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到來的國慶中秋長假,武漢有望迎來今年旅游出行與消費高峰。據《長江日報》報道,眾多武漢市民談及自己的十一長假出游計劃,紛紛表示要錯峰旅游、文明旅游,將熱門景區禮讓給外地游客,“一起來,把最美風景留給外地游客!”
再次遇上中秋國慶在一起的“最長假期”,因新冠疫情影響而未能出行的人,趁假期“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相信已在心中盤算多時。受疫情影響,很多人心中“去武漢看看”的夢想未能實現,利用國慶假期到武漢去圓夢的愿望,在觸手可及之間就能完成。不過,當所有人都涌向同一個目的地時,就像道路上的車流量一樣,會出現擁堵和塞車的現象,最終影響出行體驗的舒適度。時間越來越近,內心的不確定感也越來越強烈。
出省游,出境游,向著夢想的目的地前進,是每個出行者共同的愿望與追求。由于重大節日的集中出行所帶來的資源緊張,成行一次并不容易,過程的體驗度也廣受詬病。限流與預約等政策的執行,有效減少了擁擠現象,但本地人對旅游資源的擠占,會進一步壓縮外地游客的承載量。
相比于本地人出行的方便快捷,外地游客到一次熱門景區并不容易,既要考慮到時間的長短,又要慮及景區的承受能力,還得兼顧本人身體條件、家庭成員是否方便等其他因素,若有計劃而未能成行,對他們來說會成為極大的遺憾。此時此際,尤其需要本地人把景區空間騰出來,把觀看最美風景的機會,留給那些外地人。
對于本地居民來說,利用周末或者小長假開展周邊游,是旅游消費升級的必然,也是旅游行業升級的結果。在難得的長假期間,把有限的景區資源留給外地游客,這樣的認識與行為就值得高度贊揚。此外,本地人因為擁有身份優勢和便利條件,不一定非得在外地游客涌來時,再去添堵和增亂,而應反其道而行之,像其他外地游客那樣,錯峰出行到外地去走一走,看一看,領略大好河山之美,感受祖國的繁榮富強和文明。在方便了別人的同時,也為自己提供了方便。
把最美風景留給外地游客,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此意味著本地游客會作出一定的犧牲,放棄在當前到本地知名景區游玩的機會,調整自己的節日安排和旅游行程。但這里面,既有先人后己的默默付出,也有著慮及公共利益的無私奉獻。一方面, 把景區資源留給更多的外地游客,增加了他們出行的幾率,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圓夢成真”,也會心存感激并幸福滿滿;另一方面,當景區不再變得那么擁堵,有限的資源不被過度占用,則服務質量就能得到保證,體驗的舒適度越好,則外地人的評價滿意度就越高,景區口碑也會越來越好。
把最美風景留給外地游客,是一種道德之美,也是一種治理之善。錯峰旅游也好,文明旅游也罷,都應該有“先人后己”的公共責任與擔當,之后體現在細節之處,落實到行為之上。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也會因善而美,因讓而美,變得格外的溫情而和諧。 (堂吉偉德)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