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国自产拍亚洲免费视频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2017專題>>走出故鄉的忻州人>>正文
刀尖上的舞者
2019年08月06日 11時46分   忻州在線·忻州日報

刀尖上的舞者

——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郭智霖

手術中的郭智霖醫生

1

中國的頂級優質醫療資源集中于北上廣。

從2016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每年出版一部“醫院藍皮書”——《中國醫院競爭力報告》。這部書的2018年版,由在中國醫學界最為知名的鐘南山院士任編委會主任。這一版《中國醫院競爭力報告》,從醫院規模、醫療技術、醫院運行、學術影響力4個維度,推出反映中國醫院競爭力的十幾個排行榜。包括中國頂級醫院100強、省會、計劃單列市醫院100強、地級市醫院500強等。在中國頂級醫院100強排行榜上,北京協和醫院以總分948.24名列第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以總分808.05列第20位。

郭智霖,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教授、研究生導師。他是中國醫師學會腦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醫師學會腦血管外科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醫療促進會神經外科分會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神經外科分會委員、中國顱面整形協會常務理事、中華創傷學會委員、國家應急救災專家委員、上海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委員、上海醫學會腦血管病分會委員、上海醫學會神經脊柱脊髓分會副會長、上海神經外科質控專家。郭教授1983年畢業于山西大同醫專;1993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取得神經外科碩士學位;1999年獲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博士學位。2001年至2002年在法國克萊蒙大學中心醫院神經外科工作,獲法國外籍神經外科醫師資格;2005年至2010年多次赴美國各大神經外科中心學習。2000年晉升為副主任醫師,2004年破格晉升為神經外科教授、主任醫師。

人們把神經外科醫生喻為“刀尖上的舞者”,緣于大腦是人中樞神經系統最高級的部分,是人體的“司令部”。大腦重量只有1000多克,但血管密布、神經眾多,每個部位都與人體各器官緊密相聯。大腦被包裹在顱骨內,又是人體最脆弱的部分,缺血、缺氧5分鐘就會導致人殘疾甚至死亡。在顱內做手術,手術刀每一個動作甚至每一毫米的移動,都關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所以,神經外科手術常常被喻為“在萬丈深淵上走鋼絲”。而做神經外科手術的醫生,也被稱作“刀尖上的舞者”“生命中樞的守護神”。

郭智霖教授的老家,在神池縣大嚴備鄉大嚴備村。從這個偏僻、閉塞的晉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小山村走出來后,他由專科生而碩士,由碩士而博士,成為所在領域的頂尖精英。20多年來,他用一把手術刀挽救了成千上萬患者的生命。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今天這樣的時代,只要自強不息,人生就有無限可能。

2

在上海采訪“走出故鄉的忻州人”,為難的是3位被采訪對象接受采訪的時間不好確定。好不容易確定了一位,給出的時間也十分短暫——這3位老鄉實在是太忙了。郭教授只有7月2日下午3點半到4點是個“空檔”——4點半就要上手術臺。想了解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奮斗故事,半個小時是無論如何不夠的。只好與郭教授加微信,約好對他進行書面采訪。記者回忻州后再聯系,郭教授已經去了韓國參加一個國際學術會議……

1965年4月1日,郭智霖出生于神池縣大嚴備鄉大嚴備村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給兒子起名的時候,郭智霖的父親自然不知道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節”——兒子的名字中帶個“智”字,大約是希望他將來智慧超群,能夠出人頭地。幸運的是,郭智霖生逢其時,趕上了可以靠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如果早生幾年,他現在完全可能是大嚴備村一個土里刨食的農民。

郭教授在記者給他留的“書面作業”中寫道:“大嚴備村地處神池縣中部,四面環山,自然條件惡劣,交通非常不便,經濟拮據到令人無法想象!”在他上小學、初中的1970年代,大嚴備村倒是也有學校,但學校“空有外表,師資匱乏”,最要命的是居然“沒有教材”。1977年恢復高考,第二年,只有14虛歲的郭智霖考入神池中學。懵懵懂懂的小后生來到縣城,對人生規劃的第一步卻十分明確——考個學校,脫去“農皮”——這也是當年無數農村學生的奮斗目標。只不過,當時能實現這個目標的,委實寥寥無幾。

