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sxrb.com/NMediaFile/2021/0901/MAIN202109011039000421509952911.png)
流水的造型十分靈動
![](http://news.sxrb.com/NMediaFile/2021/0901/MAIN202109011040000172899252577.png)
“翻糖古鎮”里的亭臺樓閣
碧波蕩漾的小橋流水,水里是精致的小魚,兩岸是青磚灰瓦的江南民居。假山、碧樹、紅燈籠、爬滿院墻的爬山虎、屋頂上的鳥窩等小細節都盡收眼底,甚至房子門窗上的木紋,青磚上磨出的紋路清晰可見。你能想象這是由20位蘇州西點師打造的微縮版江南古鎮嗎?不信,你就直接上嘴!近日,一個用翻糖制作的微縮蘇州古鎮作品走紅網絡,引來網友連連驚嘆。
紫牛新聞記者聯系到這座“翻糖古鎮”的制作團隊,了解到他們制作這個“微縮古鎮”花了半個月時間,用了50千克翻糖和25千克拉糖,作品價值超過百萬。
如何讓水鄉“甜”起來?
翻糖遇上江南古鎮
翻糖,由多種材料做成,是用于制作翻糖蛋糕時使用的主要裝飾材料。它源自于英國的藝術蛋糕,是美國人極喜愛的蛋糕裝飾。翻糖不斷以高難度作品刷新網友認知,這回又驚艷了一把!當西方糕點技藝遇上中國風,你感受一下:撐一條小船,沿著縱貫東西的小河一路向前。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荷香陣陣,賞水中魚兒嬉戲。紅紅的燈籠點綴在灰白的房屋上,星星點點的,平添一股暖意,金粉裝飾的牌匾,彰顯出江南大院的恢弘大氣。
每一處細節都盡顯古色古香的年代質感,江南古鎮天生的舒適愜意,縹緲婉約的意韻,讓你仿佛穿梭在古鎮里。這個作品發到網絡上,引起很多網友關注。網友紛紛表示:“這個作品可下不去嘴。”“不會雕刻的西點師不是好藝術家?!?/p>
王森教育集團工藝系主任郝臣做翻糖和拉糖有十多年時間,研發作品之余,他還在擔任技術培訓工作。幫助參加賽事的選手們設計比賽主題、尋找合適素材、設計造型。郝臣告訴記者,這個作品展現的是無錫蕩口古鎮的風貌,是一件定制作品。由20位西點老師參與創作,歷時半個月完成,作品按照1:200的比例微縮,以翻糖和糖藝美食技藝,還原無錫蕩口古鎮的局部街景。
其長6米、寬0.8米、高0.3米,包含11幢主建筑,3座小橋,還有各種其他繁瑣配件,光翻糖原料就用了大約50多千克,還有25千克多的拉糖?!按_實可以吃,用的都是可食用原料。當然,觀賞價值會更高。雖然西式糕點的原材料來自西方,但我們不斷研發中式手法進行加工。” 郝臣表示,“以前我們用翻糖做過現代建筑的沙盤,但做這么大型的古風小鎮還是頭一回。找我們做古風建筑的人少,也可能是因為大家熟悉的翻糖作品多是婚禮宴會蛋糕、人物這一類,很少有人會往這方面想。經過這次嘗試,未來我們也將推出更多中國風作品?!?/p>
如何體現古風古韻?
