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4日上午,代縣滹沱河濕地公園引擎轟鳴,百輛自駕車集結成列,一場盛大的“唱游山西·穿越邊塞秘境”長城文化自駕之旅在此啟程。
6月22日上午,雁門關山地越野跑賽事在代縣雁門關景區啟幕,隨著響亮的哨聲,來自全國各地的1500多名越野跑者沖出起跑線,在千年雄關的腳下上演了一場速度與激情的角逐。
這些以車輪或腳步丈量的文化遠征,讓參與者在挑戰自我的同時,領略雁門古關、代州古城、黃酒酒堡等文化旅游景點的獨特魅力,成為代縣以關城聯動、體旅融合、文化鑄魂等系列活動為抓手,推動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經濟轉型:從“挖鐵礦”到“挖文化”的華麗蝶變
千年代州,山河不朽。
當歲月的長河奔涌而過,代縣宛如一顆被時光雕琢的明珠,靜靜佇立在歷史的深處,見證著華夏文明的跌宕起伏。歷史上,這里是趙國的門戶,曾目睹戰國群雄逐鹿中原的壯懷激烈;是漢室的要塞,聽過霍去病揮師北伐、封狼居胥的金戈鐵馬;是大宋的邊防,感受過楊家將血戰守關的忠勇無畏;是朱明的重鎮,歷經朝代更迭,書寫過無數英雄傳奇。代縣,這片承載著兩千三百余年的古老土地,每一寸山河都浸潤著歷史的血淚與榮耀,每一塊青磚都承載著歲月的滄桑與輝煌。
代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地下物產豐饒,特別是鐵礦儲量居全省第二,金紅石礦名列全國第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代縣依托豐富的鐵礦資源,成為我省重要的鐵礦產地,鐵礦業也一度成為代縣經濟的重要支柱。近年隨著開采程度不斷升高,境內違法開采時有發生,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損害,礦山地質災害頻繁發生,鐵礦業也成為代縣經濟發展的扼腕之痛。
如何從單一的資源依賴型經濟中突圍轉型?成為代縣縣委、縣政府領導擺在案頭、縈繞在心頭的重要課題。聚焦代縣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把經濟著力點從“挖鐵礦”放到“挖文化”上,致力將文化旅游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一幅描繪轉型之路的畫卷徐徐展開。
代縣立足自身優勢,錨定構筑文化旅游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聚焦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實施代州美食、特色民宿、基礎配套、景區提升、文物活化、文創開發、非遺展演、人才培育、品牌打造等“九個方面”項目,積極打造“全國知名全域旅游示范區”文旅品牌,全力推動代縣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文旅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代縣總投資26億元的集餐飲住宿、休閑娛樂、展覽展示為一體的黃酒酒堡、雁門王黃酒廠建成,計劃于今年投入使用;代州古城游客接待中心、代州古城游客集散中心、非遺主題展示西城服務中心、古城游客服務中心項目基本完工并投入運行;代州衙署展陳、古城亮化等項目正穩步推進;總投資2600萬元的忻州市雁門關白草口長城遺址保護利用項目和總投資923萬元的明長城“鳳回頭”保護修繕項目業已完工。
代縣實施“人人都是家鄉代言人”文化引領工程,全面營造人人“愛家鄉、講家鄉、建家鄉”的濃厚氛圍,開展了6期文旅人才培訓班,累計培訓1萬余人次,相關從業人員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
2024年,代縣A級旅游景區累計接待游客134.14萬人(次),較2023年同比增長36.29%,累計門票收入5702.7萬元,較2023年同比增長36.81%。今年“五一”假期,全縣A級旅游景區累計接待游客達到15.4萬人(次),較2024年的4.8萬人(次)翻了一番還要多,酒店增加10余家,床位數量比上年增加一成多。這些數據充分展現了代縣文旅轉型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也彰顯了代縣文旅產業發展的蓬勃生機。

代縣邊靖樓。張存良攝
關城聯動:文化名片疊加激發鏈式反應
雁門關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之一,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游客登上雁門關,沿著古老的城墻,可以近距離感受歷史的滄桑變遷,領略邊塞的雄渾壯美,親身體驗波瀾壯闊歷史的浩渺。雁門關作為代縣的標志性景區,以其雄偉壯觀的長城風貌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著無數游客的目光,也是代縣旅游最亮麗的名片。
