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国自产拍亚洲免费视频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社會頻道>>社會>>正文
逆行異鄉 不同的戰場上他們有著同樣的堅守
2022年04月26日 09時29分   山西晚報

1.支援原平期間,運城醫療支援隊部分隊員在工作間隙合影。

2.柳林醫療隊在太原入戶為居民采集核酸。

3.臨汾市第三人民醫院應急核酸檢測支援隊隊員正在工作。

4.長治上黨區支援太原醫療隊隊員累了就坐在凳子上補會兒覺。

編前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多地發生。省內多市醫療隊奔赴異鄉,加入到自己城市之外的防疫服務隊伍中。醫療隊隊員在接受山西晚報記者采訪時,很多人表示,不管到哪兒都把當地人當自家親人,他們自己總結說:“千里助抗疫,我們一家人”。連日來,山西晚報記者追蹤采訪了這些可敬的醫療隊隊員,聽他們講述參與省內外抗疫的經歷。

呂梁醫療隊

支援太原抗疫 把當地人當做自家親人

“媽媽,你去太原5天了,我很想你。”4月15日,柳林縣人民醫院護士陳海連看著女兒發的信息,眼圈紅了。

4月11日,呂梁市抽調4個縣(市)5家醫院的49名醫護人員,成立了疫情防控應急醫療隊,支援太原抗疫。當天,柳林縣人民醫院的12名醫護人員到達太原,他們分配的任務是到太原市萬柏林區小西銘村進行全員核酸采樣。

來到小西銘村的第一天,在社區志愿者的配合下,醫療隊隊員分頭進行核酸采集。消毒、核對信息、采樣、裝管、再消毒……一戶戶走下來,汗水很快在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里流淌,急促的呼吸導致防護面罩上全是哈氣,需要喘一會兒氣才能慢慢消掉。當地居民看到醫療隊員們十分辛苦,拿了幾袋牛奶表達感謝。隊員們誰也沒有接,不是不渴,而是怕喝了以后上廁所。為了盡量避免防護服的浪費,醫療隊隊員們在出發前就一起約定不喝水、不吃飯。一直到14時,一天的采樣工作才結束。4月11日到17日,柳林醫療隊負責萬柏林區小西銘村入戶采集工作,共入戶2430戶,完成4446人次核酸采集任務。

4月14日凌晨1時,正在睡夢中的柳林醫療隊隊員接到緊急命令,調第八備用組成員劉苗苗、趙潔、王杰梅、王玲玲去隔離檢疫區執行任務。隊員們來不及說太多囑咐的話,只是一起動手幫出發的隊友整理好生活用品。凌晨1時50分,4名隊員一到達任務區域就馬上投入到工作中。

緊急調走的隊員去往新的陣地忙碌,留下來的隊員們都很擔心。張珍在微信群里囑咐:“第八組的隊員辛苦了,我們要發揚戰士精神,不論在哪兒我們都是最優秀的。親愛的姐妹們,注意防護好自己是重中之重!”另一名隊員趙翠琴說:“姐妹們,我給你們帶了些棉棒,你們忙完回房間后用酒精給鼻孔和耳孔消下毒。”

截至目前,柳林醫療隊12名隊員還全部在太原的隔離防疫區負責日常防疫工作。

柳林醫療隊的隊員是大家眼中的白衣天使,也是家里的女兒、媽媽,是每個家庭的主心骨。她們奮戰在抗疫一線,家人在后方無怨無悔的支持和理解,來自家人暖心的話語,孩子努力學習、開心生活的視頻,是她們前行的動力。

隊員趙潔的女兒今年要高考了,平時她每天都要想著法子給女兒換花樣做飯,就怕女兒吃不好。她來太原支援后,女兒只能托付給鄰居照顧。隊員劉翠琴、劉苗苗都曾支援過武漢抗疫。劉翠琴的老公因疫情被封控在太原小店區,無法回柳林。她到太原后,家里留著兩個正在上高一、高二的孩子。孩子在家上網課,平時吃飯什么的只能托家里的嫂子幫忙。劉苗苗家有5歲的兒子,臨出發時,孩子在爸爸懷里很懂事地為媽媽送行,劉苗苗自己卻一直掉眼淚。她說:“作為一名黨員,這種情況我責無旁貸。謝謝家里人的理解和支持。”

隊員喬文宇平時只吃素食,在家的女兒們擔心媽媽吃不好。每次發微信都要提醒媽媽注意身體,希望媽媽“健康凱旋,平安回家”。

醫療隊臨時支部書記張珍說:“每天連續6小時以上穿著密閉防護服工作,汗水濕透了全身,護目鏡勒紅了眼睛,比起平時的臨床工作,在這里更能體會到奉獻的意義。我們的隊員每一個都是了不起的‘戰士’。我真的心疼這些姐妹們,她們很多人不會說漂亮話,就知道低頭默默干活。離家久了誰都難免想家人、想孩子,但我們現在的工作用手機很不方便,醫院的領導就安排家里孩子給大家寫信、發視頻,讓大家在休息的時候,能感受到家人的安慰。”

