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17日電(劉越)“喜看稻菽千重浪,吃米不忘育種人”,近日收官的《2022中國詩詞大會》中,教授王立群以“讀古詩品稻香”的形式,朗誦了一首問候袁隆平院士的小詩:
“他的一生走得很短很短,始終沒有走出那塊稻田;
他人生的旅程卻很長很長,從稻田走向了千家萬戶?!?/p>
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截圖
在某檔建造類游戲中,有網友搭建出了一座巨型水稻雕塑,以此緬懷袁隆平。長沙地鐵2、4號線換乘站溁灣鎮站也利用大屏投影技術,在地鐵上“種滿”了雜交水稻。
《功勛》劇照
“這是他留給人民的饋贈,也是人民為他餞行的禮物。 ”
翠綠的葉片,是他未完成的“禾下乘涼夢”;金黃的稻穗,是老人來到人間的翅膀。
李白:以四時釀敬酒中仙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詩仙李白愛酒世人皆知,因此后人篆刻的李白雕像和擺件,或坐或臥,多為舉杯之勢,飲酒之姿。
安徽省馬鞍山市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官方微博截圖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想來李白也是快活的,一千年多年過去了,人們依舊記得他的愛好。
以節慶感懷先人把紀念陳列世間
孔子曾夸贊禹:“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可見孔圣人對祭祀、緬懷先人的重視。在中國的民間傳說中,也不乏為了紀念先人而設立的傳統節日。
寒食節:相傳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感念介子推忠臣之志,下令其死難之日要禁火寒食。百姓也因懷念介子推而不舉火,以寄哀思。
端午節:傳說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人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廣西“三月三”: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媽祖節:相傳媽祖常顯靈保護船只,拯救海難。農歷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為“媽祖節”,數以萬計的海民都會來朝圣。
綿長的紀念:他們的名字是我們的家園
何以紀念英雄?
吉林省有靖宇縣,源于東北抗日聯軍將領楊靖宇;
江西省南昌市的志敏大道,是為了紀念革命烈士方志敏;
上海市的晉元路、晉元中學、晉元紀念廣場、晉元公園,以“淞滬會戰”中守護上海的名將謝晉元為名;
在四川省宜賓市,你處處可見“趙一曼”。例如,一曼公園、一曼大道、一曼路、一曼中學、一曼村等。
一部《覺醒年代》,讓陳獨秀與二子陳延年、陳喬年一門三忠烈的事跡廣為傳頌。與此同時,位于安徽合肥的一條道路走紅網絡。延喬路取自“延年、喬年”,正是為了紀念這兩位英勇就義的烈士。
延喬路旁是集賢路,陳獨秀就葬在今安徽省安慶市集賢關。
<img src="http://www.qhnews.com/pic/0/02/14/58/2145876_141910.jpg" width:600"="">
中國日報官方微博截圖
延喬路短,集賢路長,兩條道路沒能匯合,卻都通往了“繁華大道”。正如歷史上的父子雖然也未能團聚,但他們用畢生去追求的革命事業薪火相傳,共同成就了百年后的太平盛世。
中國人的紀念,如春風化春雨般溫良含蓄,何其綿長,又何其浪漫。(完)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