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劍與寒梅的歌唱
數十年來,王慶華以高君宇為主線的文史研究從來沒有停息過。在《情系高君宇》與《高君宇傳》出版前后,他一直以滿腔熱忱從不同的層面為寶劍和寒梅而歌唱。
1996年以來,他先后在《文史月刊》《滄桑》《黨史文匯》《山西革命英烈》以及《山西日報》《太原日報》《山西政協報》等報紙雜志上,發表了“高君宇與李大釗”“高君宇與孫中山”“高君宇與毛澤東”以及高君宇與陳獨秀、周恩來、蔡元培、羅章龍、張國燾等一系列專題單列的考證文章。這些文章雖然詳略不一,深淺各異,但都是對《高君宇傳》本傳的補充陳述和進一步詮釋。比如,《高君宇與蔡元培》即增錄了原傳中未見的新的史料;《高君宇與張國燾》進一步陳述了二人由合到分、由同路到分道揚鑣的過程。這一組系列文章約有20多篇,完全是作者在撰寫長篇傳記之后的進一步發掘、領悟和深化。
除了專著和劇作之外,圍繞高君宇這位同鄉偉人,王慶華尚有幾個第一:
第一次用整版篇幅介紹高君宇事跡(1979年《山西農民報》);
第一部《高君宇年譜》;(1981年)
第一部關于高君宇研究資料的專著《高君宇生平·年譜·文稿》。(18萬字。山西文史研究室編印);
第一篇關于高君宇研究的論文。(《試論高君宇在第一次國共合作中的貢獻》,1981年被收入山西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選的《山西史志論文選》)。……
作為詩人,他還創作了許多歌頌高君宇的詩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滿江紅·高君宇頌》:“生不逢時/怎忍睹/家破國亡/辭故里/燕京求學/意氣何昂/星火紅樓師大釗/風雷曹宅毆奸章/熱血涌/憤燒趙家樓/風采揚/傳真理/奔四方/編《向導》/露鋒芒/頌二七風景/怒對豺狼/墨筆如槍驚敵膽/丹心似血譜華章/看遺詩/猶帶劍光寒/千古香。”這首詞寫得氣魄雄渾,音韻鏗鏘,讀來令人拍案叫絕,蕩氣回腸。
除此而外,王慶華還有《緬懷革命先驅高君宇楹聯三十二副》問世。在散文方面,有《祭獻之詞》1999年入選《太原市當代文藝精品庫》。此作飽蘸感情之筆謳歌了高君宇與天才女作家石評梅的偉大愛情。該作品文筆之暢達,描寫之細膩,得到了文學評論家張厚余的高度贊揚。
2013年,王慶華向靜樂縣委、縣政府捐贈了珍藏30多年的高君宇圖文歷史資料,得到家鄉人士的高度評價。
此前,王慶華還撰寫了全國第一部《高君宇、石評梅合譜》,并于2015年正值高君宇逝世90周年之際,聯絡有關部門和單位,籌辦了“情系高君宇”詩聯書畫展。在此基礎上,他又精心編著了一部70萬字的書畫詩文合集《情系高君宇》。
好之樂之的文墨生涯
作為一位傳記作家所應該有的素質和精神,王慶華都具備了。但當我們進一步探尋其文墨生涯時,就能更立體地了解一位本土作家的文藝范兒。
作為收藏家,慶華在家中收藏有約600塊奇石。這些精美的石頭將他的居所弄得十分喧鬧(各種不同的石頭都在客廳唱歌)。這些石頭中有一些是象形的,有的像鷹隼虎豹,有的像梅蘭竹菊;有的像美女,有的像壯士。其石材有靈壁石、黃河石、青田石、花崗巖等,有的是未經雕琢的璞石。每天撫摸這些石頭,便給他帶來無窮樂趣。每天坐在大大小小的奇石中間,書寫有關高君宇的歷史文字,他有時會覺得高君宇的品格就如同那些貞石璞玉。最近,他計劃將所藏奇石全部捐給家鄉,在靜樂縣天柱山建一所奇石博物館。
作為詩人,他是太原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近年來,他和范世康、梁志宏一起,把學會的工作搞得風生水起,有聲有色。在此之前,王慶華還擔任過晉陽春詩社社長。1992年,他出版了詩集《心韻集》。這本詩集,李旦初先生評價其“情韻俱佳,確有功底”。
2012年,在農歷“龍抬頭”的時候,王慶華與馬令舒合作組建了龍城書畫院,自任院長。現在,這個書畫院已成為太原市最為活躍的書畫院之一。
三年來,龍城書畫院一共舉辦了10次專題書畫展,發展了150名書畫家。此外,還在碑林公園、青龍小鎮等處建立了6個創作基地。
其實,王慶華寄情于書畫活動已非止一日。早在1983年,王慶華就與馬令舒在平定冠山書院創建了石評梅畫院。為了考證石評梅的佚事,慶華多次到平定小河古村,因而與平定書畫家多次合作。現在,小河村的石評梅紀念館里還能看到當年石評梅畫院畫家們的作品。
坐在桃園西三巷高層頂端的三角書房內,憑窗眺望,王慶華往往有“一覽眾山小”之慨。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王慶華從石叢書堆中抬起頭來,看那萬家燈火,常常會勾起他的紅色文化情懷……
〖相關鏈接〗
王慶華微檔案
王慶華,筆名華曄,生于1945年,靜樂人。自幼讀書勤苦,曾任靜樂縣文化館館員兼《靜樂縣志》主編。1986年調到《太原日報》工作,系高級記者、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現任太原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龍城書畫院院長。他潛心研究高君宇30余年,發表專著《高君宇生平·年譜·文稿》及有關研究文章數百篇,所著《高君宇傳》4次再版,并在太原市、北方十五省市連獲三獎。著有詩集《心韻集》、文集《情系高君宇》。(葛寶慶)
(責任編輯: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