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半月談》報道,目前基層組織存在假借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之名而產生的形式主義,讓基層干部不得不“捆著手腳喊沖鋒”,導致基層組織做“虛功”和工作“走形”。這些自上而下推行的考核評比,使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浪費在填表、留痕和做臺賬上,讓基層組織壓力陡增。
標準化和規范化的管理之所以會“好心辦壞事”,就在于一些政府部門誤把手段當目標,使基層管理工作本末倒置。有些部門制定的政策不切實際,往往“一刀切”地簡單粗暴管理。一些本是為了給基層減負的做法,卻導致更多的繁文縟節,使基層同民眾之間的距離反而越來越遠。
這樣的管理不僅無效,而且副作用大。基層干部本應將時間精力用于服務群眾,但是為了所謂的標準化管理,不得不成為疲于奔命的“表叔”“表姐”。這不僅會影響工作效率,而且傷害基層干部的公共服務精神,使他們懷疑自己工作的意義,進而產生工作上的無力感乃至職業倦怠,不利于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服務基層。
要想減少此類基層管理問題,首先要加快轉變政府部門對基層組織的管理觀念,更加注重結果導向和以人民為中心。政府部門在對基層組織進行管理時應更加突出結果和影響,而不是過程和活動;更加強調民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而不是看樣板、翻文件和走過場。
避免基層管理走向歧途,就需要政府部門切合實際地制定政策,并考慮城鄉之間和不同地區之間的具體情況,避免“一刀切”的標準化管理導致政策執行的水土不服。這也需要政府部門多從基層工作的“神經末梢”出發,多問計于民,用人民滿意與否來衡量基層工作成效,而不是走形式和看排場。
其次,在做好底線管理的同時,應當賦予基層組織更大的自主權,使其能夠因地制宜和敢闖敢試。精細化管理需要規范和標準,但是不能不加限制地應用到基層工作的所有方面。由于手機App等聯絡方式日益便利,很多政府部門熱衷于通過這些軟件對基層進行管理。殊不知,這種工具主義和技術決定論的管理導向,可能使基層工作南轅北轍。
基層干部在工作一線沖鋒陷陣,需要應對撲面而來的各種情形,很多都是尚無定論和標準的新生事物。在做好底線管理的同時,政府部門也要放手基層,使其能夠有較大的自主權來進行改革創新。“放管服”強調簡政放權,充分調動基層組織的能動性,并為其提供充足的資源和能力支持。因此,需要真正落實容錯糾錯的激勵機制,激發基層干部的擔當作為精神。
與此同時,加強基層信用建設,重建政府部門和基層組織之間的信任機制也極為必要。政府部門之所以對基層組織進行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就在于過去一些基層組織的管理不夠規范,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和“跑冒滴漏”等問題,甚至誘發小官巨貪。但是,政府部門的管理不應從一放就亂的一個極端走向一管就死的另一個極端,使規范化管理異化。特別是一些政府部門對基層組織不夠信任,事無巨細地規定各個環節都要嚴絲合縫,使管理成本和組織內耗大大增加。因此,要重建上下級政府部門和基層組織的信任機制,加強組織承諾和信用管理,使上下級部門之間彼此默契而不是相互提防地開展各項工作。
政府部門和基層組織的分工有別,但都是為了做好群眾工作,雙方理應加強合作、增進互諒,從而協同推進基層工作,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作者馬亮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