4月份,呂梁市先后派出了數批醫護人員支援太原防疫抗疫。其中孝義、汾陽、柳林、臨縣的49名醫護人員在太原城區,文水、興縣的24名醫護人員支援清徐。在這些醫護工作者心中,不管到哪兒,當地人都是自己的親人。在太原抗疫,他們就是太原人。

山西晚報記者 王晉磊

運城醫療隊

預定返程那天 接通知奔赴新一輪任務

“我們運城支援醫療隊回家了沒?”山西晚報記者問。“4月20日已經回到運城。目前所有隊員都在居家監測中。”醫療隊負責人回答說。

4月25日,山西晚報記者從運城中心醫院獲悉,該院和運城市第二醫院組成的支援醫療隊,已完成太原的支援醫療工作,返回運城。

從組建到返回,從運城到忻州,再到太原,這支支援醫療隊為了抗擊疫情,奮戰了21個日夜。

運城支援醫療隊全員38人、4輛車,配備1輛日處理標本10萬人份的移動方艙實驗室。隊員們3月29日接到支援任務后從運城出發,在支援忻州原平市完成三輪核酸檢測后,又火速馳援太原市小店區。“我們是臨時接到命令,要去支援核酸檢測工作的,我被任命為醫療隊的領隊。接到通知時,好幾位隊員當時正在崗位上。”運城市中心醫院燒傷科主任兼醫務科副主任于洪亮介紹說,“醫療隊主要由輸血科、檢驗科和病理科具有核酸檢測資質的隊員組成,同時還有后勤、醫務和管理上的人員。這支隊伍是從兩所醫院抽調的骨干力量。”

38人都分別多次承擔過運城市內的緊急醫療任務,奔赴外地,他們雖然緊張,卻忙而不亂。

3月29日17時,隊伍準時集合完畢。于洪亮帶隊趕往忻州原平,經過近6個小時車程,到達后已是深夜11時30分。

到達原平的目的地后,醫療隊第一時間不是休息,而是在找好移動方艙實驗室的駐點后,連夜開始現場布置。核酸檢測車組裝調試,水電網安裝、物資準備、人員對接、分組排班、優化流程……30日凌晨5時,一切工作準備就緒。早上8時,醫療隊正式開始支援原平核酸檢測工作。第一天,就檢測了10058管標本。

樣本接收、消殺、分揀標本、掃碼、檢驗……從3月30日到4月3日,這支醫療隊幫助原平市完成了三輪核酸樣本檢測任務。

這群可敬可愛的檢驗人付出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辛苦。夜里室外寒風刺骨,實驗室內卻熱得滿身是汗。從實驗室出來后,又要沖進寒風中,走到規定區域內,脫去防護衣更換衣物。為了避免在工作中去廁所的問題,進艙前隊員們都會少吃飯、少喝水,甚至不喝水,出艙后顧不得擦去頭上的汗水,就迫不及待要灌上兩大瓶礦泉水。一切的付出都是為了早一點兒報出準確結果,為控制疫情爭取寶貴時間。

3天時間,運城支援醫療隊對2.67萬余人次進行了檢測,助力原平全民核酸檢測跑出“加速度”。

原平當地政府和人民給醫療隊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水果、特產、米面、礦泉水……帶著原平人民的深情,這些充足的物資給了醫療隊堅實的保障。

4月3日,是隊伍預定返程的日期。出發前,原平市領導來為隊員們送行,送上了滿含真情的感謝信,還有原平居民贈送的錦旗。隊員們準備停當,滿懷喜悅準備返程。“我們正在整理物資的時候,接到了支援太原的通知。”于洪亮說,于是醫療隊來不及休息,又再次啟程奔赴太原,開始新一輪的任務。

沒有牢騷、沒有抱怨,隊員們立刻梳理資料、清點物資,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當天即抵達太原,按部就班投入準備工作。

4月6日,支援醫療隊參加了太原市小店區第二輪核酸采樣工作,從當日12時開始,核酸樣本陸續送到醫療隊所在的移動方艙實驗室,在檢測過程中,操作隊員們對每一步都不掉以輕心,在嚴格做好個人防護的同時,遵守操作流程、執行標準要求,所有工作都在有序規范開展。

運城市中心醫院重癥監護室護士薛江飛在醫療隊里負責樣本分檢區的工作,需要不停搬運樣本、給樣本加樣和核酸提取,面對繁重的工作,這位“90后”男護士卻沒有一絲抱怨,“作為一名醫護人員和黨員,這是職責所在,需要我去哪里,我就會去哪里。”2020年,薛江飛曾跟隨山西省第七批赴湖北醫療隊,在湖北省天門市參與新冠肺炎救治工作。

