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幫扶單位帶頭參與的消費扶貧切實推動了貧困地區產銷對接,給鄉親們的脫貧吃下了定心丸。然而,近日《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有些地區的部分扶貧農產品過于依賴幫扶單位“包銷”,自身缺乏市場競爭能力,還可能被無良商家“薅羊毛”。
一些單位為幫扶貧困地區,打通扶貧農產品的銷路,自掏腰包、帶頭購買,的確能夠為扶貧農產品打開銷路。但長期來看,單靠幫扶單位“包銷”也有弊端,一方面難以激發扶貧產業自身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容易讓個別中間商從中撈取“市場差異化”的利潤,肆意抬高扶貧農產品的價格,擾亂市場秩序。
消費扶貧為何會陷入“包銷”怪圈?部分原因是一些貧困地區跟風種植農產品,缺少特色,難以形成品牌。生產端的優勢并不明顯,自然很難打開市場銷路。還有一些貧困地區雖然不愁優質農產品,但卻沒有良好的渠道,把產品拉出去都犯愁,更別提快捷的物流運輸了。生產和流通環節都出了問題,扶貧農產品就難以真正發揮扶貧作用,只好依靠平臺引流量、政府發補貼來維持銷量。
全面脫貧在即,消費扶貧更要注重長效機制,真正變輸血為造血,還需在提升產品附加值和暢通渠道上下真功夫。一方面,各貧困地區要因地制宜,種植具有特色優勢的農產品。同時,要加快扶貧農產品認證體系規范化建設,有效提升扶貧農產品信譽與美譽。另一方面,要健全貧困地區流通網絡體系,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的交通條件。建立從城市到鄉村、“農田”到“餐桌”的一站式流通渠道,減少中間商賺差價,有效提升產品價格競爭力。 (劉?。?/span>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