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非常時期,越要把安全生產擺在重要位置,繃緊弦、不松勁,拿出更多針對性、操作性強的舉措,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近段時間,在安全生產形勢總體持續穩定的同時,較大事故有所增加:5月1日至6月18日,全國發生有限空間作業較大事故13起、死亡40人。這警醒我們,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安全生產絕不能有半點馬虎。
部分行業領域事故多發背后,有安全基礎較薄弱、隱患整改不徹底等老問題,也有疫情影響持續、企業困難較大與季節性災害、高溫多雨等多種因素疊加帶來的新挑戰。以化工行業為例,此前受疫情影響,需求降低、庫存上升、效益下滑,一些企業維持裝置低負荷運行甚至頻繁開停車,這種設備運行狀態的改變可能引發故障;加之夏季持續高溫,各種可燃易燃危化品容易揮發,一旦管控不到位,也可能釀成事故。不僅是化工行業,面對經營壓力,有的企業減少安全投入、壓減相關員工數量,有的為了趕進度、搶工期開足馬力,導致員工勞動強度過大。凡此種種,都可能帶來風險隱患。
生命重于泰山,安全生產任何時候都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越是非常時期,越要把安全生產擺在重要位置,繃緊弦、不松勁,拿出更多針對性、操作性強的舉措,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一方面,要在工作中真抓實干。
“安全隱患不除,事故危機四伏”“愿為安全操碎心,不愿事故害人民”,類似標語在不少地方和企業很常見,執行效果卻有差別。要讓安全發展理念落到實處,既要強化企業主體責任、提高違法違規成本,也要壓實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責任和有關部門的監管責任,確保責任鏈條無縫對接、形成合力。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部門更要守牢“風險關”,不能急功近利、大干快上。
另一方面,要通過“巧干”強化監管、優化服務。
監管要精準到位。嚴查嚴抓不等于“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味挑毛病”。企業的安全生產水平不一,需要科學判定重大風險和隱患,突出關鍵環節、要害部位,分區分類排查。比如,在保障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盡可能減輕安全生產基礎好、風險較低企業的負擔,更好幫扶這些企業復工復產;對于安全管理能力較弱的企業,可以組織力量上門幫扶,一企一策,抓好監管。
服務要優化提升。疫情給一些企業生產經營造成困難,有關部門的服務要盡快跟上,以彌補企業安全投入不足。令人高興的是,眼下應急管理部門正著力創新安全執法方式,通過在線審批、數字化監管、線上安全培訓、遠程技術服務等措施減輕企業負擔,提高安全監管效率。一些地方也借助高科技手段加快大數據系統建設,對安全風險隱患“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比如廣東省應急管理部門在應對輪番來襲的特大暴雨時,就運用“天眼地眼”系統,累計調度研判100余次尾礦庫風險,準確預報了20余次險情,及時通知尾礦庫提前泄洪、騰出調洪庫容,避免了事故的發生。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面對嚴峻復雜的安全生產形勢,相關部門和企業要齊抓共管、實干巧干,把“安全閥”擰得更緊更牢。(丁怡婷)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