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縣共有11個社區,濱河社區是全縣最大的集中移民安置區。該社區成立于2013年,總占地面積540畝,現有移民安置小區3個,居民1239戶共4291人。近年來,濱河社區黨支部堅持“黨建為核、資源為要、服務為本、發展為上”工作思路,創新“黨建引領 多元共治”路徑,有效提高社區治理效能、服務功能和發展動能,讓“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愿景照進現實。
締造社區黨建一桿旗
過去濱河社區居民構成雜、基礎信息少、公共服務弱,作為全縣最大的集中移民安置區,管理難度大,一些社區工作人員紛紛搖頭、退避三舍。2020年,楊君宇不顧大家勸說,義無反顧挑起社區領頭雁重擔,成了當時最年輕的社區黨支部書記。上任伊始,她就立下目標:“一年改變、兩年提升、三年成標桿!” 針對管理難的問題,她率先制定了“社區大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單元黨代表”的組織管理體系;積極協調上級部門,構建“縣直單位分片包保、機關黨支部對接包聯、社區網格日常巡查、小區業委常態治理、志愿服務隊機動巡邏”的雙5級治理機制,實現“隊伍管理有序、鄰里有形覆蓋”的目標;依托社區智慧平臺立體空間圖,對居民進行精準關注和管理;組建社區黨員服務隊,走家串戶,上到政策宣講、下到關心居民身體健康。幾年來她舍小家顧大家,堅守崗位,始終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居民對她豎起了大拇指,下屬以她為榜樣,就連縣里分管領導都連連夸贊她:“工作急先鋒,社區守護神,黨員一桿旗,還得楊君宇。”對此,她只是呵呵一笑說:“作為一名黨支部書記,抓黨建是我的職責,為居民服務是我的心愿,我無怨無悔!”在她的帶領下,濱河社區近幾年獲得了省級“五好社區”、市級“最美志愿服務社區”以及市縣“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多項榮譽。
當好社區治理領頭雁
2022年,全省上下開展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楊君宇統籌大局、主動上手,合理劃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功能區域,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創新設置紅黃綠三色“微心愿”征集箱,積極征集居民意見建議,收集“微心愿”59條,根治“電動車充電火災隱患”等突出問題23個;設立樓棟黨小組26個,制作社區居民一覽表、重點人群服務臺賬等系列臺賬,制定任務分解圖,對監測戶、低保戶、殘疾戶等進行分色標識;建設“濱河智慧社區動態治理平臺”項目,打造“黨旗飄揚”“民生在線”等11個子平臺,變“群眾跑腿”為“數據跑路”。平臺運行以來共受理各類事件80余件,有16名行動不便的居民通過SOS一鍵緊急呼叫器獲得了醫療、代購等服務。在她的組織和領導下,社區服務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居民滿意度極大提高。
甘作社區服務貼心人
居民小虎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平日比較正常,但發病時就會手提棍棒等器物到處游蕩,成為居民人身安全的隱患,對此,居民意見較大,通過動態治理平臺多次報警。為了社區安全,她積極與縣綜治中心協調,多次請求安置患者。但因該患者情況特殊,需要醫院鑒定病情后才能收治。等待收治期間,她和巡警隊兩天兩夜守在該患者家門口,直至收治病人后,她才松了口氣。在別人看來,楊君宇敢干敢闖敢擔敢拼,是個“潑辣娃”,但她不這樣認為,她始終覺得自己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在她的領導下,濱河社區實施“黨建+就業創業”工程,開展針對刺繡、家政等10余種技能的培訓活動,舉辦社區就業推介會、招聘會13場,為搬遷居民提供從“家門口到廠門口”一站式就業服務。全社區脫貧勞動力就業人數647人,就業率93.4%,“零就業”家庭持續保持動態清零;創新“時間銀行”互助式養老志愿服務模式,鼓勵引導12名小區居民加入養老服務志愿者隊伍,為40余名老年人提供保潔、陪護等服務,以服務換取時間幣,以時間幣兌換生活用品,實現服務“零距離”。高標準打造社區衛生室,提供中醫針灸及常規檢測等30多項服務;建設1600平方米的紅白事宴辦理場所,助推群眾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建設濱河社區文體活動項目,配套建設150平方米的室內文體活動室,開展各類活動100余場,服務黨員群眾3000多人次。社區以最溫馨的服務、最周到的照顧、最周詳的布局、最細致的付出,守護好居民穩穩的幸福。
有人問她,“楊書記,你做了這么多,究竟是為了啥?”楊君宇經常微笑著回答:“我媽常說,被需要就是幸福。”楊君宇的媽媽就是代縣段家灣村黨支部書記劉桂珍。參加工作以來,楊君宇一直聽從母親教誨,以母親為榜樣,一心撲在工作上,以擔當奉獻作為點亮社區管理的一盞明燈,照亮社區居民回家的路。幾年來,楊君宇有榮譽想著社區,有表彰想著下屬,不為名、不為利,踏踏實實為居民辦實事、解難事、了心事,做好群眾的知心人、貼心人、暖心人。(記者 王國棟)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