房屋要“做舊”
接到訂單后,西點老師們趕到無錫蕩口古鎮現場拍照,記錄下古鎮的風貌及建筑細節。還收集了大量的古建筑物素材進行分析,計算房屋尺寸、畫草圖,力爭打造出原汁原味的江南古鎮圖景。
參考水鄉古鎮布局圖,按照比例進行處理,要定好每座房子的大小和位置,具體到門窗、墻面、配飾的顏色,都由美術老師統一設定。當然在設定時還要充分考慮透視原理。作品整體的色調,則是通過專業美術老師的校色,才達到最終呈現的效果。
接下來,有的老師負責古宅,有的負責小橋,還有的完成各種配件。郝臣說,制作過程其實跟做建筑一樣,先做內坯、墻、房梁,然后做門窗,再裝飾鏤空木格等。
這其中的挑戰之處,就在于“做舊”。剛用翻糖做出來的江南古鎮都是灰瓦白墻,看起來很新,缺乏古色古香的韻味,郝臣告訴記者,“于是我們就用可食用色粉一層層刷上去。因為水鄉潮濕,所以古鎮的房子底部會生綠苔,這樣刷出來的建筑顏色偏黑灰,顏色處理后呈現不規則感,就更貼近古建筑外觀?!?/p>
小魚如何“游”進碧波綠水?
先熬糖,再繪制
你一定會對這個作品中的碧波綠水印象深刻,這是怎么做成的呢?水是古鎮的靈魂所在,如何把水面的動態感呈現出來?郝臣揭秘制作過程:其實是先在底部開槽,然后鋪一層翻糖,再用翻糖做一些石子放進去,這樣看起來就自然一些。然后用藍色的色膏調和上色,等干透后,把用艾素糖熬成的糖液薄薄地鋪上一層,等待完全凝固后,再倒一層糖液,這么層層疊加,直到需要的高度。
那么水中的小魚是怎么“游”進去的呢?答案是手繪的!資深教師顧加煒表示,“本來制作了一些小魚的模型放進去,但是那樣的話太死板了,后來我們就用食用色素手繪小魚。但是食用色素它是水性的,又比較薄,需要經過改良,在手繪之前用白色的色素畫出一個魚的輪廓,再在上面疊色?!?/p>
盡管事先會做一個小模型,看用現有的原材料能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然后才開始操作,但在小河的制作上,還是經歷了小波折,西點師們不得不返工。“一開始我們把剛做好的糖液倒進去,沒想到170℃溫度太高,導致其它地方比較薄的翻糖被溶化,加上邊上圍堵沒做好,糖液漏出來了,于是不得不熬糖重做?!贝祟惒ㄕ圻€諸如,一開始把古鎮做成一整塊,后來發現體型過大,考慮到運輸的問題,又分成三塊操作,最后再組裝。
據金牌教師方天云介紹,作品是按照1:200的比例制作的,如同大人要去做“小人國”的物件。同比例縮小的門把手、門鎖因為很細小,需要制作人員特別小心地用鑷子來輔助做造型。
房屋里外的配件裝飾也極其考驗技術和手法,迷你的茶具、門鎖、石凳、荷花、苔蘚、小鵝、船只等,都是經過多次試驗、返工,才得到合適的比例。這些精細的小配件,賦予了江南水鄉濃濃的生活氣息。每一塊瓦片都是老師一片片捏、晾干、排列上去的,中途出現瓦片寬度、大小不同,導致屋頂的瓦片整體不平行的情況,老師們經過多次返工才完成。
郝臣說,門窗上精致的鏤空木紋,也費了自己不少工夫,“小配件只有指甲大,要進行微雕處理,挺考驗人的。像木紋要用模具、刀具一點點進行刻畫。因為是自然木紋,你也不能刻得很規律,一不小心就會造成損耗。”但他也說,這個行業考驗的就是耐心。大家一般8點半上班,有的甚至要工作到凌晨,但因為愛好,一做就入了迷,忘記了休息。
大家看到的這版江南古鎮門窗緊閉,不能看到其中內景,在團隊交付給無錫蕩口古鎮的另一件60厘米乘以60厘米大小的祠堂作品中,大門打開,大家能清楚地看到屋子內的陳設,令人感嘆巧奪天工。目前兩件作品均已交付,用冷藏車運送,罩上罩子密封,內置干燥劑。這件作品未來將在無錫蕩口古鎮展示館進行展出,如果溫度和濕度合適,可以存放十年二十年。
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張畢榮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