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漸暖,又到了吃海鮮燒烤、喝啤酒狂歡的時候,但對痛風患者來說,“海鮮+啤酒”卻是讓人“痛不欲生”的存在。剛剛過去的4月20日,是“世界痛風日”,今年的主題是“走出誤區,回歸科學”。尿酸達標就可以停藥?尿酸高但痛風未發作無需理會?僅靠控制飲食就能降尿酸預防痛風?得了痛風就與肉無緣了……關于痛風,你是否也有這些困惑?生活中又該注意些什么?山西晚報記者就這些問題進行了采訪。
病例
這些痛風誤區讓患者“痛不欲生”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尿酸排泄減少引起的一種晶體性關節炎。通俗來說,就是身體中尿酸不斷堆積造成尿酸鹽結晶的形成。當關節中有大量晶體時,其中一些會從軟骨溢出到關節中兩塊骨頭之間的空間中,微小、堅硬、鋒利的晶體摩擦關節的柔軟內層(稱為滑膜),引起大量疼痛腫脹和炎癥。我國痛風和高尿酸血癥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患病人數已達數千萬。
太原市民張先生今年50歲出頭,被診斷患上痛風后,因為只是偶爾感覺關節疼痛,所以對“吃藥”這件事總是滿不在乎:“我這痛風啊,就是關節時不時疼一疼,吃點止痛藥,等疼勁兒過了就沒事了,不耽誤我干啥。”他的兒子小張卻很擔心,總是勸他“痛風不只是關節的問題,它還可能影響腎臟這些重要器官”,但每次張先生都覺得小張在“瞎操心”。直到去醫院檢查,發現腎臟已經出現了損傷,他這才后悔沒有聽兒子的話。“現在不光要吃治痛風的藥,還要定期去醫院復查,就怕再拖成大病。”
和張先生不同,趙先生一直都在遵醫囑按時用藥,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他的尿酸水平終于降下了來,痛風也有好一陣子沒發作了。他開心之余,就和朋友去吃了次“大餐”。“醫生說尿酸正常了,我以為就沒事了。”結果,沒過多久,趙先生因為飲食不節制,痛風再次發作,疼得他受不了,這才明白即使尿酸降下來,也不能隨意吃喝,還需要長期控制飲食和監測尿酸。
同樣被痛風“纏”上的還有李女士,前段時間,她的痛風突然發作,大腳趾關節又紅又腫,疼得她直冒汗。鄰居來串門看到后,熱心地勸她用熱毛巾敷敷。李女士就照做了,結果,熱敷后疼痛不但沒減輕,反而更嚴重了。“后來咨詢醫生才知道,痛風發作時熱敷會使局部血管擴張,加重炎癥反應,疼痛和腫脹會更加明顯,應該冷敷來減輕癥狀。”李女士說。
“確實有很多患者對痛風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楊波說,他經常遇到的有:“痛風就不能吃肉”“痛風是高尿酸引起的,所以高尿酸就等于痛風”“降尿酸藥物對肝腎損害大,能不吃盡量不吃”……而這些誤區,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患者們的康復效果。
病癥
痛風多表現在關節疼痛上但還伴隨著其他危害
“典型的痛風發作被歸結為撕裂性、刀割感、咬噬樣3種特點,表現為關節發紅發腫,局部皮溫升高,觸痛非常明顯。”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賈二龍介紹,“不能觸碰,所以很多病人是坐著輪椅來看病的,但也有些患者不會表現出這么劇烈的疼痛,僅有一些酸麻、脹痛的感覺,所以痛風的痛也是因人而異的。”
“痛風初發時絕大多數僅侵犯單個關節,其中以第一跖趾關節最為常見。”賈二龍說,痛風在全身的關節都有可能發生,但是在腳的大拇指上最容易發生;再向上一點的踝關節、膝關節、腕關節、肘關節、手上的關節等全身的關節也可能可發生。在日常門診的接診過程中,他發現多數患者是因為腳部的劇烈疼痛前去就診,但也有個別患者因手部關節腫痛就診,最終的病因都是痛風。而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有近70%的痛風患者是通過身體出現不適后去醫院就診的,還有27%的患者是通過體檢的方式確診為高尿酸血癥或痛風。“建議大家如有關節部位連續疼痛超過72小時,一定要及時就醫檢查。”賈二龍說。
“一提到痛風,很多人會把它和高尿酸等同起來,但實際上,兩者有關聯,但不能等同。”楊波表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正有越來越多的人出現高尿酸,一旦尿酸生成過多和(或)排泄不暢,在血液中蓄積,便易導致高尿酸血癥,誘發痛風。所以痛風患者都存在高尿酸的癥狀;但高尿酸患者,并不一定是痛風患者。“只能說,患者體內尿酸值越高,痛風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并且發作的頻率也越高。”