作為山西省六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代縣自古以來便是州、郡、道、縣的治所,在政治、軍事、商業與文化等領域占據重要地位。據統計,代縣的文物資源多達444處,其中國保文物4處,省保文物13處。
縣城內,有“萬里長城第一樓”之稱的邊靖樓。這座古老的建筑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宏偉的氣勢,展現了古代建筑精湛的藝術。游客登樓擊鼓,可以領略“威鎮三關”“聲聞四達”的豪邁氣勢,感受古人戍邊御敵的英雄氣概。還有全國19座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塔之一的阿育王塔,其獨特的佛塔建筑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參觀禮佛。華北地區最大的州府級文廟——代州文廟,則是儒家文化的傳承之地,游客可以在這里參加祭孔大典、傳統國學文化講座等活動,深入體會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雁門關橫亙在時間的隘口,訴說著華夏民族的戍邊往事,具有強大的品牌影響力。而代州古城則擁有眾多的古建瑰寶、豐富的民俗非遺和質樸的人文情懷,二者在歷史文化內涵和旅游資源特色上相互呼應,具有天然的聯動發展優勢。
“關城聯動”是代縣推動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主要以雁門關景區為龍頭,聯動代州古城景區等周邊景點,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打造具有強大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文化旅游綜合體。
在票務渠道上,代縣通過推出關城聯票、折扣優惠、減免優惠等活動,為游客提供實實在在的福利。今年以來,關城聯動工作著力圍繞研學市場展開。通過宣傳推介、出臺聯動優惠政策等手段,讓研學路線從啟動到逐漸火熱,得到旅行社與研學機構關注,并與景區建立聯系準備發班。該縣還將關城聯動的范圍擴大到“名關、名城、名將”,并積極與楊家將忠武文化園進行聯動宣傳、聯動活動。
代縣突出“關”“城”元素亮點,注重線上線下同步聯動,用網絡流量帶動線下客流量,形成了多平臺“聲”高“勢”廣的宣傳覆蓋效果。依托抖音、視頻號、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以“關城聯動”“三關聯動”“童話里的非遺古城”等主題持續發布景區各類宣傳視頻;利用微信公眾號持續發布各節假日景區活動攻略,為游客出游提供指引;持續進行直播,每日在直播間帶游客“云游”雁門,為游客答疑解惑,提升粉絲黏性和線上曝光度。今年春節期間,各景區邀請眾多旅行達人實地探訪,發布多條推介圖文及視頻,極大地提升了景區網絡曝光量。
如今,雁門關景區與代州古城景區已經形成“高度默契”,在各個重大節假日均推出關城聯動活動。今年春節及元宵節期間推出關城聯動“尋年味集五福”活動;“三八”婦女節推出“致敬她力量,關城聯動女性免票游活動及文藝演出活動”;清明假期推出“萌娃十二花神巡游、楊氏祭祖大典活動”;五一假期,“哪吒天團”空降雁門關及代州古城,瞬間成為最靚“明星”,人氣爆棚;端午假期,推出背誦《離騷》免門票活動,游客參與熱情高漲,紛紛表示在歷史文化名城感受到了文化的價值。
關城聯動帶動了代縣餐飲、住宿、交通、購物等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增長,為代縣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隨著集大原高鐵“雁門關站”的開通,代縣的關城聯動迎來了高光時刻。以高鐵開通為契機,代縣召開了“高鐵賦能關城聯動雁門關景區代州古城景區2024年答謝暨2025年旅游推介會”,全方位向旅行社客戶、媒體、達人等展示代州之美。通過冠名專列,在高鐵、高速公路、交通廣播、影院等投放廣告,緊抓重點流量入口和重要節點,不斷向游客“種草”,提升品牌曝光度。
融合推進:構建文、體、酒、旅多元發展大格局
千百年來,代縣歷經風雨洗禮,卻始終堅守文化根脈。
從1988年被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到1994年躋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再到2008年榮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代縣在歷史的長卷中不斷書寫著新的篇章。
