。因此,不能僅憑癥狀來判斷是否患有高血脂,定期進行血脂檢測才是關鍵。
目前,對高血脂的篩查和診斷主要依賴于血液檢測。常用的血脂檢測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C)(正常值一般小于5.2mmol/L)、甘油三酯(TG)(正常值一般小于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正常值一般小于3.4mmol/L)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正常值一般大于1.0mmol/L)。《中國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建議,40歲以下成年人每2-5年進行一次血脂檢測,40歲及以上成年人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血脂檢測。對于具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應更加頻繁地進行血脂檢測,以便及時發現并干預。
要不要用藥分情況
曹慧麗表示,近年來,中國成人血脂異常患病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臨床上也發表了多個關于血脂管理的指南及共識,包括《中國血脂管理指南(基層版2024年)》《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4版)》《社區成人血脂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4年)》等,都對血脂管理指標標準以及最新血脂管理等提出了建議。出門診的時候,經常會有患者拿著自己的體檢報告來問“需不需要吃藥”。“我覺得這個應該分情況。”她說。她建議把“血脂高”的人群先分為兩類,一類是健康人群,一類是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群。
“如果你不吸煙,體重指數BMI小于28,沒有糖尿病,也沒有高血壓,而且血脂報告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沒有大于4.9mmol/L,那么就屬于健康人群的范疇。”曹慧麗說,這類人雖然不用馬上吃藥,但需要引起重視,建議開始積極調節自己的生活方式。一般建議是3個月的調整期,在3個月后,如果相關指標下到了3.4mmol/L,那只要繼續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好,不需要用藥。
對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群來說,相關指南里對用藥治療后要達到的目標也都有明確的規定,她提醒大家,由于每個人血脂狀況是不一樣的,因此不可盲目用藥,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按醫囑用藥。而且如果是高血脂合并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情況,更應該請專業的醫生開藥,并且定期復查血脂,根據具體血脂水平用藥。曹慧麗還特別提醒:盲目進補不可取,而且不要輕信來路不明的“土方子”,謹慎為妙!
綜合施策才能守護健康
曹慧麗表示,高血脂的治療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綜合施策,包括生活方式調整、藥物治療和定期監測等多個方面。
在調整生活方式方面,建議從飲食干預、保持適量運動、戒煙戒酒和控制體重上進行。最好遵循低鹽、低脂、低糖、高纖維素的飲食原則,減少動物內臟、肥肉等高脂肪食物的攝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的攝入。同時,控制糖分和鹽分的攝入,避免暴飲暴食和酗酒。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脂質代謝,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
當生活方式調整無法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時,醫生可能會推薦使用降脂藥物。但需要注意,藥物雖然能夠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藥物治療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遵循醫囑用藥,避免自行停藥或更改劑量。
另外,高血脂患者應定期進行血脂檢測,以監測血脂水平的變化。同時,還需要關注血壓、血糖等心血管健康指標的變化。對于已經確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應更加密切地監測血脂水平,并根據醫生建議調整治療方案。
科學認知遠離誤區
誤區一:高血脂只影響老年人。
高血脂并非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也可能因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而患上高血脂。
誤區二:高血脂可以通過飲食完全控制。
雖然飲食調整是高血脂治療的重要一環,但并非所有高血脂患者都能通過飲食完全控制血脂水平。對于部分患者來說,藥物治療也是必不可少的。
誤區三:高血脂沒有癥狀就不用治療。
高血脂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癥狀,但長期存在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即使沒有明顯癥狀,高血脂患者也應積極進行治療和監測。
誤區四:高血脂患者不能吃肉。
高血脂患者并非完全不能吃肉,而是應選擇瘦肉、魚肉等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并控制攝入量。同時,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的攝入,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
高血脂雖然被稱為“隱形的健康殺手”,但通過科學的預防和早期干預,完全可以將其控制在安全范圍內。讓我們從現在做起,關注血脂健康,遠離高血脂的威脅,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山西晚報記者 張夢瑩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