根據當地的核酸檢測工作量,醫療隊按防護需要實行三班輪換工作制,每5小時左右換一次班。只要當天有檢測任務,運城市中心醫院輸血科副主任劉濤就會主動要求排凌晨最晚的班。“我是男同志,有義務多操點心,最后一班工作完成后,我能多做點收尾工作,把第二天需要的東西都準備好,這樣下一輪的同事就能直接開始工作。”劉濤說,整個團隊的互相配合和齊心協力,讓核酸檢測工作高效有序。“其實我們只是換了一個地方,做了我們的本職工作。”從出發的時刻,于洪亮就告訴隊員們要做好艱苦作戰的準備。

離家21天,北上又南下。輾轉的行程,艱辛的付出。21天間,遠在運城的家鄉領導和家人,問候不斷,關心有加,時刻鼓勵,陪伴著他們迎來勝利。

山西晚報記者 胡增春 通訊員 王琳

長治醫療隊

晚上7點到達目的地 一直忙碌到次日凌晨4點

疫情就是命令,堅持就是勝利。

4月11日10時,在一場簡短的送別儀式后,長治上黨區支援太原醫療隊一行6人,帶著領導和同事的細心叮嚀、深情囑托踏上了支援太原的征途。“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車上,大家心情緊張而激動。“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大家每天關注著全省、全國不斷出現的新冠疫情,看著大批醫護人員奔赴一線,心中總是想為抗擊疫情貢獻一份自己綿薄的力量。今天,大家終于有機會加入疫情阻擊戰,既興奮又自豪。”上黨區支援太原醫療隊負責人祁高麗面對山西晚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勇氣不是不害怕,而是即使你感覺到害怕,但仍能迎難而上。據祁高麗介紹,“到了太原,快下車之前,長治市領隊征求我們的意見,想把最棘手、最艱巨的任務交給我們,我們表示堅決服從命令,保證完成任務。”

“當晚7時到達目的地,一下車就看見有人向我們快步跑來,說‘你們可算來了,我區有幾個密接急著隔離,你們趕緊穿防護服,我趕快接人’。”祁高麗說。就這樣,上黨區支援太原醫療隊還沒來得及整理行李,沒來得及休息片刻,就馬上裹緊白袍,義無反顧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接隔離人員、采核酸、交代注意事項……不知不覺已到次日凌晨4點,才總算忙過一陣子。但醫療隊隊員依舊斗志昂揚,要不是有人提醒,他們已經忘了上次吃飯距現在已經過去18個小時了。

大家稍事休息,停下來才發覺自己兩腿發脹,身體疲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祁高麗這樣評價自己帶領的醫療隊。剛休息了2個小時,早上6點隊員們再接通知,對6個密接人員再次進行核酸檢測,同時,繼續接隔離人員,醫療隊又一次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

把隔離者安排妥當后,隊員們沒有一絲怠慢,按照工作需要開展了必要的培訓,大家進一步熟悉了工作職責,梳理了工作流程,進行了工作分工,為接下來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溝通交流勝于一切。醫療隊具體負責對隔離人員進行體溫監測、核酸采集、醫學照護、人文關懷、宣講防疫知識、隔離注意事項等工作。為了便于工作,他們第一時間與病人建立溝通渠道,通過微信群、打電話等方式交流,聯絡了感情,避免了誤解,爭取隔離人員最大的理解和配合,這樣既有利于工作的開展,也在隔離人員心中樹立了上黨區人民的良好形象。

核酸采集流程嚴謹,信息錄入、信息核對、標本采集(口咽、鼻咽同時進行)、標本交接……每一個步驟都嚴謹細致、流程化,確保采集的每一份標本絕對正確合格。上黨區醫療隊的工作受到了長治市帶隊領導的肯定,他們也與各個團隊進行了經驗分享,相互學習,爭取用最短的時間克服困難,戰勝疫情。

面對山西晚報記者的采訪,祁高麗說,“沒有誰生來就是勇敢的,因為需要,因為責任,我們才選擇了逆風前行,我們有領導、有父母、有兒女、有同事、有朋友,逆行的背影里總是包含著無數人心中的牽掛,我們將牢記各位領導、同事和家人的囑托,服從指揮、克服困難、不辱使命,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展現我們上黨醫務工作者的大局意識和責任擔當。愿疫情早日散去,人間皆是春天。”

