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国自产拍亚洲免费视频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社會頻道>>社會>>正文
一封“尋親信”揭開11位湘籍烈士的英雄往事
2021年06月25日 15時02分   山西新聞網

一封特殊來信,揭開一段塵封的歷史。

11份泛黃檔案,隱藏著11個壯懷激烈的英雄故事。

一封穿越75年的家書,一座屹立在村民心中82年的豐碑,兩名原籍信息成謎的烈士,四位仍待親友前來尋找的英雄。

……

近日,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追蹤采訪一段為烈士“尋親”的經歷,帶您走近11位湘籍烈士的英雄往事。

揭開塵封的歷史

今年5月,湖南省委主要負責同志收到一封特殊來信。兩名老紅軍后代、烈士尋親志愿者在信中說,河北省石家莊市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埋葬了12名湖南籍師團職紅軍烈士,自從1951年遷葬到陵園,烈士親人和原籍地政府從未前來祭掃,其中有6人沒有登記在湖南革命烈士總名錄中。來信提出在合適時候組織烈士家鄉人和親人前往陵園祭掃、為6名紅軍補發烈士證書等請求。

湖南省委主要負責同志隨即要求湖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抓緊核實相關情況,做好烈士身份認定工作,以告慰烈士英靈。“我們馬上組織人員前往河北了解情況。”5月24日,湖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副廳長易德才帶隊前往河北、山西,通過查閱檔案資料、實地走訪,核查相關情況。

“經過核查,志愿者反映的情況與實際有些出入。”湖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是顏隆茂烈士的原始檔案記載其籍貫為“湖南省蓮花縣”,蓮花縣歷來屬于江西省轄區范圍,這一信息迅速被通報給江西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由他們繼續核查。

二是經多方核對,這12位同志的信息此前均已錄入退役軍人事務部褒揚紀念管理系統,認定為烈士身份。11名湖南省籍烈士中,7人的《烈士證明書》由湖南有關部門發放,4人由河北方面發放。

三是并非沒有烈士親人前往陵園祭奠。據最新了解到的情況,劉桂云、周萬成、范堅才、郭陸順、藍芳、吳強、喻忠良7名烈士的親屬都已聯系上。其中,郭陸順、吳強等烈士的親屬此前曾多次前往陵園祭奠。

吳強烈士的孫子吳一揮生活在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這位66歲的老人告訴記者:“家人直到上世紀50年代才收到爺爺犧牲的噩耗,后來知道他安葬在石家莊一處陵園。當時條件有限,1983年才開始到陵園祭奠,此后每隔一兩年去祭奠一次。”

湖南省多位市縣史志辦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紅色熱土,湖南的烈士數量多,很多市縣烈士陵園有專門的紀念碑,鐫刻烈士名字,供后人祭奠。每逢清明,部分烈士的親友會選擇在當地陵園祭奠,劉桂云、范堅才等烈士的親友祭奠屬于這種情況。

“盡管核實的情況與志愿者來信反映的有所出入,但這封信幫我們開啟了這次烈士‘尋親’之旅,揭開了塵封的歷史,了解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并組織家鄉人前往陵園,追思和祭奠偉大的先烈。”湖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的工作人員說。

痛擊日寇,收復縣城,李云龍式的軍人

1954年建成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占地21萬平方米,樹木蔥蘢,莊嚴肅穆。這里安葬了白求恩、柯棣華大夫,也長眠著馬本齋等革命烈士,是緬懷在華北地區犧牲烈士的主要紀念陵園。

走進陵園檔案室,打開一個個鐵皮柜,工作人員李媛媛小心翼翼地取出檔案,供我們翻閱。打開檔案袋,抽出泛黃的紙張,11位湘籍烈士的故事在眼前徐徐展開。李媛媛說:“抗日戰爭爆發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華北大地成為敵后抗戰的堅強堡壘,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這些湘籍烈士就是代表。”

