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国自产拍亚洲免费视频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忻州人>>正文
《高手在民間》之:面花奇葩
郭劍峰 馮曉磊 趙 菁
2024年04月10日 10時48分   忻州晚報

2008年,面花(定襄面塑)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面塑流派眾多,面花(定襄面塑)是晉北面塑的集大成者。在“面花”后備注“定襄面塑”,是因為面塑包括面花和面雕,面花就是花饃,面雕則是捏面人兒——“高手在民間”這個系列,曾采訪過在忻州古城開店、專業從事面雕的《忻州“面人盧”》盧佩宏。

幾十年前,捏花饃是定襄勞動婦女的看家本領。不會捏花饃,嫁到婆家都不好意思跟鄰居打招呼。定襄捏花饃的老一輩標志性人物,當推宏道鎮的張秀嬋,今年已93歲。

續愛花,是繼張秀嬋之后“定襄面花”的下一代領軍人物。今年61歲的續愛花跟秀嬋老人一樣,都是定襄面花“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生于1963年的續愛花,捏花饃捏了半個世紀。在定襄眾多巧手中,續愛花匠心獨用、推陳出新,她和女兒董晶給傳統定襄面花注入現代元素,在傳承“非遺”的同時,把“非遺”產品成功推向了市場。

小時候

續愛花是定襄宏道鎮西社村人。

西社村原屬原平,1946年劃歸定襄宏道鎮,村中90%以上的村民姓續。西社續氏人才輩出,除了眾人皆知的續范亭,還有民國初期三晉風云人物續西峰。《西社續氏家譜》載,清乾隆至科舉廢止,西社續家有18人中舉,民國時期出過9位將軍,新中國成立后師職以上軍官就有15人。“東方伽利略”徐繼畬的夫人續戴月、新聞界“泰山北斗”穆青的夫人續磊,也都是西社村人。

春節禮饃

開業喬遷禮饃

結婚禮饃

生日禮饃

十二歲“成人禮饃”

出生在如此“人杰地靈”的村子,愛花小時候卻命苦得不行。“小白菜呀地里黃,三兩歲呀沒了娘……”這首凄楚的民歌,像是為她量身定制。

愛花的媽媽年紀輕輕生病,當時農村醫療條件差,極可能被誤診,打了一針后突然去世,只活了20歲。父親后來重組家庭,奶奶怕孫女兒“跟上后媽受制”,帶上3歲的愛花相依為命。

當年農村經常停電,天一擦黑,奶奶舍不得點油燈,就跟愛花早早睡下。長夜漫漫,奶奶給愛花講故事,什么清明節咋要捏寒燕兒啦,七月十五咋要捏面人兒啦……不經意間的絮絮叨叨中,奶奶完成了對孫女兒民俗文化的啟蒙。

奶奶會講故事,也是捏面花的一把好手。村里鄉親逢時過節、紅白事宴都要蒸花饃。主家人手不夠,鄰里互相幫忙,這也是當年農村民風淳樸、人際關系和諧的生動體現。

奶奶盤腿坐在誰家炕上,愛花依偎在奶奶身旁,嬸子大娘圍成一圈。揉面的揉面、捏花的捏花,愛花看著奶奶靈巧的雙手出神。愛花11歲時就能給奶奶搭把手,先捏花饃的“零部件”,不久就能獨立捏出小魚、小羊。

當年幫鄉親捏花饃完全是“友情贊助”,勞累一天沒有一分錢報酬。傍晚回家時,主家給一個純白面的饃和兩個黃米糕。

純白面的饃?莫非還有“雜合面”的?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忻定盆地以種植高粱為主,小麥很少。白面稀缺,但逢時過節的花饃、聘婦嫁女的喜饃、祭奠老人的供品,這些禮節性的“剛需”卻又一樣也不能少。勤勞智慧的定襄人民,在捏花饃的時候來了個“偷梁換柱”。

捏花饃只能用白面,高粱、玉米、雜豆面無法成型。一家農戶每年分得幾十斤、百把斤小麥,在磨面粉的過程中反復過羅。第一批過羅的面粉俗稱“頭浪子面”,面粉極少雜質,雪白細膩。二、三甚至四“浪子面”就每況愈下,說是面粉,其實已無限接近于麩皮。小一點的花饃用頭、二“浪子面”,大一些的面魚、面羊、棗山表皮用好白面,如此才能成型和造型,內里包裹一大坨看上去黑乎乎、吞咽時剌嗓子的“麩皮面”。如此名不副實的“花饃”,就跟過去忻定盆地的百姓因為缺少肉食而發明了“蒸肉”一樣,表示了他們對貧窮生活最后的倔強。