山西晚報記者 張文舉

臨汾醫療隊

媽媽“騙”4歲的女兒 打完“怪獸”就回家陪她

“2月下旬,接到任務支援忻州,做了29000多管,檢測29萬人次;3月9日下午回到臨汾,10日上午便接到通知去支援晉城,在晉城做檢測8萬多人次;3月16日又接到了支援外省的通知,稍做準備后,立刻啟程……”近日,臨汾市第三人民醫院副院長、應急核酸檢測支援隊隊長郭海艷在日記里寫道。她介紹,從今年1月起,省內外多地陸續出現新冠肺炎疫情,臨汾市第三人民醫院高度重視,聞情而動,迅速組建了工作專班,由檢驗人員、護理人員、后勤保障人員組成近20人的應急核酸檢測支援隊,帶著移動方艙核酸檢測車,在將近4個月時間里4次出征,轉戰支援省內外6個地方。

“媽媽,我想你的時候,就看看你的照片。你要保護好自己喲!我愛你!等著你回來……”4月12日,正遠在外省支援的臨汾市第三人民醫院應急核酸檢測支援隊女隊員宋帥,看著視頻中4歲的女兒七寶,用稚嫩的話語表達著對她的思念和關心之情,禁不住熱淚盈眶。據了解,宋帥最近一次與女兒短暫相聚,還是在一個月之前。

“‘媽媽去打怪獸了!打完就回來陪我’……”七寶所在幼兒園的陳麗老師說,當聽到孩子說這些話時,我瞬間淚目。

“孩子還小,不懂什么是疫情,也不明白大人的工作性質。宋帥將病毒比喻成怪獸,出征前,她哄女兒說自己是去打‘怪獸’了。”陳麗老師表示,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每次疫情突發的緊急關頭,像七寶的媽媽宋帥一樣的醫護工作者們,都會義無反顧,挺身而出,成為逆流而上的最美逆行者。為此,他們幼兒園特意拍攝制作了一個小視頻發給宋帥,一起為她和戰友們鼓勁加油!

“除了宋帥,我們檢測組的李國強,接標組的柴霞、卓穎,后勤保障組的王煒、楊建等隊員,幾個月來也僅僅與家人有過很短暫的團聚。隊員們舍小家為大家,將對親人的思念藏在心底,克服各種困難,在異地他鄉并肩作戰,砥礪前行,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和貢獻!”郭海艷說。

“隊員們每天戰斗在一線,是與病毒距離最近的人,總是直面病毒傳播感染的風險,大家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和挑戰。”郭海艷介紹,當地的人員白天采樣,傍晚送到基地,所以檢測工作基本都在晚上。從黑夜到黎明,從傍晚到清晨,隊員們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戴好面罩、護目鏡、雙層手套,在負20千帕狹小緊湊的負壓實驗室一待就是數小時,檢驗人員極易缺氧。醫療隊規定每6小時強制出艙休息一次。每次出艙,大家都會不自覺地大口大口吸入新鮮空氣。

郭海艷說,日均4000余管的檢測量,時刻在考驗著大家的身體極限。每一批核酸檢測,從標本處理到核酸提取、核酸擴增,再到檢測結果,隊員們每天都要重復幾千次同樣的動作。一個班次的工作下來,許多人的手都被磨破了。他們的手指都經歷了破損、修復、再破損的過程,大拇指和食指都有了一層繭。艙內長時間的操作讓大家的手臂變得僵硬,每次脫去防護服時,手都是顫抖的。隊員們每次出艙時,臉上總是布滿勒痕,眼中全是血絲,衣服早已被汗濕透。

“團結協作是這支隊伍最大的特點,也是我們保持超高戰斗力的保證。比如大家覺得檢測組隊員最辛苦,其他組的戰友就努力克服長期疲勞作戰、睡眠不足等困難,搶著多干點,讓檢測組人員多休息一分鐘是一分鐘。”已經參加了4個地方支援工作的檢測組組長李國強介紹,為了適應高強度的工作節奏,戰友們都練就了一身秒睡的功夫。在工作間隙,隊員們靠在檢測車的墻壁上就能小憩一會兒。“咱們山西人喜歡吃面食,但是配餐每天以大米為主。隊員們有些不習慣,吃得很少。我怕大家餓壞了,就想辦法給大家弄點其他吃的。由于封控,物資相對匱乏,好不容易找到一點掛面和餃子,數量特別有限。大家知道后互相謙讓,都說不喜歡吃。實際上不是不喜歡吃,是舍不得吃,是想讓給隊友吃。”郭海艷說,在這種高強度的工作環境下,大家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讓人瞬間感覺心里暖洋洋的,眼眶也濕潤潤的。

“這支醫療隊已經是一個整體,如同一個家庭,大家待同事如親人,互幫互助,一起奮戰。作為隊長,我一定爭取早日將每一位戰友平安地帶回家!”郭海艷說。

山西晚報記者 劉江


(責任編輯:梁艷)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