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千載文脈,傳百世文明。大河之歌,亙古傳唱,歷久彌新。
面對奔騰不息的黃河,李白發出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人生感慨;劉禹錫描繪出“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的恢宏景象;冼星海用《黃河大合唱》展現了保衛黃河的激昂斗志與無畏勇氣……時至今日,河曲縣以音樂劇《大河長歌》,依舊深情續寫著黃河的波瀾壯闊,歌頌著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
10月1日,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及河曲縣委、縣政府共同打造的大型非遺音樂劇《大河長歌》在忻州大劇院進行首次公演。該劇由著名導演、中央電視臺原文藝中心總負責人郎昆擔任總導演,生動展現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曲民歌、二人臺以及河曲河燈會的不朽魅力。
聆聽、感動、震撼
首演圓滿落下帷幕
《大河長歌》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高度,講述了河曲民歌、二人臺從1979年到2019年的發展歷程。劇中,以民歌團團長何長歌為代表的老一輩河曲人,盡管目睹了民歌由盛轉衰,仍堅守故土,致力于民歌的保護與傳承。其女何娟娟,自幼受民歌熏陶,成為十里八鄉有名的“民歌百靈”,卻為外界浮華所吸引,在與父親爭執后選擇離家創業。數十年后,面對癡呆的父親,她終悟父親對于民歌的鐘愛,毅然返回家鄉,接過傳承重任,再創民歌輝煌。
這不僅是一次藝術的盛宴,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激勵著人們從黃河文化傳承中汲取高質量發展的奮進力量。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就在這黃河邊上,有一座以黃河命名的縣城,她是我的故鄉‘河曲’……”女主“何娟娟”用深情的敘述緩緩掀開了故事的序幕,帶領觀眾跨越歲月的長河,去探尋那藏匿于波濤之中的初心與堅持,體會那份對故土深深的眷戀與熱愛。
當旋律響起,仿佛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黃河之水以不可阻擋之勢奔騰而下,激蕩著每個人的心田。
數十首或磅礴大氣或婉轉悠揚或輕松歡快的歌曲串起了四幕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故事。借助布景、燈光、服裝、效果、道具等舞美設計,該劇將河曲文化習俗、方言等特色元素“搬上”舞臺,為觀眾呈上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
“我終于長著長著,成了你……天連著水,水連著天。我要把長歌唱到永遠。”故事接近尾聲,河曲民歌藝術團里,何團長的身影遠去,女兒何娟娟接替了父親的位置,指揮著團員們排練。他們的歌聲,如那條見證了生命流轉的黃河般綿延不絕。
隨著演員們深深鞠躬謝幕,現場觀眾的掌聲如潮水般涌來,經久不息,同時標志著《大河長歌》的首次公演圓滿落幕。
![](/__local/7/1B/92/94EC222048FEEEC3B51C8E5D40C_5656363C_6CF90.jpg)
《大河長歌》音樂劇演出現場。記者 范 琛攝
孵化、創作、打磨
注重每一個細節的完美呈現
9月28日,《大河長歌》進行全流程帶妝彩排。
下午5點32分,已經換好劇服的演員正在走臺,指導老師手把手地調整優化著一位演員捧河燈的姿勢。
距離帶妝彩排還有5分鐘。“字幕組,準備好了嗎?”導演李猛正在進行開場前的最后確認。
帶妝彩排結束后2分鐘。“節奏一定要把控好,不要亂……”總導演郎昆正與團隊認真商討需要改進之處。“最后,要突出強調‘不走了’,因為合唱團的隊伍與根基在這里。”
在緊鑼密鼓的排練過程中,主創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全情投入,現場氛圍既緊張又充滿活力。
“為了更好地呈現作品,我們前期去了包括娘娘灘在內的很多地方進行創作采風,排練到現在已經有兩個月了,我們的劇本也一直在修改,力求與本土風俗相貼近。”副導演胡若楠表示。
