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石墕”這個美麗的名字既現代又充滿歷史感。該村毗鄰五寨和岢嵐縣,是駐村隊員們駛離河曲縣回家必經的最后一個村。目前村內常住人口有32戶55人。
驅車停在菜地路旁,第一書記毛黎祥和村民的談笑聲已從菜地里飄來。毛黎祥駐村已三年有余,村里大事小情、鄰里紛爭他都清楚,農忙時,他常帶著隊員幫村民干活。他說,工作隊干不了多少農活,主要是和村民們聊聊開心的事,把國家的幫扶政策傳達給群眾,歡樂的笑聲能緩解矛盾,樂觀的情緒能放下糾葛,讓大家以積極的心態過好每一天。沿路往村委會走,就聽到村民叫他,“毛書記,去我家里拿剛摘的黃瓜、茄子……”村民們的熱情,既是對他駐村工作的肯定,更是對鄉村振興政策的認可。
毛黎祥手指左邊說:“新建的200立方米蓄水池項目就修在那小山頂上,建設資金是2023年從縣里爭取來的。”河曲縣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舊時這里曾流傳著“十年九旱,男人走西口、女人挖苦菜”的民謠,可以想見這里有多缺水,“水”限制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在脫貧攻堅戰中,這里家家都通了自來水,每戶的小院里種的蔬菜夠全年食用,冬季時將自來水提前存在自家的水窖里,生活用水問題徹底解決,山區的植被也得到了恢復。村里幾戶脫貧戶通過小額信用貸款開始發展養牛業,隨著養牛規模的擴大,冬季牛吃水的問題就犯難了,水窖儲存的水量只能滿足生活用水,每年1月至4月,養牛戶就得每隔兩天驅車到八九公里外的鄰村拉水,時間和人力成本的增加,打擊了很多養牛戶的積極性。第一書記毛黎祥和村書記積極向鄉政府爭取項目建設,并多次找縣農水局協調,去年中旬又向縣里匯報了項目建設的必要性,他們努力為群眾辦實事的態度打動了縣里主要領導,項目很快得到了批復,當年就實施完成。
來到村文化大院,大院屋頂鋪設了滿滿的光伏板,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這里光照強度大、時間長,非常適合建設光伏項目,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5萬元,村里老年餐廳的部分花銷、農業設施維護等都有了一定的資金保障。
文化大院的東面就是村委會,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院里高高飄揚。“書石墕村黨群服務中心”10個鮮紅大字令人矚目,紅色瓦帶把村委會的前屋檐裝飾一周。毛黎祥娓娓道來,之前村委會只有一排房子共三間房屋,中間稍大的一間是村委會議室,西邊一間住著第一書記,東邊一間住著兩名隊員,做飯的灶具只能擺在會議室。2021年剛來時,走風漏氣的門窗一腳就能踹破,晚上緊靠暖氣片睡覺都不覺得暖和。為了讓工作隊員住得舒服、融入村民、工作得力,毛書記先后向集團爭取了約30萬的幫扶資金。2021年新建集中供熱設施,更換了村委會所有門窗;2022年安裝保溫材料,又安裝了兩臺空調;2023年新建一間約80平方米的會議室和工作隊廚房,將原房屋改造,隔斷出四個房間和一個公共洗澡間,還購置了新的辦公桌椅、衣柜等。
在書石墕村這樣一個偏遠的小村,村民們深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和關懷,也看到了鄉村振興的美好前景。而這也是駐村干部隊員們所期望和為之努力的方向。他們勤勉盡責、不辭辛勞,只為實現心中那個美好的愿景:讓每一位村民都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李方春)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