需要大眾注意的是,痛風的臨床癥狀雖然多表現在關節炎癥與疼痛上,但實際上還伴隨著其他的危害,絕不只是發作時的關節疼痛難忍而已。“比如說對腎臟的傷害。”楊波說。如果尿酸結晶沉積在腎臟上,形成腎臟結石,會逐漸磨損人的腎臟,對腎臟造成嚴重的損傷和負擔,導致腎功能不全。而腎臟作為尿酸排泄的重要器官,如此一來就會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急、慢性高尿酸血癥腎病,甚至出現尿毒癥,后果不堪設想。
另外,痛風患者一般糖和脂肪的代謝功能會明顯降低,因此相當容易并發各種嚴重的代謝疾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肥胖癥等等。如果恰好某位痛風患者又屬于肥胖體型,那其心血管就很容易發生動脈硬化,導致血液無法充分送達心臟,使液循環功能不良,所以原本就患有高脂血癥的痛風患者更是容易發生心臟疾病。
現狀
男性患病比例較高 年輕化趨勢明顯
楊波介紹,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痛風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在我國,沿海地區和經濟發達的地區痛風的患病率比內陸地區更高;從男女比例上來說,這種病多發于男性,也有女性痛風病患者在絕經后因雌性激素降低而發病,而發病年齡低齡化現象逐漸凸顯。
痛風“年輕化”有多嚴重?在青島,有研究發現,痛風平均發病年齡提前4.14歲,30歲前發病的“早發型患者”占比已達12%。專家表示,年輕人熬夜、高糖高脂飲食、久坐不動等習慣,正加速尿酸代謝失衡,讓痛風成為“90后”“00后”的健康新威脅。在臨床上,甚至有七八歲兒童就有發病的病例。“門診時經常碰到20歲出頭的年輕患者。”賈二龍說,而楊波接診的最年輕的患者僅18歲。
“現在生活條件好,大魚大肉都是家常便飯,導致人們過量攝入肉類等酸性食品。同時,現代人的生活、工作壓力過大,飲食和作息沒有規律。久而久之,這些習慣引起人體內的尿酸濃度增加,就很容易形成痛風。”楊波表示,暴飲暴食、酗酒、受涼受潮、過度疲勞、精神緊張、穿鞋不適、關節損傷、亂用藥物等這些生活中屢見不鮮的小細節都可能引起痛風。
另外,有研究發現,有痛風家族史的人,患痛風的風險增加近1.5倍。遺傳因素還會與超重/肥胖、飲酒一起,對高風險人群進行“夾擊”。其中,有痛風家族史且超重的人(體質指數為25-30),痛風風險增加3.39倍,肥胖者(體質指數大于30)的風險將增加6.62倍;有痛風家族史且飲酒的人,痛風風險增加2倍,且對男性的影響比女性更大。痛風遺傳無法改變,但如果能控制外在的風險因素,能大大降低發病風險。因此建議有痛風家族病史者應每年進行健康體檢,重點監測有無血尿酸升高,發現指標異常,應及時就醫治療,同時注意改善生活方式。
治療
防痛風要防高尿酸 配合治療很重要
有數據顯示,在高尿酸血癥患者中,只有約10%-15%的最終會發展為痛風。而該病引起的其他病癥,甚至比痛風更加危險。“高尿酸初期癥狀并不明顯,所以很多人都不予重視。”楊波提醒,經常喝酒、工作忙碌壓力大以及腎臟功能退化的人群都屬于高尿酸血癥的高危人群,尤其需要留意自己的尿酸指標。一般認為無癥狀高尿酸血癥無需藥物治療,只需要從調整飲食,避免肥胖、過勞、酗酒、精神刺激等方面入手加以預防治療。
對于如何預防治療,楊波建議,如果發現自己尿酸過高,每天應喝水至少1500毫升,以增加尿量,盡可能把過多的尿酸排出去。碳水化合物可以促進尿酸排出,每餐應以饅頭、面條、玉米為主。適量進食中嘌呤食物,如牛肉、菠菜、豌豆、蘑菇等。對于肉類食物可先煮湯,棄湯后再烹食,這樣可以減少嘌呤含量。含糖飲料、包括各類果汁都可以誘發痛風發作。此外,要少食嘌呤高的食物,比如動物內臟、海鮮、酒類等,同時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運動時不可過量,禁止劇烈運動如踢足球、快跑、滑冰、游泳、登山等。要盡量保持理想體重,超重或肥胖者應積極控制體重。
對于已經確診的患者,楊波建議,如果痛風發作,要注意休息和提升患肢,避免劇烈運動和過度勞累,以免加重病情。將患肢抬高,也可以減輕疼痛和腫脹的程度。也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濕毛巾敷在痛風發作的關節上,每次敷幾十分鐘,有助于緩解炎癥和疼痛。但需注意,冷敷時溫度不宜過低,以免誘發急性發作。同時,喝足夠的水有助于稀釋尿液中的尿酸,幫助排出體內的尿酸結晶。建議痛風患者每天飲水2000-2500ml,以促進尿酸的排泄。“在痛風發作期間,患者應避免攝入高嘌呤食物,如海鮮、動物內臟、豆制品等,以減少尿酸的生成。同時,可以多吃一些低嘌呤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他說。如果選擇使用藥物治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來緩解疼痛和炎癥,但需注意藥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癥。另外,痛風發作可能會給患者帶來心理壓力和焦慮情緒,因此患者需要保持樂觀心態,積極面對疾病。如果痛風發作癥狀嚴重或持續不緩解,患者還應及時就醫進行檢查和治療。
