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中國古代有一種鎮靜安神的方子,叫作“甘麥大棗湯”,配方是甘草、小麥和大棗。
可千萬別小看了這幾種平平無奇的藥材組合,作為1800年前醫圣張仲景的名方,這個方子被記載在《金匱要略》里,流傳至今。
甘麥大棗湯的適用人群是:面容憔悴,神情恍惚,時悲時喜,自哭自笑;默默不欲飲食,頭昏,心悸,視物模糊,失眠;舌淡紅,脈虛細。
你知道嗎?《金匱要略》就是著名的《傷寒雜病論》中的“雜病”部分,宋代林億等人將《傷寒雜病論》整理出版時,首次把此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
其中,《傷寒論》確立了六經辨證體系,全面闡釋了外感風寒病的發病原因、臨床表現、診斷和預后康復等內容。《金匱要略》以臟腑病機理論對內傷雜病進行證候分類,詳細論述了中醫內科、婦科等四十多種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方藥等內容。
“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如是說。作為一部鮮活的醫案集,《傷寒雜病論》不僅再現了張仲景對六經病的思考研究,也凝聚了他從事大量臨床實踐的心血和汗水。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作出了巨大貢獻,它建立了以經方為核心的方劑體系。書中記載了200多個藥方,幾乎囊括了臨床各科所有常用的方劑,大大超越了以前的醫書。在方劑的選擇上,兼顧了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八種治療方法,真正做到了“對癥下藥”。
經方,具有藥物簡潔、法度嚴謹、療效確實的特點,是東漢以前中醫臨床藥物治療的標志性成就。在中醫學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很多臨床常用的方劑都是在經方的基礎上衍生、發展而來。因此,《傷寒雜病論》所載經方又被后人稱為“群方之祖”,它們不僅經受了長期的實踐檢驗,而且能與時俱進,不斷地展現出新的生命力。
201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了《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其中,出自《傷寒雜病論》的方劑占28%。由此可見,到目前為止,被廣為應用且行之有效的方劑,仍首推《傷寒雜病論》中的經方。
《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融理、法、方、藥于一體,為后世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正因如此,《傷寒雜病論》與《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并稱為“中醫四大經典”。
南陽,作為醫圣張仲景故里、中醫祖庭醫圣祠所在地、中醫藥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仲景文化是南陽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醫藥文化。
2024年5月13日,河南南陽醫圣文化園正式開園。仲景文化學者、南陽市醫圣文化園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劉海燕告訴記者,醫圣文化園以漢風漢韻為基調、以醫圣祠為依托,目標是打造成為“全球中醫圣地、世界中醫之窗、世界中醫藥文化地標”,引領仲景文化、中醫藥服務貿易走向世界。
“源”來如此,在千年古城南陽,傳承中醫國粹,賡續仲景之光。
策劃:魏 劍 李 錚
統籌:李敬欣 張培君
執行:婁 恒 莫韶華 范 昭 石金紅
文案:李東寶
影像/制作:馬紹坤
出鏡:李東寶 李彥博
海報:胡瀚澤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