劉貴榮,湖南茶陵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征途中參加強渡金沙江等戰斗,一生7次負傷。1937年奔赴抗日前線,一度率部收復靈壽縣城,在洪子店戰斗中擊潰5倍以上的敵軍。1941年任晉察冀軍區第二軍分區第十九團團長,率部在多次戰斗中痛擊敵人。在1943年的黑水窯戰斗中,消滅日寇一個小隊和偽軍一個中隊,繳獲重機槍一挺、輕機槍兩挺、彈藥和軍用品17車。當年10月,在日寇反撲報復中,劉貴榮和一連戰士遭敵合圍,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2歲。

英勇無比,富有謀略,收復縣城,擔任團長,這不就是李云龍式的軍人嘛!采訪期間,多名人士不約而同提到這一點。

郭陸順,湖南瀏陽人,1927年入黨,一生參加作戰上百次,負傷11次。1937年赴抗日前線,任八路軍一二〇師三五九旅下屬團政治處主任。1939年4月初,馬本齋所在部隊遭日偽軍圍困的危急時刻,郭陸順率部成功救援,自己身負重傷。1939年10月,郭陸順調任冀中回民支隊政委,同司令員馬本齋緊密合作,取得了大大小小30多次戰斗勝利,被冀中軍區司令員贊揚為“模范政治委員”。1942年,在青縣大城地區戰斗中光榮犧牲,時年28歲。“家人回憶他,說他身上好多疤,我們因他而自豪。”郭陸順的侄孫郭啟華老人說。

歐陽波平,湖南人,參加過長征。抗戰期間,在冀東分區負責軍事培訓工作,堅持邊打仗、邊教學,培養了一批軍事素質較好的干部。1942年7月,擔任晉察冀軍區十二團一營營長的歐陽波平率領全營參加了干河草伏擊戰,制造潘家峪慘案的100余名日寇被殲滅。同年,他不幸犧牲,時年30歲。

蔣鴻高,湖南人,1931年入黨,參加過長征。抗戰爆發后,參與組建晉東游擊隊、九龍支隊等地方抗日武裝,并任九龍支隊支隊長,曾率部在平定縣張莊鎮與3倍之敵交火并獲勝。1939年3月26日,在訓練新兵時為救護戰友壯烈犧牲,時年30歲。

……

三兩行字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是一場場艱苦卓絕的戰斗和壯烈偉大的犧牲。相對于他們壯闊的一生,歷史對他們的記載太少太單薄。

“許多烈士戰績彪炳、人生壯闊,但革命年代,條件所限,他們的檔案記錄只有兩三張紙,信息不全,多年來我們努力尋找,爭取盡可能地完善信息。”李媛媛感慨。

令人欣慰的是,在此次烈士“尋親”過程中,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通過到原籍地、犧牲地實地走訪,加上媒體聯動,一些烈士的檔案信息得到豐富,例如蔣鴻高烈士犧牲地點的修正、吳強和范堅才烈士照片的補充等。

一座村民自發立的豐碑

烈士長眠,后人常念。

今年6月9日,在湖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的組織下,30名烈士親屬、故友、家鄉干部代表赴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祭掃11位湘籍烈士。

“爺爺,端午節快到了,我帶來了家鄉的粽子,請您嘗嘗家鄉味道。”站在吳強烈士的墓前,吳一揮老人以這種方式祭奠先人。

“爺爺和奶奶感情很深,爺爺投身革命經歷了很多艱險,奶奶在家維持,一直掛念著爺爺。”66歲的吳一揮眼含熱淚說,爺爺參加革命后,奶奶余銀香在困苦中獨自帶大孩子,替爺爺奉養雙親,直到1950年才獲知丈夫犧牲的噩耗。1995年去世前,老人一直居住在兩間木屋里,因為那里留著她和丈夫的幸福回憶,老人一輩子割舍不下。