愛花捏花饃名氣大過奶奶,始于她16歲時給去世的“后姥爺”捏“小飯”。

定襄風俗,父母過世后要由女兒捏、蒸一套祭品,當地人叫“小飯”,這種習俗至今猶存。為啥叫“小飯”,莫非還有“大飯”?愛花說就是這么一輩一輩傳下來的,她不知道有“大飯”一說。

“小飯”由5個大花饃和15個“小飯”組成。所謂“小飯”,就是用白面捏成的獅子、老虎一類小動物。蒸好的祭品擺在供桌上,5個大花饃摞起來,將“小飯”5個擺成一排,三排“小飯”環拱花饃。上事宴的親友和瞧熱鬧的村民圍著“小飯”看了又看,同時品評這家閨女對逝去的父母孝順不孝順、手巧不巧。

繼母捏不成,愛花為給繼母長臉越發加心在意。蒸好的“小飯”一上桌,贏得眾人一片喝彩。

此后,村里誰家沒了老人,捏“小飯”時都要請愛花技術指導。遇上捏不好的,愛花直接操刀上陣。

幫人捏花饃、捏“小飯”,除了東家饋贈的饃饃糕和“熱心”“手巧”的口頭表揚外,掙不到一分錢。為了生存,愛花攥著奶奶口挪肚省攢下的5塊錢,找到外村一位有名氣的裁縫做學徒,其時剛滿17歲。

鄉村裁縫老手藝,愛花從師傅那里習得裁、剪的基本功后,也在家里開了裁縫店。

村里放電影,別人看紅火熱鬧,愛花盯著銀幕上年輕男、女主人公不放,邊看邊琢磨人家身上時尚衣服的款式。村里誰家從太原、天津來了親戚,聽信兒后總要到人家端詳大城市人穿的“筒褲”“大翻領”。回家后憑記憶先在紙上畫樣兒試著裁,感覺有把握后用布料裁剪成衣掛在裁縫店。

村里年輕人“攆時興”,但要說到忻州、下太原買成衣,一來當時交通尚不便利,二來還是錢打手。愛花做的各種新款,看上去與大商店的一般無二,價格卻不到一半,一時間顧客盈門。

裁縫是主業,隔三岔五仍被請去捏花饃。20歲那年自帶手藝嫁到宏道鎮,婆家親戚下世時忙里偷閑蒸供品露了一手。愛花捏花饃的名氣,在宏道鎮也四下傳開。

定襄面花大觀

在定襄百姓看來,面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歲時節令要蒸花饃,慶生、婚嫁、壽筵、喪葬要蒸禮饃。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往生極樂,面花都是人生重要節點的見證。一句話,面花,拉滿了定襄百姓人生的儀式感。

巨型面花“孔雀開屏”放置于太原古縣城“晉麥香花饃研習社”的最顯眼處。

嬰兒誕生后,孩子的姥姥要蒸一對形似母乳的花饃,其上捏三、四個爬著的娃娃,是謂“催產娃娃”也叫“下奶饃饃”。

孩子長大定親時,男方要送給女方用二斤白面蒸的“面魚兒”。

新娘子被迎親隊伍娶出家門時,內弟要給姐夫“插喜花”——送一對花饃,然后才能要紅包。

定襄人嫁女,嫁妝中有一樣東西外地皆無——娘家要給女兒蒸一對大花饃,定襄人叫“宮食兒”——三五斤白面做成一對兒,造型多為“玉兔馱仙桃”或“金魚背石榴”,其上再以捏好的十二生肖動物點綴,寓意榴結百子、多福多壽。這一風俗的由來,據說是過去母親怕女兒剛嫁婆家時害羞吃不飽,所以給閨女帶上一對花饃。

過年要蒸“棗山”。把半發的白面搟成大三角形,上鋪一層紅棗,用面捏成祥云、盤龍、盤兔及如意紋樣,點綴元寶、花鳥、兔子之類,再以雜糧雜豆點睛鑲鼻。棗山上端捏一對“元寶”,其上又捏口含硬幣的兩條蛇。蛇為“小龍”,蛇含硬幣謂之“錢龍”,寓意招財進寶。大年初一凌晨,把棗山供在灶王爺牌位前,表達來年豐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供三天后將棗山存放在不住人的小南房,一直等到二月二“開山”家人一起分而食之。吃棗山時也有講究,家里“掌柜的”吃“元寶”,吃了“元寶”才能掙回錢來。長輩吃“山頭”,晚輩吃底層,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寒食、清明時捏“寒燕”——將蒸好的花鳥、飛禽插在酸棗枝上,如群燕棲枝。寒食禁火,以“寒燕”充饑紀念介子推。