中國始自上世紀50年代的戶口制度,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人若生在城市,便有城市戶口。不用種地就可以吃商品糧,還有機會獲得工作。若是不幸生在農村,身份就是農民,就注定要一輩子“修理地球”。在計劃經濟年代,中國百姓生活水平普遍低下。但同在一片天空下,“市戶”和“農戶”的待遇依然有天壤之別。郭教授多年后回憶童年、少年時在農村的經歷,說“經濟拮據到令人無法想象”,便是對當時農民生存狀況的痛切的概括。

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了,農家子弟終于有了一個向上的通道,盡管這個“ 通道”是“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跟比自己大兩三歲、四五歲的同學坐在一個教室,班里年齡最小的郭智霖向人生第一個目標發起了沖刺。每個月七八塊錢的生活費,已足以使父母勒緊了腰帶。頓頓“窩窩頭”、三餐“水煮菜”,在如今的年輕人看來,同樣令人“無法想象”,但郭智霖卻感到滿足——吃到肚子里的,畢竟是正兒八經的糧食了。

郭教授回憶說:“由于自己基礎差,年齡小貪玩,1980年參加高考時只考出354.6分。”——這絕對是郭教授的自謙之詞。要知道,1980年全國有333萬人參加高考,僅錄取28萬人,錄取率為8.4%,這還是全國平均水平。在神池這樣的山區小縣,1980年高考的錄取率達不達全國的一半、夠不夠4.2%,現在看來也是一個疑問。

1980年,山西省高考理科錄取分數線是338,郭智霖超出分數線16分。但因為“志愿填報過程中自己的失誤,錯失第一志愿的錄取,掉到最后一個志愿大同醫專”。拿到錄取通知書后,好多老師和同學替他惋惜。都勸他復讀一年考個好大學,畢竟,當時他只有16虛歲。郭智霖當時也有補習一年的念頭,但家里實在是已無力供他。促使他決定上大同醫專還有一個原因——從有記憶起,母親就體弱多病、到處求醫。16歲的少年有一個樸素的想法:學醫也不錯,學成了,至少可以給母親看病。當然,最關鍵的因素,還是一上醫專,“農戶”就轉成了“市戶”,自己人生規劃的第一步就此實現。

彼時的大同醫專,建筑陳舊,教學設施、設備也比較落后。但考上醫專的同學,都很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下晚自習的鈴聲響過很久,教室里還是坐得滿滿當當。剛開學那幾天,郭智霖還心有不甘。在這種人人爭先恐后的氛圍下,也就全身心投入。醫專3年,郭智霖各門功課幾乎都是滿分。因此,他也得以在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實習。畢業時,又憑學習成績分配到這家醫院剛剛組建的神經外科。正式穿上白大褂兒,不到20歲的年輕醫生興奮得一夜無眠。他覺得在大同三院這市級醫院工作,這輩子也就能交代了。

當時,三院神經外科幾乎每天都要接收腦外傷病人。郭智霖回憶說:“腦外傷病人死亡率非常高,每次看到家屬撕心裂肺般的哭泣,心里就有說不出來的難受。每當此時也痛感自己專業技術有限,總覺得如果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再豐富一些,就可以挽救這些患者的生命,因此萌生出繼續深造的念頭。”——這是郭智霖決定考研繼續深造的直接動因。此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當時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執業醫生,許多是“文革”前本科醫學院的大學畢業生,年輕一代也大部分有本科學歷。郭智霖作為一個專科生,很多時候被有意無意地忽視。這也并非某個人對他抱有偏見,實在是傳統觀念使然——晚清中興名臣曾左李,要論功績,左宗棠絕不在曾國藩、李鴻章之下,新疆就是左公收復的。但曾、李均為進士,左宗棠饒有天縱之才,無奈科場蹭蹬,只得個舉人功名。左宗棠雖然功高蓋世,就因為沒有進士及第,屢被同僚甚至屬下背后輕慢。左宗棠為這個缺憾,也郁悶一生……

