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今年以來,按照脫貧攻堅“五個一批”的總體要求,岢嵐縣以生態扶貧六項措施促進貧困戶增收,確保脫貧攻堅取得實效。
一是勞務增收。各項林業重點工程中標后,將優先雇用本地勞力,迅速組建20—50人的小型組合工隊,鼓勵全縣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積極參與,提高收入。全縣營造林任務7.0122萬畝,總投資約3200萬元,勞務費占到40%(約1280萬元),按照每個勞力全年務工100天,每天收入80元計算,一年可在營造林工程中收入8000元。可以使1600人靠勞務脫貧。
二是退耕還林(草)補助增收。全縣目前退耕總面積達11.15萬畝,資金補助973萬元,涉及11000戶。新一輪退耕7000畝,涉及460戶。山西省林業廳正調整資料數據,林地變更后從2017年—2020年該縣擬每年退耕5000畝。
三是積極推廣補貼造林。以周通公司為例,按照誰造林、補助誰、誰受益的原則,造林主體的人工造林,經驗收合格后可享受每畝200元的造林補貼,樹木成林后,農民還可以發展林下經濟,種植中草藥、開展旅游等,帶來多方面的收益,以此來提高林農造林的積極性,主動地投身荒山造林,推動國土綠化進程的同時,增加林農收入。
四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等生態產業。目前,該縣注冊林業專業合作社29個,獲得省級示范社稱號1個,國家級示范社1個,新申報省級示范社2個。2015年幫助益園野生菌等6個合作社成功爭取到省級財政支持合作社建設和林下種植項目扶助資金90萬元。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這些合作社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帶動周邊5個鄉181戶農民參與項目建設,合作社成員人均收入達到6400元,高出本地平均收入20%。今年,已經幫山神廟生態養殖合作社和樂龍合作社各爭取資金15萬元,并計劃繼續跟蹤服務,精心指導10個專業合作社林下種植銀盤蘑菇、中藥材、黑枸杞、油用牡丹等9520畝,進一步帶動周邊貧困農戶增加收入。
五是優先聘用貧困戶為護林員。目前,該縣有專職護林員167名,兼職護林員189名,其中貧困戶36人,占護林員總數的10%。今后隨著新造林地的逐步擴大,聘用護林員要優先選用有勞動能力的、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幫其脫貧增收。
六是發展經濟林提高農民收入。2016年,全縣計劃實施干果經濟林0.5萬畝,任務分配到各鄉鎮后,鼓勵農戶以及農民合作組織積極參與,大力發展桃核林、葡萄林、紅棗林、大杏林等規模化經濟林,拓寬致富之路,林業局將指派技術人員進行跟蹤服務,精心指導,直至成林掛果。另外,積極引導農戶發展庭院經濟,依托經濟林、林下種植、養殖增加收入。(可藍林)
(責任編輯:司麗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