祭奠當天,吳一揮的老伴龍月珍還帶來女兒吳競爭寫給曾祖父的信。蒼松翠柏間,龍月珍捧著三張信紙,用鄉音代女兒訴說對曾祖父的緬懷:“今年,已是您走后的第75個清明節了,一直想給您寫封穿越時空的家書,給您講講我們的故事,寄去我們對您深深的思念……曾祖父,您于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如今91年過去了,今年已是我們黨的百年華誕。而您的初心今猶在,黨的使命也始終未曾改變。如今,我也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將繼續踏著您的足跡,立足新起點、新征程,永不止步!”

龍月珍聲音哽咽。

在郭陸順烈士墓前,他的侄孫郭啟華和老家永和村村干部劉雷播放了家鄉孩子特意錄制的一首歌曲。“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跟著毛主席跟著黨,閃閃的紅星傳萬代……”孩子們用稚嫩的歌聲,表達對先輩的敬意。

“家鄉變化很大,鄉親們富了,家家蓋起了新樓房,家鄉人民一直記著您,因您而自豪。”劉雷說。

在尋訪中,另一個感人故事也浮現出來。

在查閱蔣鴻高烈士檔案時,湖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的工作人員發現這樣一條信息——“山西黨史辦提出:犧牲地點應為昔陽閆莊村,不是平定縣。”根據這條線索,他們立即驅車趕往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通過查閱地方志、走訪知情人士,意外地了解到,在昔陽縣閆莊鄉陳村,當地人民為紀念蔣鴻高烈士,專門立了一座紀念碑,多年來一直自發祭奠。

6月19日,在陳村的通村公路旁,記者見到了一座高約1.8米的紀念碑,正面寫著“蔣支隊長鴻高同志紀念碑”,背面刻著烈士生平事跡。負責記錄村史的趙錄明老人告訴記者,1939年3月26日,蔣鴻高在陳村附近訓練新兵,一名戰士太過緊張,拉響手榴彈卻未投擲出去,千鈞一發之際,蔣鴻高奪過手榴彈,并把戰士擋在身下,手榴彈在他出手瞬間爆炸。蔣鴻高為救護戰友壯烈犧牲,群眾把他埋葬在村里,并立碑紀念。

“他舍身救人的精神,讓村里百姓永遠崇敬,父輩多次講他的故事,我讀小學、中學時,幾乎每年清明都會跟隨村里人、老師和同學來祭奠他。”趙錄明還告訴記者,因為修路舊碑出現沉降,2003年,一位叫趙滿倉的退休干部籌措資金,為烈士在高處立了新碑。

在昔陽縣縣城的一個普通小區,記者見到了96歲的趙滿倉。老人聽力不太好,但談到蔣鴻高烈士,聲音大了起來。陳村是趙老的家鄉,蔣鴻高烈士犧牲時,14歲的趙滿倉是村兒童團的成員。盡管時隔80余年,他仍能回憶起蔣鴻高親手教他打槍的畫面,記得他的身材、長相、體態、口音。

“他人很隨和,性格活潑,在村里帶我們這些孩子唱歌,教我們搞軍事訓練。”說到這些細節,老人臉上浮出笑容,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時光,“80多年過去了,我還是很想他。”

“他什么地方打動了您,讓您這么多年一直記著他?”我們問。

老人坐在沙發上,沉默了十多秒,忽然努力挺直腰,濃重的山西口音脫口而出:“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尋找仍在繼續

截至記者發稿時,11名烈士中,7名烈士的親友已經聯系上。歐陽波平、蔣鴻高烈士只找到戰友或戰友后人,袁子清、譚云烈士的親友暫未找到。

“蔣鴻高烈士的檔案只記載了籍貫在湖南,沒有明確到市縣,據說也沒有成家,所以一直沒有找到后人的相關線索。”湖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趙滿倉老人的回憶,蔣鴻高是洞庭湖人氏,參加過平江起義,結合入伍時間,推測他可能是湖南省平江縣人,但只限于推測。