人生的第二個目標明確了——考研!緊張工作一天,身心俱疲。簡單吃口飯小憩一會兒,繼續挑燈夜戰。1990年,郭智霖以最高分考取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學系的研究生。

3

郭智霖攻讀碩士研究生時的導師,是我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羅其中教授和丁美修教授。

羅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神經外科的奠基人。他不僅是一位名滿天下的良醫,更是一位誨人不倦的名師,為中國神經外科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作為學科帶頭人,羅教授充分利用他在國際、國內學術界的巨大影響,為中青年人才的成長創造良好條件。他對研究生的學習、生活關懷備至,從課題選擇、經費來源直至實驗設計,每一個環節都會為學生提供悉心指導和設備支持。羅教授非常重視對研究生臨床技能的培養,針對每個研究生的不同情況,制定了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并為每個學生配備了臨床與科研并重的導師指導小組。在羅教授的嚴格要求下,其指導的研究生的綜合能力及學術水平在國內有口皆碑。羅教授對學生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學術方面,他經常對郭智霖們說,對一個醫生而言,“仁術濟世”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具體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它表現為高超的醫療技術、高尚的醫德醫風,表現為心系病人、心系蒼生的情懷,表現為不斷學習、勇于創新的精神。丁教授則是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有多年國外頂級醫療中心神經外科工作經驗,在國內較早開展顱底外科手術,成果卓著。

郭智霖讀研期間,每天都有不少患者從外地轉來上海仁濟醫院。因此,他每天都有機會跟著兩位導師處理各種各樣的疑難病癥,如此見識、鍛煉、磨礪的機會,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在此期間,他的臨床技能和專業知識水準得以快速提升。臨床工作之余,他還針對當年在上海發生的踩踏事件(1987年12月10日,上海陸家嘴輪渡站發生嚴重踩踏事件,致66人死亡、2人重傷、20多人輕傷)所致擠壓傷進行了系統的動物實驗研究,首次在動物機體上建立擠壓傷模型,運用電生理方法評判損傷的嚴重程度,以此指導臨床救治。

因為具備出色的臨床技能和過硬的專業知識,郭智霖研究生畢業時,上海多家醫療單位伸出“橄欖枝”。中國著名整形外科專家、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第九醫院整形外科主任王煒教授,邀請郭智霖到整形外科從事“顱面整形”,保他“一生無憂”。郭智霖志不在此,他還是“想做一個能治病、治大病的大夫”,婉言謝絕。

研究生畢業的時候,郭智霖已成家。雖然上海幾家醫療單位虛席以待,但無法解決他兩地分居的問題。大同三院的領導這時也多次找他,許以豐厚的待遇,希望他能回三院工作。鄉情難卻,郭智霖懷著回大同大顯身手、“做強三院神經外科”的意愿,答應請求,回到大同。

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大同只是一個地級市,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后,有大病首選還是去北京醫治。隨著人們安全意識的提高和防范措施的日漸周全,急診腦外傷病人數量明顯減少。郭智霖回三院后,有時兩周只能開一個手術。雖然醫生的愿望是“寧愿世上皆無病,哪怕架上藥生塵”,但對郭智霖來說,當時面臨空有一身本領卻無法施展的窘境。

1996年,郭智霖又來到上海,繼續攻讀博士研究生。鑒于他當時已能比較高水平地處理神經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就瞄準當時比較常見的、威脅病患生命的動脈瘤進行實驗研究,以期能降低這類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在國內大多數醫療單位還是裸眼手術,顯微神經外科尚屬空白的情況下,他又在顯微神經外科領域開始了艱難的跋涉。

1999年,郭智霖以優異成績獲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博士。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招攬人才,并解決了他們夫妻兩地分居的問題。

