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業 “寒冬” 期, 政府引導 “錘老板” 放眼農業投資
本報訊 隆冬時節,定襄縣受祿鄉農業園區的雨歌蔬菜農業合作社大棚中的各類蔬菜長勢喜人,“咱們與縣城幾個大的超市均有對接,這些蔬菜在春節前就陸續上市,能趕個好價錢!”該合作社領頭人樊利鋒信心十足地說。近年來,定襄縣以園區建設為載體,著力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步伐,通過四輪驅動做大、做活、做強、做優現代設施農業,使農民收入不斷增長,農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政府驅動,突出引導服務。按照“三產聯動協調發展”的總思路,力求以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為突破口提高農民收入,確立了以瓜菜種植為設施農業發展主方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轉變全縣廣大農民的傳統思維定勢,從思想、組織、規劃、技術、信息等方面展開服務。縣委書記親自帶領40余人的考察隊前往山東壽光考察學習,分管縣領導、有關鄉鎮負責人和合作社成員先后赴長治、晉中、大同、朔州等地“取經”,通過“走出去”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豐富的農業技術。為統一指導協調全縣瓜菜生產、銷售和品牌宣傳,定襄縣成立了蔬菜辦,使“襄瓜”品牌培育搭上互聯網快車,全國各大門戶網站的推廣使得定襄甜瓜美名遠揚。同時,政府出面與一畝田互聯網公司達成協議,借助一畝田龐大的農產品信息支持平臺,種植戶只需通過手機APP足不出戶便能網上銷售。助農貸、助保貸、貼息優惠政策以及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政策等一系列切合實際的金融扶持政策發揮了強大作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戶投入的積極性。
老板驅動,轉型助推農業。出定襄縣城北行5公里就可看到大馬果蔬示范園區,該園區正是鍛造企業換血轉型向設施農業發展的一次有益嘗試和典型代表,由民營企業銀河鍍鋅法蘭有限公司斥資1000萬元建設,以種植油菜、茄子、黃瓜、甜瓜等瓜菜為主,充分借鑒企業化管理模式,建立了農技培訓中心、種苗試驗室、技術化驗室、農產品堆放周轉場地等設施,并通過與超市聯營,開展親子聯誼活動、戶外團隊假日采摘、農作物領養等多種方式,收到良好的效益。經過初次試水“工轉農”取得成功,銀河鍍鋅公司又于去年成立了定襄縣祥豐源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在設施農業發展上大做文章。特別是選擇在定襄、忻府、岢嵐3縣區5個鄉鎮14個不同地塊進行了冷涼蔬菜種植試驗,所產蔬菜遠銷北京、鄭州、武漢、西安等全國性蔬菜物流節點城市,表現出較強的競爭優勢。近年來,由于定襄鍛造業遭遇“寒冬”,倒逼企業自發進行產業轉型發展,“錘老板們”放眼農業的興趣越來越高,投資越來越大,形成一股發展設施農業的新興力量。
村委驅動,組織分戶經營。數九寒冬,在定襄縣南王鄉譚村新規劃的生態高效農業示范區建設工地上卻是熱火朝天。機聲轟鳴,大棚骨架林立,以前“貓冬”的村民們如今卻甩開膀子大干起來,就連婆娘們也積極參與到大棚建設中,扛鋼管、扶支架,挖坑立柱,忙前忙后。“大伙兒都卯足了勁兒想把這棚建好,為啥?為的就是大干冬月,搶在3月實現下種,這增收指日可待。”南王鄉譚村黨支部書記郭貴明指著園區建設工地給出了答案。譚村是定襄縣設施農業發展的亮點,園區以“集體組織、農戶投資”為核心,以土地流轉和置換為手段,把集體機動地拿回來,統一管理,分戶經營的新機制極大的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村兩委干部帶頭參與,為設施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大戶驅動,激發群眾參與。受祿鄉是定襄縣的農業大鄉,設施農業發展起步早,發展快、帶動強,是全縣設施農業發展的排頭兵。從退伍軍人回鄉創辦的北莊老兵高效生態園區到四個村書記帶頭創建的受祿千畝設施園區,從青年帶頭人樊艷偉創建的富達設施農業園區到“全國青年致富帶頭人”樊利鋒掌舵的受祿雨田農業合作社以及貧困戶參與投資的大南莊百畝綜合高效園區,設施農業在這里風生水起,短短幾年間,已輻射周邊鄉鎮。村看村,戶看戶,群眾自發動腦子、想法子,在設施農業增收增效上學比看。季莊鄉邱村在80畝蔬菜大棚的基礎上再建60畝以色列葡萄大棚,宏道鎮馬城祥豐源農民專業聯合社、北社東村榮盛欣園區、趙村康美達、譚村綠島、原種場富達蔬菜設施園區……自西向東,由北及南,在定襄的版圖上,鑲嵌著這些通過發展設施農業實現增收致富的明珠。以合作社經營、農戶分散經營、青年帶頭人引領、返鄉創業、工業轉型、招商引資、飛地經濟聯合創建、村支兩委組織等為實施主體的設施農業在定襄蓬勃發展,熠熠生輝。
截至2015年底,定襄全縣設施蔬菜面積達到9000余畝,其中溫室生產面積2254畝,各型拱棚生產面積6700余畝,設施蔬菜面積是建國以來設施蔬菜建設總面積的4.7倍。通過改變傳統種植模式,拓寬農業結構調整,初步形成溫室、大棚、露地蔬菜生產合理配比的產業規模,形成了以甜瓜、西紅柿、辣椒、葡萄為主的產業格局,探索出了以西蘭花、生菜、娃娃菜等為主的露地蔬菜栽培模式和立體種植模式,加快了露地種植向設施農業、傳統作物向精耕細作調整的步伐,實現了一季生產向多季生產、一季增收向四季創收的跨越,經濟效益十分可觀。以受祿鄉為例,日光溫室和春秋棚的畝均收入為6萬元和3萬元,是普通農作物畝均收入的30倍到60倍,定襄的農民們走上了設施農業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胡耀忠 劉小苗)
(責任編輯: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