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国自产拍亚洲免费视频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社會頻道>>社會>>正文
你所不知道的春節冷知識
2024年12月23日 10時53分   解放日報

再過一個多月,中國將迎來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近日,隨著春節申遺成功,人類非遺再添中國文化瑰寶。春節是最隆重且熱鬧的團圓節日,在國人心中有無可比擬的地位。然而,春節以前不叫春節,甚至差點被廢除……這些關于春節的冷知識,你知道嗎?

百節年為首

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通常用來指收成。《說文解字》中也稱:“年,谷熟也。”禾谷一年一熟的生長周期,讓人們深切認識到“年”的節律和周期。

過年最早的起源是原始的豐收祭祀。每當農作物豐收,人們便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敬神靈以表達敬意與感激,祈求來年的再次豐收。在那時,“年”成為人們最向往的日子。《詩經》就描述了先秦時期周人已有歲時的雛形:“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人們會在豐收后釀酒宰羊,歡聚一堂。

俗話說,“百節年為首”“四季春為先”,春節最初來自歲首的概念,反映了自然時空的新舊交換。

自漢武帝頒布太初歷之后,以建寅月為歲首,而歲首之月為歷法的基準點,被稱為“正”,所以夏歷中的建寅月,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正月。無論此后歷代歷法怎樣修正,正月初一為歲首的傳統始終不變,延續至今。

春節以前叫“元旦”

其實,正月初一在古代并不叫春節,而叫元旦。直至民國,正月初一被定名為“春節”,并沿用至今。

在古代,并無“春節”一詞,而“正月初一”常用元旦、元朔、元日、新元、新正等詞代指,體現了萬象更新。

四大名著里的春節叫法各不同。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里的春節都叫元旦,《紅樓夢》里稱春節為年,而《西游記》中則稱春節為元日。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夏歷(農歷)正月第一天被定為歲首。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可見,中國農歷將朔日定為每月的第一天。也就是說,早在宋代,中國古人就將正月初一稱為“元旦”,視為新年第一天。“元”是開始的意思,“旦”的意思為早晨。

王安石寫宋代過年的一首詩就叫《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也就是描述新年第一天的景象。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各省代表會聚南京開會,決定正式采用公歷,將公歷每年的1月1日稱為“元旦”。1914年,民國政府又正式規定將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從此沿用至今。

春節差點被廢除

在歷史上,春節差一點被廢除。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大力推廣公歷新年,倡議把公歷的1月1日定為民國新年。當時社會劇變,破舊立新等思潮涌動,一些知識分子認為春節里一些如祭神、燃放革命、送年禮等特有活動是糟粕,應該禁止。

當時的政府和知識精英一心追求以西方文明為標準的現代性,在他們眼中,本土傳統文化從根本上阻礙著社會進步和民智開啟,是需要被批判和清除的對象。1928年,激進的民國政府決心“廢除舊歷,普用國歷”,推進破舊立新的社會再造。

然而,傳統的力量根深蒂固,尤其是春節這樣的民俗,事關中國人根本的精神認同,是不可能被完全廢止的。于是,老百姓的春節照過不誤,查禁一兩年后,當局也只好睜只眼閉只眼。

直到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停止強制廢除陰歷,并且宣布:對于舊歷年關和民間習俗,不宜過于干涉。于是,民眾又可以名正言順地過年了。

到今天,農歷春節和公歷元旦都被正式納入國家公共節假日體系。2025年開始,春節假期在原來的基礎上再增加1天。

同一年過兩次年

一年如果出現兩次春節,會是怎樣的景象?

歷史上還真有過。上一次一年當中出現兩次春節的年份是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至今384年。

出現兩次春節的原因,其實與農歷閏月有關。按照公歷計算,大月31天,小月30天,而農歷大月是30天,小月只有29天。所以農歷一年會比公歷一年要短10天左右,有時就會出現閏月。農歷閏月多出現在三、四、五、六這幾個月份,而出現在一月,就會出現兩次春節。

歷法學家推斷,從現在至8000年只會出現6次閏正月。下一個“閏正月”將出現在238年后的2262年。

世界上除了中國之外,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都過春節,并將春節定為法定節假日。比如,韓國、朝鮮、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緬甸、文萊等。隨著海外華人的增多,以及海外傳播范圍的日趨擴大,春節已成為世界普遍接受、認同和欣賞的中華文化符號。

馬來西亞當地華人深受閩南文化影響,過春節會買鳳梨。在閩南語中,鳳梨發音與“旺來”同音。人們拜年時也會捎上橘子作為禮物,“橘”與“吉”諧音,象征大吉大利。

新加坡華人家家戶戶在春節期間都會寫春聯、貼福字、買年貨。越南華人過春節,都會掛上紅燈籠和彩旗,貼上寓意吉祥的對聯和年畫,當地春節最具特色的民俗是吃年粽、糯米餅和年夜飯。

【相關鏈接】

羌年是民間古老瑰寶

12月5日,就在春節申遺成功的第二天,我國還有三個非遺項目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一個是羌年。羌年有何魅力?

羌族是我國最為古老的民族之一,擁有三千年歷史,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上,就能尋到羌人的身影。羌族人民聚族而居,世居高山溝谷,相對獨立封閉的生活環境使其形成了獨特的傳統文化,而羌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羌年在羌語中稱日麥節、日美吉,意為羌歷新年、過小年、豐收節等,是羌族一年中慶豐收、送祝福、祈平安的節日,流行于四川省理縣、茂縣、汶川縣、北川羌族自治縣20多個鄉鎮的羌族聚居地。

羌年于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典,相關活動通常持續三至五天。在此期間,羌族男女老幼身著盛裝、集體歡慶,他們祭天祭祖、祈福驅穢、慶祝豐收、還愿祈福,以表達對天地諸神的感恩和對來年的期盼。

羌族民眾通過參與節慶活動表達對日月山川和自然萬物的尊重,維系著自身與祖先和鄉土的歷史記憶和情感歸屬。羌年以口傳身授的方式保存且延續著歷史的記憶與文化的傳承,是集民間信仰、口頭傳統、法事技巧、歌舞表演、技藝展示、知識傳授為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活動。

(責任編輯:梁艷)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