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冰雪旅游熱度的持續升溫,不少對雪景充滿憧憬的游客嘗試在雪地里“整活兒”,“潑水成冰”就是其中之一。最近,一名游客在體驗過程中被燙傷,引發網友關注。“潑水成冰”是何原理?如何安全操作?
體驗“潑水成冰”被燙傷
近日,來自江西的游客江女士到黑龍江游玩,想體驗一把在網上看到的“潑水成冰”,結果操作過程中不小心被熱水燙傷。江女士說,熱水導致頭部燙起了小水皰,經過冷敷、用藥等緊急處理,目前傷勢已經好多了。
據了解,體驗“潑水成冰”被燙傷并非個例,每到冬季,醫院的燙傷科都會有被開水燙傷的游客前來就診。
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燒傷病區主任醫師趙震宇稱燙傷的程度一般都是以一度和淺二度為主,常見的部位是頭、面部、手,還有腳。因為做出“潑水成冰”的效果,一般的水溫都得在90℃以上,操作不當非常容易被燙傷。
醫生介紹,一旦被熱水燙傷,要第一時間采取正確的急救措施,用流動的涼水沖洗燙傷位置20~30分鐘,給皮膚降溫。千萬別用牙膏、醬油等涂抹在燙傷皮膚處。
沖:用大量流動冷水沖洗傷面,持續30分鐘。
脫:沖洗后,脫去衣物。如果傷處粘著衣物,則用剪刀剪開,勿強行剝去衣物。
泡:疼痛明顯持續浸泡在冷水中10-30分鐘。
蓋:用干凈的布蓋住傷口,并固定好。
送:及時送往專業醫院。
“潑水成冰”是如何形成的?
實際上,“潑水成冰”中的結冰并不是水結冰,而是水形成的水蒸氣,在極端寒冷空氣里凝結成水滴或者小冰晶,這與北方隆冬天氣里形成的大霧現象類似。
氣溫要非常低。一般至少需要-30℃,最好能達到-40℃,因為氣溫越低,凝結成冰的過程就會越短。
需要開水。很熱的水更有可能蒸發成氣體,然后遇冷變成小水珠,被我們所看到。“潑水成冰”一般是極冷的環境下,可以直接從氣體變成固體,這就是“凝華”的過程。
如何操作才能更安全?
工作人員介紹,為了達到較好的拍攝效果,建議游客在清晨氣溫低、光線好的時候操作,一定要先掌握潑水的技巧,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操作。
拿一壺開水,把它加入特制的水舀子里,單手能把水舀子拿起來即可,找到適合自己的水量。
潑水時一定要放在身體側面,不要正對著自己的身體,以免開水潑出后落下燙傷自己。
迅速地、快速地把手臂擺成一個圓,這樣形成的效果更好。
勇闖冰雪天地還要注意啥?
鐵的味道,不用知道,冰天雪地里千萬別不信邪,非要嘗嘗鐵柱子的味道,舌頭被粘住,撕扯不下來可是痛不欲生。
冰溜子“出沒”請小心,積雪白天融化,夜晚結冰,易使屋檐、外墻出現冰溜子,走路時請遠離掛著冰溜子的建筑物。
野冰不要隨便滑,體驗冰上樂趣一定要到正規冰場,有些野冰看起來凍上了,但其實厚度不夠暗藏危機。
“潑水成冰”需要極寒低溫,體驗時務必小心燙傷,打卡冰雪世界的游客們務必注意安全。
據央視一套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