截至2024年,代縣共有非遺項目108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12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55名,其中國家級2名,省級18名。這些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為代縣的文化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代縣境內的長城資源同樣豐富。戰國趙長城、漢長城、北齊長城、北周長城等,總長度達4.8萬余米,明長城新廣武至白草口段還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它們宛如一位飽經風霜卻又風華絕代的長者,向世人訴說著往昔的榮光與夢想。
代縣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其自然景觀同樣令人陶醉。
趙杲觀景區作為代縣的3A級景區之一,山巒起伏、植被茂密、空氣清新,是天然的氧吧。游客可以在這里欣賞到壯麗的山水景色,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白人巖景區則是另一處自然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旅游勝地。景區內奇峰林立、怪石嶙峋、瀑布飛瀉,景色十分壯觀。游客在游覽自然景觀的同時,可以參觀禪寺,感受佛教文化的寧靜與祥和,體驗心靈的凈化之旅。
磨坊鄉新城村和棗林鎮鹿蹄澗村,這兩個省級3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以其優美的田園風光、淳樸的民俗風情和豐富的鄉村旅游體驗項目,成為新晉的網紅旅游打卡地,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以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資源的“軟實力”,鍛造縣域經濟的“硬實力”,代縣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的多元發展路徑,將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旅游產業的各個環節,為游客帶來更加豐富多彩的旅游體驗。
代州黃酒,從原料篩選到釀造環節,都凝聚了代縣先人的智慧與心血。這項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文化遺產,不僅承載著古人的智慧與情感,更蘊含著未來的無限可能。“雁門王黃酒堡”以其建筑氣勢雄偉、古樸典雅,蘊藏古老歷史,展示現代文化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和學者,逐漸成為代縣人心中的精神歸宿。這座以黃酒文化為主題的沉浸式文旅體驗新空間,也是長城文化、黃酒文化融合結出的“善果”。
代縣通過整合歷史文化脈絡、地理空間分布等多維度文旅資源,打造連貫且富有吸引力的文旅線路與體驗項目。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創新文化展示方式,開發特色文旅演藝項目。融合昭君出塞、血戰金沙灘等代縣歷史故事、民俗風情,打造沉浸式夜間演出,讓游客更加深入地感受代縣文化的魅力。
以豐富的非遺資源為基石,代縣打造了楊氏古建、華亭琉璃等四個非遺研創基地,推動“非遺文化”轉化為“非遺產業”。投資1000余萬元改造原紅旗中學為非遺研學實訓基地,為非遺技藝的傳承展示提供了平臺。積極推進“非遺”項目進校園、進景區,讓非遺文化在傳承中不斷發揚光大。
群眾文化活動也是代縣文旅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積極組織開展多場大型文藝表演活動,點燃全縣群眾文化創作熱情。大型音樂舞蹈情景劇《金波瓊酥》、戲曲舞蹈《代州黃酒賦》、地方戲曲表演《楊家將》等深受廣大游客喜愛。在重要節假日,《開城儀式》《迎賓儀式》《馬隊巡游》《壯行酒》《古裝快閃》等演藝節目,讓游客穿越時空、感受歷史滄桑,成為文旅融合的新亮點。
舉辦一場賽,帶火一座城。代縣將當地特色旅游景點、美食、文化等串聯成線,延伸和拓展賽事效益,實現“一人參賽、全家旅游”“參加一場賽、玩遍一座城”的愿景,讓賽事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為當地文旅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活力。
當游客漫步在代州古城的青石板街,指尖觸摸邊靖樓的明代磚雕,舌尖品味代州熬魚的醇厚鮮香,這座千年古城的歷史脈搏從未如此鮮活。
代縣文旅業,正以最優質的服務、最優惠的政策、最飽滿的干勁蓬勃發展。(記者 聶艷英 田靜)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