七月十五家家戶戶蒸“面人兒”祭祖上墳、饋贈親友。姥姥還要給外孫蒸一個“辨不清”——幾個小胖娃娃纏身交臂盤在一起,辨不清誰的胳膊誰的腿。“辨不清”也叫“多子爭頭”,寓意多子多孫、好事永不斷頭。

定襄老人過壽,晚輩不蒸壽桃做一個大型面花“九獅拱菊”。捏成九頭獅子環繞當中菊花,“九獅拱菊”諧音“九世共居”,祝愿老人健康長壽、多子多福。

……

續愛花在傳統面花基礎上改革創新,注入新鮮元素與現代接軌,開發出一批批老少咸宜的“續氏新式花饃”,培養、擴大了定襄面花的應用市場。

金獎與花絮

定襄城內,距采訪過的“韓記大肉片湯”不過百米的同一條街道上開有一爿小店。店頭匾額上方一行小字:巧媽咪手作。中間兩組大字:“卡通包”和“花饃蛋糕”。小店一樓算“展示廳”,二樓是加工車間。這家店的老板兼面點師,就是續愛花的大女兒董晶。

續愛花受訪前一天晚上才從位于太原古縣城西街的“續愛花晉麥香花饃研習社”趕回來。2021年,愛花被山西晉麥香食品有限公司聘為技術總監兼培訓講師。以續愛花名字命名的花饃研習社,其實也是她的工作室。研習社設有“花饃展示館”,分開鎖、滿月、開業、春節、過壽、結婚六大主題展示愛花的面花作品。研習社接受訂單,為太原及省外顧客訂制各種用途的禮饃、花饃。各地游客、太原的大中小學生在研習社“沉浸式體驗”,在續老師指導下發面揉面捏花饃,親身感受“非遺”的魅力。此外,續老師還在山西職業技術學院講授“非遺”課程。

各式各樣的“卡通包”

各式各樣的“卡通包”

面花“大美定襄”

“面點花束”

新式壽桃

續老師舉止端莊、衣著得體、落落大方,在她身上已找不到一絲農村婦女的影子。十幾年來,她頻頻參加各種大展,經常接受央視、省、市電視臺的采訪。我們采訪她的時候,續老師對機位、光線啥的一清二楚,根本不需要攝影記者擺布。拍攝特寫的時候,續老師甚至當起了“導演”:你們應該這樣拍……

書接上回。話說續愛花嫁到宏道鎮后做裁縫,也經常被鄉親請去捏面花,日子過得波瀾不驚,直到1990年的某一天遇見發現她的女“伯樂”。

我們采訪忻州民間手藝人的時候,經常聽到一個名字——段改芳。

段改芳,山西省群眾藝術館研究員。幾十年來,她走遍山西100多個縣尋訪傳統手藝人,記錄整理民間藝術、民俗活動第一手資料,撰寫、出版《山西民間藝術面塑》等多部專著,被譽為“山西民間藝術的活字典”。

段老師在定襄采風,無意中看到續愛花捏的面花,被其“拙中藏巧、粗中有細,對比鮮明、形神俱佳”的藝術特色深深打動。實地觀摩愛花捏面花的過程后,段老師對愛花說:你這么好的東西“藏在深閨人未識”,最近省里要舉辦民間手工藝展,你捏些面花參展吧!

段老師看中愛花捏面花的技巧,更看重愛花身上蘊藏著的天賦、靈氣和創造力。定襄會捏花饃的婦女可謂多矣,有些“巧手”的技巧也許并不遜色于愛花,捏出來的花饃也堪稱精致,但總感覺“千饃一面”,缺乏那種直指人心的沖擊力。

1990年第一次參展廣受好評,愛花一方面樹立起自信,另一方面也意識到自己可是代表著“定襄”,再參展越發使出渾身解數。1994年,愛花帶著作品參加文化部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展”并獲金獎,一舉奠定了她在“面塑江湖”的地位。

北京載譽歸來后,山西省文化廳接著舉辦“山西民間藝術一絕大展”。愛花在北京和太原展出的作品,名字直白,就叫《面塑21件》。這21件面花作品,有上文提到的“辨不清”,有面塑豬八戒、姜太公、劉海戲金蟾,有捏成的葡萄、石榴、佛手……總歸一句話,全面展示了定襄面花的題材和技巧。

在太原展出時還有一段“花絮”:展廳中“定襄面塑”展位前人頭攢動,觀者嘖嘖稱奇,有人忍不住上手去摸。人群中,兩個“老外”鶴立雞群,端著相機拍個不停。翻譯過來對愛花說,這是兩位德國游客,對中國民俗文化特別感興趣。德國友人見翻譯跟愛花交談,也走近前來一邊雙手比比劃劃,一邊跟翻譯說著什么。翻譯對愛花說:他們想買你的面塑,全買走什么價錢?

