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大心細,挖到人生第一桶金
1976年,好運意外降臨到史光榮頭上,他可以到父親所在的五臺縣八一機械廠上班了。9月22日,史光榮從高中退學后,正式進入父親所在的工廠。在工廠里,史光榮勤學苦干,認真鉆研,學習掌握了許多工業化學知識。
很快,人生第一次機遇悄悄降臨。
1984年,史光榮被派到黑龍江省大慶市龍鳳臥里屯一家化工廠出差。當時,這家化工廠生產的化工材料聚乙烯塑料在市場上很緊俏,每噸的計劃內價格是3800元,而市場價是6000多元。史光榮粗略地算了一下,如果他把這里的聚乙烯拉回太原賣掉,一噸能賺2000多元,當時他每月的工資是38元。
高利益伴隨著高風險,雖然聚乙烯的計劃內價格和市場價格差價很大,但要想做這個買賣,需要的本金數目也很多。史光榮跟幾個朋友商量,想和他們合伙做這個生意。然而,他的朋友們在與家人商量后,不敢做了,一是擔心影響工作,萬一被單位發現,可能丟掉工作;二是那么多錢,萬一賠了怎么辦?
史光榮心想,經商是利用業余時間去做,又不影響工作,即使被發現了丟掉工作,正好可以專業經商。即使經商不賺錢,也可以做其他事情,只要肯動腦,肯實干,不愁沒飯吃。
說干就干,史光榮四處奔波籌來一大筆資金,在臥里屯收購了20多噸聚乙烯,在市場上賣掉,每噸凈賺3000元,共賺了6萬元。1988年9月,史光榮決心下海吃螃蟹,大干一場。他辦理了停薪留職,用40萬元創辦了自己的外貿公司。這一年,他28歲。
旅館結緣,生意做到二連浩特
1988年秋天,史光榮到北京出差,在一個小旅館的雙人間里,結識了也來北京出差的內蒙古二連浩特市化工廠采購員小徐。在這里,他們一住半月,很快就熟絡了起來。因為同是做業務的,聊天內容自然也是“三句話不離本行”,史光榮向小徐講起了他的公司,小徐聽后,脫口說道:“認識你很幸運,我們那里有很多業務,需要經銷到外省,等我回去幫你留意一下。”
1989年8月,小徐突然給史光榮寫來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訴史光榮他們公司正在與蒙古國做邊境貿易,詢問史光榮是否感興趣。
讀完信,史光榮立刻嗅到了商業機遇,直覺告訴他,要想擴大公司,就得把業務做到邊境去。于是,史光榮當機立斷,決定親自去考察那里的市場。來到二連浩特,史光榮見到了公司的負責人,這位姓李的負責人告訴史光榮:“我們主要是跟蒙古國做貿易交換的生意,就是用我們的大米、白面來換對方的廢銅、廢鐵。”說到這里,他嘆了一口氣,說:“這半年來,我們從蒙古換回好多廢銅、廢鐵,就算是當作加工材料,也賣不出去。”二連浩特是個邊境城市,當時信息閉塞,交通也不發達,而且與邊境城市做生意需要辦理通行證等一些復雜的手續,沒有人愿意做這種勞神費力的買賣。所以,這些廢銅、廢鐵在這里還真成了一堆“廢銅爛鐵”。
史光榮聽后卻很感興趣,那時他已經做了幾年的外貿生意,知道市場上這些“廢銅爛鐵”很有銷路,就問:“你們有多少,我全都要。”
公司負責人很高興,告訴史光榮他們大概有30噸廢銅、廢鐵,并對他說,可以以每噸8500元的價格賣給史光榮。史光榮知道,這些廢銅、廢鐵在山西的市場上,一噸是13000元,差價巨大。他在心里飛快地盤算了一下,一噸能賺4500元,30噸能賺13萬元。這可是一筆好生意,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史光榮立刻與他們訂立了一個口頭協議,對他們說:“你們的貨,我全部要了。不超過一周,我帶著支票過來拉貨。”公司負責人很高興,一口答應了。
一周后,史光榮如約把購買30噸廢銅、廢鐵的支票帶來了,他又在二連浩特市雇了三輛解放牌帶拖掛汽車,把30噸的廢銅、廢鐵全部裝上車拉到了太原。史光榮沒有把這些廢料賣到回收站,而是拉到太原市的一個銅廠,加工成銅盤球,賣給了河北徐水縣一個加工廠。每噸舊鋼材,史光榮足足賺了1萬元。
1990年8月之前,史光榮一直在二連浩特做進口貿易生意,他用大米、白面來置換二連浩特從蒙古國換回的廢銅、廢鐵,生意如日中天,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