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冬季行動”開展以來,忻府區針對全區民營經濟總量不大、產業結構不優、科技含量不高、難融資、缺人才的實際,在拓展領域、優化服務、促進轉型等七個方面出臺具體措施,力爭在“十三五”末,全區民營經濟單位數量增長30%以上,達到8000家,推動全區民營經濟規模擴大、效益提升、貢獻提高。
——拓展民營企業發展領域,鼓勵支持民間資本進入供熱、污水處理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和領域,鼓勵民營企業通過相互參股、掛牌上市等形式實現產權多元化。加大政府采購力度,推動“忻材忻用、忻用忻材”,推廣“兩型”產品的廣泛使用。
——優化政府服務,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加快落實“三證合一”,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審批的原則,構建新型監管模式。放寬工商登記條件,實行登記注冊“零收費”制度。提升審批效能,編制政府部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推進項目立項、用地預審、環評審批、節能審查等方面同步并聯審批。
——保障民營企業發展用地,將民營企業用地納入整體規劃,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集體建設用地,鼓勵民營企業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方式共同興辦企業。
——改善民營經濟融資環境,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組織召開政銀企聯席會議,健全民營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加大對民營企業信貸支持的力度,每年安排不少于3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開展“助保貸”等融資業務。建立區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基金,落實對各類創業的獎勵和補助。
——加快產業轉型,推進裝備制造業配套化、規模化、集群化發展。重點推進藍天環保、晨輝制造、日發數碼等裝備制造項目,依托上海航天、中國華能等企業的資金技術優勢,在曹張、高城、秦城、奇村、莊磨、豆羅、蘭村、陽坡等丘陵山區發展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產業,建設新能源產業區。打造自然景觀、名人、養生等六大文旅產品品牌。支持民營企投資現代農業產業,培育全國、全省雜糧產業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1-2個,打造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2個。扶持僑友、藍天、金洋、太原理工大中試基地等企業進行高新技術產品研發。深化與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關系。實施品牌和商標戰略。對首次取得中國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的企業給予最高30萬元的獎勵和優先幫扶。
——推進大眾創業。重點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文化旅游、健康養老、家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支持引進人才,在工齡計算、社會保險、職級認定、職稱評定等方面,對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一視同仁。支持民營企業引進“千人計劃”、“百人計劃”等高端人才,在人事管理、教育培訓、職稱評定、政府獎勵、落戶及子女入學入托等方面滿足企業人才需求。激發創業活力,建設完善大學生創業園區,3年內免收房租、物管等管理性費用。支持農民發展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家庭農場,支持發展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產業。落實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扶持政策,對下崗失業人員初次開辦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的,在信貸、培訓等方面給予扶持。
——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轉變政府職能,推行“陽光政務”,按照流程最短、效率最高、收費最少、標準最低的原則,精簡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積極貫徹落實重大項目審批“統一受理、項目代辦、快速轉辦、并聯審批、辦結告知”五項制度。建立完善服務企業長效機制,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和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幫助民營企業用好、用活、用足國家、省、市、區扶持民營企業發展的各類政策。繼續做好“治亂減負”工作,嚴格執行亮證收費、收費公示制度,切實維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繼續推進行政權利透明運行機制,按照“合法、簡單、明了、適用”的原則,針對不同的執法類別逐一編制出行政執法權力運行流程圖。提高民營企業管理水平,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律法規、產業政策、經營管理、專業技能和安全知識等方面的培訓。構建和諧勞資關系,增強企業凝聚力和職工歸屬感。(郭劍峰 張偉)
(責任編輯: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