愛花一愣:買?這是展品,不能賣。翻譯把話一遞,德國友人又是“嘰哩咕嚕”一頓。翻譯面露難色,不過還是找來組委會的領導。領導沉吟片刻道:展品肯定是不能賣,賣給你們別人來了看什么?不過可以跟作者商量一下,看能不能現做幾個?愛花說,做倒不愁,關鍵是在哪兒做?領導拍板:放你一天假回定襄。

愛花馬不停蹄回到家中,和面、起面、揉面,連夜趕出12件花饃,蒸得后裝箱趕到太原。德國友人喜出望外,愛花一件只收20元,也算為中德友誼做了一點貢獻。

續氏面花

2009年3月,經段改芳牽線,續愛花被太原雙合成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光晉聘請,來到百年“中華老字號雙合成”,專門研發面花新品種和“中式蛋糕”。

大城市老年人慶生,往往同時收到子女、晚輩送來的好幾個西式蛋糕。西式蛋糕多含奶油、糖,老年人怕血糖升高壓根兒不敢吃一口。再者說來,西式蛋糕看上去太過素凈,老年人也未必喜歡。續愛花的“九獅拱菊”及系列生日禮饃“七子拜壽”,造型、色彩喜慶、熱鬧,老人一看就喜上眉梢。

結婚禮饃的傳統樣式就是“龍鳳呈祥”。續愛花開發的禮饃上盛開九朵玫瑰,寓意“天長地久”。玫瑰花瓣、花蕊顫顫巍巍,仿佛吹彈可破。另一款禮饃上盤旋十條紅色小魚兒,點綴百合、蓮花,寓意十全十美、百年好合。古詩有“魚戲蓮葉東”,象征夫妻恩愛、甜甜蜜蜜。

傳統定襄面花均為素色,也就是白面的本色。面花不設色,其實就失去了“花”的韻味。愛花二十來歲時,試著給面花上色,當時沒有色素,她用彩色粉筆敷色。效果是出來了,當然這樣的彩色花饃能看不能吃。后來有了合成色素,作為一種食品添加劑,雖然少量食用對身體沒有危害,但依然不夠綠色、健康。現在,愛花在太原的“研習社”和女兒在定襄的“巧媽咪手作”,給花饃上色都用她們開發的天然色素——蔬菜榨汁和面,菠菜取其綠,甜菜根取其紅,南瓜取其黃,紫薯用其紫,蝶豆花取其藍,和成的面團五彩繽紛。

蒸花饃,和面、發面有講究。愛花發面用肥頭不用發酵粉,如此花饃才有“嚼勁兒”。發面時,要視季節和天氣的干燥、濕潤情況決定肥頭多少和發面時間。面沒有發到,饃出籠后會開裂;發過頭,出鍋后又容易坍塌。此外,生面做成的造型與蒸熟的花饃存在一定比例關系,比如圍在一起的花葉,捏時彼此間要留一定空隙,否則蒸出后會挨擠在一起。面發至理想狀態,蒸出的花饃才飽滿、圓潤。用董晶的話說,花饃會呈現出一種“水光肌”。

2016年,定襄管家營的一個后生在上海開早餐店,聯系愛花開發“卡通包”——將面點做成卡通人物,內包豆沙、紫薯、黑芝麻等營養食材,產品面向少年兒童,解決孩子們不愛吃早餐的問題。愛花的創意有了,但她人不能去上海,因此沒有做成。

董晶知道媽媽的創意后,決定在定襄開一個這樣的店——她女兒吃早餐的積極性也不高。捏慣花饃的手,再捏“卡通”,什么機器貓呀、櫻桃小丸子呀、光頭強呀,母女倆一口氣開發出七、八十個品種。產品上市即受追捧,不僅定襄的娃娃們愛吃,董晶將“卡通包”發布在抖音、快手,全國各地有訂購產品的,還有專門到定襄拜師學藝的。

央視與“襄視”

這幾年,續愛花和董晶這娘倆兒,真是把面花“做出了花”。

面花只能在生日、婚嫁、壽筵、祭祀時派上用場嗎?這娘兒倆的回答是:否。母親節、父親節、“三八”婦女節……哪一個節日不能用面花創造氛圍、表達祝福?