到第九人民醫院工作后,郭智霖發現,國際上神經外科學界發展的熱點、難點,是顱底外科疾病的手術治療。這些疾病多是良性病變,但因許多神經外科醫生對顱底解剖不熟悉,加之缺乏必要的顯微技術,手術時只能部分切除或只取極小的一塊瘤組織。術后,這些病變會繼續生長直至威脅生命,良性腫瘤也會轉為惡性。在丁美修教授的指導下,郭智霖率先在上海乃至全國著手顱底外科手術入路的研究并取得顯著成果。一時間,全國各地患此病的病人蜂擁而至,九院神經外科病房爆滿,一床難求。

顱底承托著大腦、小腦和腦干,一個人視、聽、嗅覺等特殊感覺器官均位于其中。同時,十二對腦神經及其供應腦的動靜脈從顱底穿行,解剖復雜,許多重要結構不能有絲毫損傷。由此區域發生的腫瘤、炎癥、外傷和畸形等各種疾病,是顱底外科研究、治療的主要對象。常見的顱底腫瘤有腦膜瘤、神經鞘瘤、脊索瘤、嗅神經母細胞瘤、軟骨肉瘤等。顱內動脈瘤多為發生在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膨出,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腦血管意外中,僅次于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

做顱底外科手術的時候,郭智霖經常要在直徑不到1毫米的血管吻合處懸腕縫合幾針、十幾針。他端坐在手術凳上,透過10倍手術顯微鏡,用比頭發絲還細的縫合針,在薄如蟬翼的血管壁上進針。有時,每進一針就要耗時一小時。此時,如果持針的手哪怕有一絲顫抖,都可能使患者致死或致殘。手術中,他必須連續幾小時、十幾小時保持一種體位。縫完最后一針的時候,四肢僵直,在助手攙扶下走下手術臺,半天也緩不過勁兒來。

2000年,也就是博士研究生畢業的第二年,郭智霖就晉升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這一年全院有同等學歷者晉升的比率,不到20%。

2001年,受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選派,郭智霖赴現代神經外科學發源地之一的法國,系統學習神經外科手術技術。到法國不到半年,就考取了法國神經外科學會頒發的外籍神經外科醫師資質,單獨為患者手術。2002年開始單獨帶組,年個人手術量達到300臺。

跟所有發達國家一樣,法國醫學院每年的淘汰率超過50%,法國人在本國做醫生的難度由此可見一斑,更別說外國人了。在法國等級森嚴的臨床醫學界,一個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要想有一席之地,除非你確實有驚人的技藝。剛開始,法國同行也不約而同地對郭智霖投去輕視、質疑的目光。“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沒有”,幾臺手術下來,他們就不得不打心眼兒里佩服這位來自中國的神經科大夫。

在法學習期滿,法籍神經外科主任希望郭智霖能延長在法國的工作時間,并許以加薪等待遇。延遲3個月后,郭智霖還是于2003年初回國,回到他熟悉的工作崗位。2004年,破格晉升為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教授,成為九院最年輕的正教授。

回國后,郭智霖以神經外科的疑難雜癥為主攻方向,繼續從事腦血管病的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患者經他手術后,死亡率降至10%以下——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數據——郭智霖也因此成為中國醫師學會腦血管病專家委員會的專家委員。現在,郭智霖和他團隊的顱底外科手術水平全國領先,用郭教授的話說就是:“目前,沒有我們切不了的顱底腫瘤,全切率和功能保留率居全國之首。尤其是顱眶溝通腫瘤的手術,手術數量和質量位居全國第一軍團。”

隨著影像學的發展,“生命禁區”——腦干區病變檢出率越來越高,成為威脅國人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神經外科疾病之一。三年前,郭智霖帶領團隊開始規模實施腦干腫瘤的手術治療,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多次在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上交流,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贊譽。在學術論著方面,自晉升主任醫師以來,郭智霖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逾百篇,參編7部專著。

郭教授在“書面作業”的最后寫道:“路漫漫其修遠,我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做一個好的會治病的醫生。”大道至簡——但“好”醫生未必醫技高,“會治病”的大夫也未必是個“好”醫生。郭教授仁心仁術,救死扶傷,功莫大焉,善莫大焉。(郭劍峰)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