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振玉 王文君 郭劍峰
公元1075年,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南京赴開封途經瓜洲,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130年后的1205年,南宋豪放派詞人的杰出代表辛棄疾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感慨萬千,《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傳誦至今——“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京口,就是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
鎮江位于長江和京杭大運河交匯處,不僅是著名的江南魚米之鄉、歷史文化名城,更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國家級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而作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鎮江新區,被認為是長江三角洲經濟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
山西、鎮江關山迢遞,但鎮江最具知名度的兩位古代名人,卻都是山西人。
“鎮江三山”——焦山、金山、北固山是此地名勝。焦山是萬里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島嶼,焦山之得名,緣自東漢隱士焦光。焦光,三國時魏國河東郡人,河東郡,就是現在山西的夏縣。另一位名人則婦孺皆知,就是“水漫金山”的《白蛇傳》里的法海。
歷史上的法海禪師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俗名文德,是金山寺的開山祖師。裴休祖籍河東聞喜,就是現在的運城聞喜縣。
明代馮夢龍所作《警世通言》,書中有“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故事。不過,故事發生在南宋紹興年間,與法海生活的年代隔了好幾百年——歷史上的法海是一位得道高僧,絕不是“戲說”“演義”里無趣的惡和尚。
更令人稱奇的是,鎮江、山西的兩大特產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山西的刀削面、老陳醋最出名,而“鎮江鍋蓋面”和“鎮江香醋”也是當地最著名的特產。鎮江人說,沒有品嘗“鍋蓋面”就不算到過鎮江——地處江南魚米之鄉卻以面食出名,實在是一個異數。
2014年,有38家會員企業的鎮江山西商會成立。土生土長的山西人,在這個有面有醋的地方如魚得水。他們在不同的領域、行業闖蕩打拼,在山西商會這個平臺上同氣連枝、抱團發展。商會中的幾位忻州人,他們所經營產業的規模、實力在山西老鄉中可能不算最大、最雄厚,但他們的創業故事無一例外地跌宕起伏,把忻州人務實、勤勞的品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今天,我們向家鄉讀者介紹他們當中的一位——鎮江德馬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波。
從黃土高坡到長江之濱
鎮江德馬化工有限公司建在鎮江新區國際化學工業園內。占地15000平方米的廠區綠樹掩映,花壇、草坪星羅棋布,廠區四周高大的梧桐樹上鳥語間關,令人仿佛置身江南幽靜的小公園。
德馬化工注冊資本7005萬港幣,2014年10月開工建設,2017年5月投產。生產水性聚氨酯、皮革助劑等五大類系列產品。目前年產量4000噸,銷售額6000萬元,利潤近2000萬元。
如果不做這個公司,韓波的生活會比現在安逸得多。
韓波在新產品發布會上講話
1976年,韓波出生在保德縣城一個普通工薪家庭。他出生后的兩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徐徐拉開。身居偏僻、閉塞的小縣城,童年、少年時的韓波對外面的世界一片懵懂,絕然不會想到他的人生舞臺會從黃土高坡到長江之濱。
普通家庭的長子,往往承載著比同齡人更重的負擔或者說期許。韓波沒有讓人們失望,上學后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94年,18歲的保德中學學生韓波以優異成績考入四川大學生物與皮革工程系。
國內名校,往往有傳統王牌專業,諸如土木系之于清華、建筑系之于同濟。而生物與皮革工程專業,就是川大的王牌。
四川大學生物與皮革工程系源于1921年燕京大學建立的制革學系。歷經輾轉辦學、多次院校調整和專業整合,現已發展成為擁有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級重點學科、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工程院院士的教學科研機構,被公認為我國皮革行業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
1998年,韓波大學畢業被分配至江南一家大型國有化工企業,在生產、銷售崗位上被委以重任。2004年,他所在的企業被上市公司兼并。韓波感到在新的架構下,個人能力的發揮將會受到某種限制。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伙伴決定自主創業。
6年時間,韓波完成了從一名青澀的大學畢業生到成熟的技術白領的轉變。在國企的6年,他學到了正規的經營、管理經驗,對行業和市場的現狀、前景有了清晰的把握,同時也積累了廣泛的人脈。離開國企后,他們在常州等地辦過幾個企業,因為掌握了行業的核心技術,企業規模不是很大,經營利潤卻頗為可觀。韓波和他的團隊,用當下時髦的話說,已經實現了個人的“財務自由”。
何謂“財務自由”?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只要愿意做某件事,可以不計較成本高低。
揚州與鎮江隔長江相望,所謂“京口瓜洲一水間”,一座潤揚大橋將兩個城市連接起來。揚州人有句老話:“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前晌悠然自得地品茶,后晌自得悠然地泡澡——實現個人的“財務自由”后,享受更高品位的或者說隨心所欲的休閑生活,也是很自然的一種人生選擇。
其時年近不惑的韓波,對自己人生的前半程進行了一番盤點后,開始了又一輪新的、規模更大的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