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發長,找小王。”今年36歲的王蘭蘭,志愿服務7年,走過上百個村莊,用壞12把理發刀,義務為數千人理發。
王蘭蘭是靜樂縣居民辦事處龍泉社區的工作人員,同時也是一名志愿者。工作之余,她利用自己“理發”的一技之長,加入靜樂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鄉約義剪”志愿服務項目,利用休息時間,為農村老人、留守兒童提供上門義務理發志愿服務。先后榮獲2022年度“靜樂好人”、2022年“忻州市優秀志愿服務工作者”、2023年上半年“忻州好人”、2023年上半年“山西好人”榮譽稱號。
“為社會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覺得自己被群眾信任、被社會需要,我就會感到很充實、很快樂、很幸福。”王蘭蘭是這樣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從2018年開始,她堅持每月去偏遠山村為老人、留守兒童義務理發。理發時,她態度熱情,動作麻利,與老人聊天的同時宣傳黨的富民政策。有時,她還會買點城里新鮮的蔬菜、水果送給老人,讓他們嘗嘗鮮。為了表達謝意,老人想給她一些物質回報,但她都婉言謝絕了。“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為老人義務理發,只要我還做得到,就會一直堅持下去。”王蘭蘭真誠地說。
“小王閨女”是村里老人給王蘭蘭起的小名。她爽朗的笑聲、舒心的話語,像春風一樣溫暖撫慰著老人們的心,成為靜樂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溫暖寫照。全身癱瘓的張大娘,長期為理發一事所困擾,王蘭蘭聽說后當即表示愿意上門為其義務理發。初次登門時正逢家人為張大娘清理身體,她絲毫沒有嫌棄,為張大娘又是搬床又是翻身,盡管張大娘躺著理發相當不便,但王蘭蘭還是花了比平時多幾倍的時間為她理好了頭發。張大娘十分感動:“你我不沾親不帶故,給我理發分文不收,實在是不多見的好閨女呀。”靜樂縣鵝城鎮楊家崖村村民馮亞珍,因為腿腳不便,只能坐輪椅去縣城理發,王蘭蘭知道后,主動上門義務為馮亞珍和她的婆婆理發。為了表示感謝,馮亞珍親自給王蘭蘭織了一個平安扣,這份真誠的祝福讓王蘭蘭感動不已。
只要有求,必然有應,王蘭蘭儼然成了社區志愿服務隊里的明星志愿者。偏遠山村的留守兒童,由年邁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照料,頭發長了不能及時理發,王蘭蘭就堅持每月為部分留守兒童義務理發。理發時,她會根據孩子們的臉型和頭型精心設計發型,十幾分鐘后,一個個或漂亮或帥氣的發型就完成了,孩子們都會開心地反復欣賞自己的新發型。看著孩子們高興的樣子,王蘭蘭特別有成就感,更堅定了把義務理發這一志愿服務堅持下去的信心。
一把剪刀,一聲問候,足以溫暖人心。王蘭蘭心系群眾的情懷和默默奉獻的精神,和千千萬萬的志愿者一道,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著自我的人生價值。(記者 司麗瓊)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