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一號公路蜿蜒而過,老村老宅古色古香,新村新居整齊劃一,白天里上研學課的小學生成群結隊,夜色中街道、小院、民宿,綠樹、小橋、流水更加美麗……這就是沁水縣下沃泉村,家家住上獨院小二樓,開發集親子、研學、康養于一體,成功吃上“旅游飯”。這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結果,靠的是“用好鄉村能人、賦能鄉村振興”。
經商辦企、種地養殖,能工巧匠、返鄉能人、駐村精英……各類鄉村能人有本領、有聲望,同時也有號召力和社會資源。他們憑借自身的技能、知識和經驗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激發強大內生動力,不僅對鄉村產業興旺具有引領示范作用,而且是鄉村治理有效不可或缺的堅實力量。
能人返鄉讓村里由窮變富、由亂到治的事例并不少,但像下沃泉村劉李斌這樣,因年齡偏大退下來后,又應邀在縣里與村里合作運營的公司出任董事長,還不多見。曾聽到有人對能人離職不無惋惜。下沃泉村不拘一格用能人,體現了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也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
下沃泉村的難能可貴正在于,引資引智、以才聚才,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從煉鐵、挖煤到關停企業、治理污染,從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到成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山西省善治示范村”“山西美麗休閑鄉村”,特別是打造沃泉星夢童年小鎮,規劃用地2500畝、總投資1.5億元,堪稱“一個能人撬動一個大項目”,實現了資本引進、人才流入,闖出了城鄉融合發展、村企聯營聯建新路子。
鄉村振興,農民是主角,人才是關鍵。留住鄉村能人、吸引人才回流、培養“新農人”成為“興農人”,一直為廣大農村所夢寐以求,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重要的前提和基礎。下沃泉村還把來村里創作、休閑、康養的各類專家和藝術人才吸收為榮譽村民,實行柔性引才,開展作品銷售代理等合作,引得人才“活水”,激發澎湃動能。
路再好,景再美,留不住人也是空談。誰來建設鄉村?農業農村部等九部門印發的《“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提出,組織農民在鄉建設、倡導大學生到鄉建設、動員能人回鄉建設、吸引農民工返鄉建設、引導企業家入鄉建設。同時鼓勵引導退休干部、退休教師、退休醫生、退休技術人員、退役軍人等回鄉定居。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要產業引人、環境留人、能人聚人。
外出能人與家鄉之間,有著無法割舍的親情紐帶,留住鄉愁就是留住人心。要憑借血緣、親緣、地緣紐帶,吸引更多的人才回鄉發展,讓返鄉能人在產業發展、生態建設、文明共創、鄉村治理、致富帶動等方面大施所能,把人才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切實滿足能人奉獻家鄉的理想追求,激發他們回報桑梓的巨大熱情,把理想抱負熔鑄于腳踏實地的奮斗。
農村環境好,既看得見鄉愁、鄉風鄉韻猶盛,又因地制宜“扮新妝”、享受得到和城里一樣的便利與舒適,才能甩掉“空心村”的帽子。實踐證明,一個能人足以撬動一個村。鼓勵更多有信念、有辦法的鄉村能人勇挑重擔,讓他們成為“領頭雁”,就會形成鄉村人才群體優勢、匯聚“群雁高飛”磅礴力量。
徐補生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