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鹽,一日三餐,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進程加快,老年助餐服務的完善保障和高質量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社會意義。近日,省民政廳等11部門制定出臺了《實施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積極推進全省老年助餐服務,持續優化服務供給,進一步提升老年人就餐便利度和滿意度。
民以食為天,看似簡單的吃飯問題,卻是許多老年人在生活中面臨的一大難題。根據相關數據預測,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社會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據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有超過1/4的老年人有助餐服務需求,在養老服務中需求量最大。
小小的老年助餐背后,折射出的是社會基層治理水平的精細化程度,反映的是地方政府改善民生、促進民生的努力。近年來,不少地方已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因地制宜探索老年助餐服務模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老年人就餐不便的問題。2024年,省政府把城鄉養老和老年助餐幸福工程確定為民生實事,省民政廳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全省城鄉社區老年助餐服務覆蓋率達到70%以上。省民政廳以“社區養老幸福工程”為抓手,全省各地形成了獨有的老年助餐服務特色和亮點,逐漸打磨出多樣化、接地氣、能復制、可持續的老年助餐經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調整政策措施,在一體化、精準化管理上不斷發力,對于提升老年助餐服務的覆蓋范圍、供給質量、便利程度至關重要。
老年助餐服務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在一體化管理、便捷化服務上下功夫。要堅持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和適度新建、改造相結合,配置社區食堂、老年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點等老年助餐服務設施,優化功能布局。要將老年助餐服務設施納入城市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促進服務便利可及。鼓勵在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各類綜合服務場所,因地制宜設置老年助餐服務站點。要扎牢老年助餐服務全鏈條標準籬笆,嚴把質量關,確保老年人用餐安全。比如,通過“互聯網+明廚亮灶”等方式接受社會監督,邀請老年人、社區居民代表參與食品安全檢查。此外,老年助餐服務具有公益性,其發展需要政府層面的支持。在推進老年助餐服務發展過程中,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收入水平和生活消費習慣不同,要緊密結合當地實際,避免搞攀比和“一陣風”式推進,真正讓老年助餐服務推得開也辦得好。
小小的飯碗,承載著大大的民生。用心用情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助餐服務體系,為老年人提供更豐富、更多樣、更優質的菜品和服務,讓更多老年人在家門口品嘗幸福滋味。
王立忠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