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5年,國家調整了玉米收儲價格,由上一年的1.13元調整為1元,再加上去年“伏天”以后持續干旱,原平市的糧食產量由上一年的7.2億斤下降為6.3億斤,減產0.9億斤,而玉米的上市價也由上一年的0.80元下降為0.65元,原平糧農首次承受了量價齊跌的損失,損失總額超過了上億元。“十三五”期間,作為多次受到國務院和農業部表彰的“晉北糧倉”原平市,該如何繼續抓好糧食生產,這個問題擺在了原平市委、市政府的面前。充分發揮小雜糧的優勢,調整產業結構,傾力打造五谷豐登的“晉北糧倉”,讓糧農持續豐產豐收,也就成為該市“十三五”糧食發展的重頭戲。
在原平市254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區占了78%,平川面積占22%,全市119萬畝土地中有90萬畝屬于基本農田。山多坡廣的地形,多樣溫差的氣候,為雜糧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該市傳統雜糧種植有豆、麥、粟、薯、禾5大類共計15個品種,種植面積占到全市的十分之一,占全市糧田的17.5%,長期以來,該市農民積累了豐富的雜糧種植經驗。然而小雜糧生產仍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一是雜糧產區十年九旱,生產條件差,基本為靠天吃飯;二是雜糧種植收益低,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三是雜糧種植分散,沒有形成規?;N植、機械化栽培;四是商品量低,市場開拓不夠;五是產業化開發滯后,深加工產品少;六是人才匱乏,營銷手段落后。
在“十三五”期間要由單一的玉米種植發展到“五谷豐登”,必須以雜糧標準化示范基地為引領,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創新為動力,以工業化為理念,以產業化為途徑,重點發展谷子、燕麥、專用高粱、馬鈴薯和專用玉米等6種優質雜糧,結合土地調整項目,打造一批雜糧產業開發示范園區,培育壯大名牌產品,拓展市場份額,完善現代雜糧產業體系,為農業增效、農業增收做貢獻。
首先圍繞雜糧種植建設莜麥、豆類、高粱、谷子、特用玉米良種繁育基地2000畝,并按照示范區、豐產方、生產基地建設分層次規劃,通過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并建立5萬畝種植示范基地,每畝補貼300元,總投資1500萬元。實現“企業+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扶持山西石鼓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引進小雜糧加工先進技術,擴大“石鼓”、“天涯山”雜糧注冊商標的品牌效應。提升種植合作社的產品升級換代,建設一批燕麥、雜糧、豆制品、豆芽加工企業,為“五谷豐登”開辟新途徑。
同時完善服務體系,全市建設一個雜糧物流中心,建設覆蓋18個鄉鎮的信息網絡,建設12個雜糧生產合作社,籌建原平市雜糧協會,吸引生產、推廣、貿易、加工、儲藏、運輸等方面的人才加入。并且在全市范圍內組織不同層次的專題培訓,建立專用人才庫。
特別針對全市30萬畝酥梨、核桃、紅棗、黃杏等林果樹下的雜糧生產,作出布署,既不影響林果業生產,又能通過林下雜糧增加果農收入,減少雜草及病蟲害的發生。力爭30萬畝林下雜糧每畝每年增收500元。
重點在崞陽鎮、新原鄉、大牛店鎮種植甜糯玉米5萬畝,其中鮮食甜糯玉米2.5萬畝,確保甜糯玉米加工達到4500萬穗。以神農高粱種植合作社牽頭,輻射帶動周邊村莊,種植優質高粱1萬畝,加上谷子、薯類、豆類,力爭到“十三五”末全市雜糧面積擴大到40萬畝,占到全市糧田面積的50%,使雜糧種植成為2020年糧農收入翻番的重要支撐。
要結合“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建設,做好雜糧建設項目的設計和儲備。多渠道籌集資金,結合農業產業化、綜合開發、土地流轉,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加快優質高產雜糧品種的引進選育,以秸稈還田、土地深耕、旱井集雨、免耕為主的節水技術,以精量播種,立體栽培,科學使用化肥、農藥為主的無公害生產加工技術,進一步加大綠色有機認證,力爭雜糧全面實現綠色生產。
要認真落實雜糧直補,利用國家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政策取向,幫助民企發展環境及用水、用電、用地、用工、用人等實際困難,在保質量、樹品種、創名牌等方面給予支持與幫扶。不斷挖掘雜糧開發潛力,推進各種資源整合,使雜糧生產真正成為原平市農民增收的支撐產業,把原平打造成五谷豐登的“晉北糧倉”。(曹申義 朱麗娟 趙謹煜)
(責任編輯: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