“那個年代犧牲的很多烈士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很年輕,一心報國,沒來得及成家,沒有直系后人,現在尋親就很難進行。”華北軍區烈士陵園黨委書記任兆元說。

相對而言,為歐陽波平烈士尋親的故事更為曲折。

6月19日深夜,聽說我們在尋訪歐陽波平烈士的故事,一位叫董連輝的志愿者趕到石家莊,接受了我們的采訪。

董連輝是《廊坊都市報》的副總編、新聞調查中心主任,他的四姥爺李方州曾擔任中共遷青平聯合縣三總區書記,1942年被日偽軍當眾殺害。因沒有直系后人及化名等原因,當地黨史對李方州的記載不多,董連輝從2004年開始挖掘先輩的歷史,并在尋訪過程中獲悉歐陽波平與李方州并肩作戰、感情深厚,于是開始了解歐陽波平的事跡。

根據他的尋訪查證,歐陽波平是公認的“神槍手”,善于打伏擊戰。發生在冀東的白草洼、干河草、彭家洼等經典伏擊戰,他都參與了。生活中,他多才多藝。董連輝采訪到多位與歐陽波平有過接觸的抗戰老人,以及多位冀東革命先輩的后代,他們都回憶他“人長得帥,熱愛生活,喜歡整潔”“儒雅隨和,辦事干凈利落”“特別能打仗,霹靂伏擊出其不意”。

1942年在一次與日軍的遭遇戰中,歐陽波平指揮全營獲得勝利。但在打掃戰場時,因為警衛員槍支走火,歐陽波平不幸犧牲。戰斗英雄以這樣的方式離世,實在令人唏噓。

更讓董連輝感到遺憾的是,據他了解,歐陽波平犧牲后,始終沒有親友祭掃。“我到處尋訪,得知他的檔案中一沒有記錄家鄉具體信息,二沒有親友信息,所以很可能家鄉親友不了解他犧牲的事情,祭奠就無從談起。”

受歐陽波平英雄事跡和人格力量的感召,加上四姥爺親情所系,董連輝近年來多方尋訪,希望能找到烈士的親友。“我大舅跟四姥爺李方州共事過,但他于1993年去世,據他的女婿回憶,老人生前說歐陽波平的老家可能是湖南一個帶‘平’字的縣,我查遍湖南所有縣市區名稱,初步鎖定平江縣,給平江縣民政局、史志辦多次打電話查找,還是沒有結果。”

后來,他在一位軍史研究學者的著作中看到,歐陽波平的籍貫顯示為平江縣。他多次電話聯系作者,詢問此項記載源自哪里,但沒有得到確定答復。“有可能來自網絡線索,甚至源頭是我的文章。”

2019年,有熱心網友在他博客留言,稱歐陽波平可能是平江縣三市鎮低坪村人,因為這個村都姓歐陽。董連輝往當地打過多次電話,同樣沒有結果。近日,記者也與該村聯系,并提供歐陽波平照片,奈何年月已久,沒有人認識這位烈士。

“尋找這么多年,但可能前提本身就錯了。”董連輝與多位抗戰史學者研討,有人認為歐陽波平也許是化名,當時敵后戰場環境異常殘酷,為了自身和家人安全,一些八路軍干部對外用化名,戰友之間也不稱實際職務,甚至連家人都不知道化名的情況。同時,考慮到大舅的回憶比較模糊,又是二手信息,歐陽波平的家鄉是否是平江也要打問號。

“最近,有學者對我說,歐陽波平是有文化的人,有報國之志,也許名字就是源自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這句話讓陷入尋親困頓的董連輝得以釋然,“實在找不到后人也沒關系,只要我們能記住他、傳承他、守護他的使命,英魂就不會寂寞。”

本報記者周楠

(責任編輯:梁艷)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