“痛風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管理和控制。”楊波說,但很多時候,出現難治愈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和醫生的配合度不夠高,所以,留意痛風的預防和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對于病情的痊愈是很重要的。同時,也需要定期進行血尿酸等指標的檢測,以便及時發現并處理異常情況。
提醒
這些誤區要避開
誤區一:尿酸高但未發作痛風就無需理會
無癥狀高尿酸血癥、痛風緩解期、間歇期,可能沒有癥狀或癥狀不明顯,但是高尿酸血癥可以促使痛風復發。痛風只是高尿酸血癥危害的重要方面之一,還會增加糖尿病、高血壓病、冠心病、腦卒中、動脈粥樣硬化、痛風性腎病、尿酸性結石等代謝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和慢性腎病發生的風險。因此,即使是“不痛的痛風”,也需要通過非藥物和藥物降尿酸治療,首選非藥物干預:管住嘴、邁開腿、控體重、多飲水。
誤區二:降尿酸藥物對肝腎損害大,能不吃盡量不吃
藥物都是經過嚴格的藥物臨床試驗程序,檢測其安全性后才能上市用于患者,所以不用過分擔心藥物副作用而不肯治療。而且,與炎癥和高尿酸血癥對機體的損害相比,藥物的副作用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機體特別是肝臟可以通過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消除藥物對肝臟的負擔,但長期高尿酸血癥對腎臟、心臟等內臟器官的持續、慢性損傷不可逆轉,機體難以修復,最終可能導致尿毒癥、冠心病、中風等嚴重后果。建議患者定期復診,目的就是觀察治療效果的同時,要監測藥物是否有不良反應。
誤區三:尿酸達標后就可以停藥了
痛風屬于慢性代謝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可能需要終身服用降尿酸藥物維持血尿酸達標。自行停藥后尿酸代謝和排泄就會逐漸恢復原態,可能導致血尿酸再次升高、痛風反復發作。當然有部分患者通過規范治療后有可能慢慢減藥至停藥觀察,但前提是血尿酸能長期達標。建議在血尿酸降至達標后,維持至少2-3年以上,溶解清除關節腔內的尿酸鹽結晶,再根據醫生指導,逐漸將藥物減量,直到滴定一個最小維持劑量,再長期維持治療。
對于尿酸控制并非降到正常范圍即可,單純高尿酸血癥患者一般要求血尿酸控制在420μmol/L以內;但如果有痛風發作史,一般要求將血尿酸控制在360μmol/L目標值以內;如果痛風患者同時合并有痛風性腎結石,或痛風石形成,則需要將血尿酸控制在300μmol/L理想值以內。
誤區四:運動鍛煉強度大、多出汗有助于降尿酸
適度的有氧運動,可以降低痛風發作次數,但并不是強度越大越有助于降尿酸。痛風應堅持適量運動,建議每周至少進行150min(30min/d,5d/w)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中等強度指運動時心率=(220-年齡)×(50%-70%)范圍內。尿酸無法通過汗液排出,在運動時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避免因運動出汗導致尿量減少而影響尿酸排出。另外,痛風患者應注意,劇烈運動或突然受涼也會誘發痛風急性發作。
誤區五:喝蘇打水、限制高嘌呤飲食就能降尿酸、預防痛風
人體內產生的尿酸約80%來源于體內的嘌呤代謝,只有約20%來源于飲食攝入。碳酸氫鈉在一定程度上能堿化尿液、促進尿酸排泄,但是蘇打水的碳酸氫鈉含量很少,難以達到“降尿酸”的功效。因此,對于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患者來說,僅靠多喝蘇打水和控制飲食往往是難以降低尿酸和預防痛風的。
山西晚報記者 張夢瑩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