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放大](/__local/A/9E/C3/E5B4E43107CB491B9D50D6119B0_25B46105_41642.jpg?e=.jpg)
國家級非遺項目琉璃燒制技藝傳承人劉開寶將客戶訂制的琉璃制品“麒麟獻端”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點擊放大](/__local/5/93/A8/1275158115C9990A1AA6ABD3C3D_05B03647_2A38A.jpg?e=.jpg)
將每一處泥坯部位都打磨修整得光滑自然。
![點擊放大](/__local/2/F1/49/DEE41F0515DD9486624C1AB85B4_CC281BB0_161D1.jpg?e=.jpg)
釉色是琉璃的靈魂,素坯上釉用的顏料多是碾碎的金屬礦物粉末,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點擊放大](/__local/5/DB/C2/D808AE478EAF4156AC00DD1CBF0_3D172C33_3094E.jpg?e=.jpg)
素坯出窯進行施釉后,再次入窯釉燒。
![點擊放大](/__local/3/19/1C/8845785B1172E697EF689F5312E_97078AF2_33402.jpg?e=.jpg)
今年55歲的劉開寶是家族性傳承琉璃技藝的第四輩傳人,他將失傳的孔雀藍釉料燒制成功。
![點擊放大](/__local/5/89/3A/48C1DB603B5DC295053153CF39D_67CE3A80_2F517.jpg?e=.jpg)
介休琉璃第五代傳承人劉文婷在介休市職業中學向學生示范琉璃制作工藝。
![點擊放大](/__local/B/A4/A3/F541202C8C6623E99BE89BAB61D_A6B48934_24FA1.jpg?e=.jpg)
介休市素有“琉璃之鄉”美譽,到處保存著大量精美的琉璃建筑。
![點擊放大](/__local/4/36/73/62E7B61957F235E64EA8A5F6E9A_0F8CD8C8_2FDD2.jpg?e=.jpg)
介休市博物館琉璃展廳內,各個朝代的琉璃制品在燈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
![點擊放大](/__local/A/C3/40/E17840DBE8AEE4567DEEDDB9EF2_41DF4C24_2692C.jpg?e=.jpg)
位于介休市義安鎮北辛武村東的琉璃牌坊,于清光緒丁酉年造,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月22日,國家級非遺項目琉璃燒制技藝傳承人劉開寶將制作的琉璃制品“麒麟獻端”交付客戶。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在享有古代建筑寶庫的山西,介休琉璃一枝獨秀。介休將琉璃用在建筑屋頂上始于唐代,明代燒造技藝達到鼎盛,廣泛用于民間。現存大量精美的構件,是其燒造技術和造型藝術均已達到爐火純青境界的實證。
2008年,介休琉璃燒制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獨特的燒制技藝得以傳承活化,琉璃之美重新走入百姓視野。煉泥、制坯、素燒、施釉、出窯……歷經20多道工序完成后特有的藍、黃、綠色的琉璃,光亮如鏡、色彩鮮艷,永不變色。
介休琉璃從火中淬煉、從歲月中涅槃而生,相承不衰,代有佳作。它是凝固的歷史,走過千年歲月,依舊用斑斕的色彩訴說著古老的故事,在流光溢彩中閃耀著悠遠璀璨的光芒。
——編者
本版策劃:李聯軍 本版責編:黃靖
本版攝影:唐偉青 裴眾 閆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