據悉,2021年以來,郎昆帶領主創團隊先后5次深入河曲等地采風,先后在河曲、忻州、北京多次召開劇目策劃推進會、創作座談會、作品研討會,廣邀國內知名編劇、導演、舞蹈家以及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等專家學者,共同對創作劇本與策劃方案進行深入研討,為《大河長歌》在深度融合、創新以及完美呈現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兩年多的孵化、創作、打磨,該劇完成了正式演出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從劇本、音樂的創作到燈光、舞美、道具、服裝的設計制作,團隊里每一個人都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每一束光都要恰到好處,我們要讓觀眾如同身臨其境,就像站在黃河邊一樣。”燈光師徐英哲說。
“結合整個劇情與當地的一些習俗,我們要去確定這個道具是一個什么樣的東西。”舞臺監督白東懷說。
“在一次次的排練中,我對河曲民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以及更加深厚的感情。”何娟娟的扮演者米晨晨說。
“小的不真實會影響所有真實。注重細節、力求真實,這是我們導演組對于每一位演員的基本要求。”副導演胡若楠介紹,團隊成員在創作排練過程中精益求精,就是希望可以給觀眾帶來最真實的視聽體驗。演員們根據劇中人物特質,努力將生活融入角色,既要觀察學習河曲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又要不斷適應劇中角色年齡跨度大的特點,以呈現出更加真實、立體、有深度的角色形象。
保護、傳承、創新
探索非遺的現代表達
《河源考》稱:“吾邑以河曲名者,乃黃河入長城之一曲也。”河曲縣,位于晉陜蒙三省交界處,素有“雞鳴三省”之稱,是黃河、萬里長城“雙龍相會”之地。黃河文明、草原文明和邊塞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從而孕育出河曲民歌與二人臺這兩種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2006年,河曲民歌、二人臺雙雙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大河長歌》以緊鄰“九曲黃河”的河曲為背景,創作時巧妙融入了當地的風俗習慣、地貌特征及文化符號,并創造性地將傳統民歌、二人臺非遺藝術與現代音樂劇進行融合,是對河曲傳統文化如何進行現代表達的一次積極探索。
河曲因地處黃河曲折之處而得名,而唱民歌又是河曲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因此劇中幾乎所有歌曲都緊緊圍繞黃河這一主題,將“九曲黃河十八彎”與河曲人“我家就在河邊住”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
劇中,河曲二人臺的經典劇目《栽柳樹》《小寡婦上墳》等以“樂譜”的形式被主人公提及,而悠揚動聽的河曲民歌《在河灣》,則巧妙地被作為轉場歌曲貫穿始終,見證著人物情感的起伏變化。
正月十五轉花燈,七月十五放河燈。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黃河兩岸三省的民眾便紛紛趕到河曲會合,共同參加河燈會活動。在音樂劇第一幕第二場的場景布置中,可見皓月當空,盞盞河燈在黃河中亮起,隨河輕漾,猶如漫天星辰。
“河曲人,過大年,最講究六大盤八大碗……紅條肉,口感綿,肥而不膩真解饞。”一首《六六八八》穿插在第三幕的過年情節中,十分應景。在河曲,有一種六六八八席久負盛名并延續至今,是河曲人每年春節餐桌上必備的家常菜。其中的六六八八,指的是六個炒盤、六個蒸碗或八個炒盤、八個蒸碗的菜品搭配。
近年來,河曲縣不斷探索非遺保護傳承發展新路徑、新思路、新機制,將打造河曲民歌、二人臺精品劇目作為加快文旅融合、壯大第三產業、推動轉型發展的一項重要抓手。
河曲縣通過設立專項基金,為河曲民歌、二人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資金保障。為了做大做強演出主體,縣財政每年列入預算100萬元,作為扶持河曲民歌、二人臺演藝團體的專項經費。
根植鄉土,面向全國,放眼世界。從田間地頭唱到劇場,從傳統演繹到音樂劇創新表達,從河曲、忻州、太原、北京走至全國,繼而邁向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阿聯酋、希臘……河曲民歌、二人臺從未停下探索發展的腳步。(記者 趙丹琦)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