“巧媽咪手作”開發出“面點花籃”和“面點花束”,不說定襄,廣州、昆明都有心儀的顧客。“面點花籃”插滿20朵面捏的玫瑰,“面點花束”由六七種顏色的面捏花朵組成,花苞層層疊疊幾可亂真,嘉禾、麥穗、向日葵點綴其間,實在賞心悅目。如果舍不得吃,花籃和花束可保存一年,常看常新。董晶為這些產品擬出廣告語——不是鮮花買不起,面花更有性價比。

只要動腦筋,處處是商機。這幾年,娘兒倆推出“禮佛花饃”,服務對象是五臺山觀光、禮佛的游客、信眾。

開車的人,一般要在車上掛一個類似吉祥物的小東西。某一天董晶開車看著眼前晃蕩的小掛件,突然想到能不能做一個“面花掛件”?一有創意馬上實施,娘兒倆捏出一套十二生肖微縮面花,每個重量不到30克。蒸出后自然風干,不掉色、不走樣——司機千千萬,總有一款適合你。

在全國各地有許多從事跟法蘭有關行業的定襄人,他們結交了不少當地朋友。朋友及家人過生日,年年提一個生日蛋糕也沒意思,有人就想到從老家訂一套禮饃。發現這個商機后,這娘倆兒迅速推出各種款式的“壽桃蛋糕”并配以精美包裝,訂單現做快遞發貨。

“壽桃蛋糕”有好幾種款式。其中一款共有三層,底座是淺粉色的外緣做有造型的面餅,其上擺滿紅色的石榴面花、黃色的芒果面花,紅石榴上還系著黃色絲絳,仿真度極高。二層為素色面餅,正中一朵粉色牡丹、黃色花蕊。一紅一黃兩條錦鯉環繞兩個蟠桃和牡丹,蟠桃上綴有奇花異草。三層是一個大壽桃,正中一個大紅“福”字。整體造型為提籃式設計,提手上生發綠葉,幾組小壽桃在綠葉映襯下綴于提手。“壽桃蛋糕”花團錦簇,上海、無錫、珠三角,當地人哪里見過這種具有濃郁民族風情、極具觀賞價值、特別應景又非常討喜的“中式生日蛋糕”?禮饃作為生日宴的“壓軸”上桌,提禮盒過來的那個定襄人,別提多有面子了。

甲辰龍年春節前,“巧媽咪手作”推出十幾款“龍棗山”:棗山頂端兩只玉兔翹首以望,造型簡練,全用素色。一條四爪金龍盤旋于棗山之上,朵朵祥云點綴其間。棗山左下,黃色的“福”字如浮雕般突出于紅色底襯,“福”字周圍配以綠、粉、紫花。“龍棗山”造型生動、色彩艷麗,一舉成為爆款。一臘月,董晶與丈夫每天早5點起、晚兩點睡,蒸箱超時運轉都冒了煙。董晶在外上大學的一米八五的兒子每天裝禮盒裝到半夜,一寒假“勤工儉學”掙了他娘2000塊。

娘兒倆開發的各種新款禮饃擁有了一批忠誠客戶。給孩子過“百歲”時訂了她家的“囫圇花饃”,過周歲時必定“生肖生日禮饃”,“三八女神節”訂了“面點花束”后,老人慶生“壽桃蛋糕”又必不可少。

逢時過節生意興隆,尋常日子也不能消停。娘兒倆開發了“素燒賣”系列,品種豐富多營養。開發了“很難不愛吃”的包裹著栗子、核桃仁、紅豆、葡萄干兒的“貝勒卷”,一看就難免垂涎。甚至,娘兒倆還打算開發“粗糧花饃”——當年白面少,現在……真是“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

去年春節前,董晶接受定襄電視臺采訪,晚上發朋友圈:“我媽的水平上央視,我的水平上襄視。”董晶的朋友圈基本被面花占據,幾百上千種面花、蛋糕、點心在她朋友圈燦然綻發,簡直是目不睱接、美不勝收,琳瑯滿目、蔚為大觀。

續愛花用一個月時間捏制的巨型面花“孔雀開屏”被存放在恒溫恒濕的巨大玻璃罩中,放置于太原古縣城“晉麥香花饃研習社”的最顯眼處。“孔雀開屏”直徑1.8米,高1.5米,運用了定襄面花所有的元素和技法,以炫技般的存在成為“鎮店之寶”和游客拍照的“網紅打卡地”。

永遠被摹仿,從未被超越。古老的定襄面花,被愛花賦予了強大的生命力。什么是“非遺”的傳承和發展?這娘倆兒就是。

(責任編輯:盧相汀)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