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国自产拍亚洲免费视频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忻州人>>正文
白曉玲:讓面塑技藝成為“指尖經濟”
2024年01月13日 09時49分   忻州日報

忻州的面食獨樹一幟。

普普通通的一碗小麥粉,通過刀削、撥魚、剔尖、饸饹、貓耳朵……蒸、煎、烤、炒、燴、煨、炸等多種烹飪方法,做出各種可口面食,名目繁多,風味各異,讓人垂涎欲滴。

忻州的面塑也非常有名。

同樣的一碗小麥粉,調成不同色彩,在捏面藝人手中幾經捏、搓、壓、揉、掀,用小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頃刻之間,一個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便脫手而成,“身價”也翻了數倍。

白曉玲,在代縣可謂家喻戶曉。她除了“忻州市第五屆人大代表、山西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全國婦女手工編織協會常任理事”等頭銜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身份:代縣東部面塑第四代傳人。

日前,在代縣家庭工坊非遺產品展示館,記者見到了非遺傳承人白曉玲,她告訴記者,自己的面塑作品在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展覽中剛擺上臺,就賣了1500元。

在這次展會上,她憑借作品《百鳥朝鳳》《石榴抱子》《鶴鹿同春》斬獲面塑類“新生代傳承之星”大獎。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白曉玲記憶猶新:“展覽當天就有商家問我作品賣不賣,我說當然賣呀,但是該賣多少錢卻犯了難。我回去和兒子商量,決定開口大點,先喊個1500元試試,沒想到對方不還價,當場就賣出去了。”

自幼受奶奶、姑姑們的影響,白曉玲早在7歲時便開始跟著大人捏一些面人、面魚、面虎,耳濡目染下喜歡上了面塑這項手工技藝,并系統地掌握了傳統面塑的制作技巧,捏起花鳥魚蟲、瓜果蔬菜、戲曲人物楊家將等各種造型得心應手。

“這個作品拿了金獎,那個拿了銀獎……”在“曉玲面塑婦女微家”,白曉玲向記者逐一介紹陳列的面塑作品,“這些全部是用白面做的,我上了七八次雞蛋清,慢慢陰干,保存幾十年都沒事。”

代縣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傳統手工技藝,具有帶動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的優勢,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2017年5月,白曉玲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代縣白曉玲面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現有的15名在職員工均為女性。公司成立以來,堅持弘揚代縣面塑文化,通過參加山西省文博會、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舉辦代縣面塑文化節、農家學堂等活動,使原本只是尋常百姓人家的民間藝術“寒燕、花饃、面人”開始步入藝術殿堂,成為大眾藝術品,讓非遺理念以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形式深入人心。

與此同時,抖音、快手等自媒體為白曉玲團隊提供了新思路、打開了新天地。“現在我們許多作品都是在短視頻平臺上直播售賣出去的,一邊捏,一邊賣,既直觀又快捷。”白曉玲對記者說,“中秋節一周賺了4萬元,去年算下來能賺30萬元。”

“身邊的婦女以前在外打工,家里老人孩子沒人管,我們就帶著她們一起學面塑、做面塑,真正做到了家庭事業兩不誤。”白曉玲以“帶著訂單去講課”的模式,讓參學的婦女通過手工勞動獲得收入,帶動150余人增收。

白曉玲說:“我有責任和義務帶動大家共同致富。下一步,我們將緊跟時代步伐,用好互聯網平臺,開發更多優秀的面塑產品,讓面塑技藝真正成為‘指尖經濟’。”(本報記者 魏鵬飛)

(責任編輯:蔡文斌)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