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北京距離7000多公里之遙的非洲吉布提共和國,一支以晉城市人民醫院9名醫務工作者為主的中國(山西)第23批援吉醫療隊,在近一年工作中,克服種種困難,創造出一個又一個驕人醫療成果,不僅展示了中國援吉醫療隊的專業水平和無私奉獻精神,也為吉布提醫療事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而贏得該國高層及當地民眾的贊揚和愛戴,成為深受歡迎的“白衣外交官”。
離開懷孕妻子、初三女兒……遠赴吉布提
2024年6月14日11時40分,太原武宿國際機場2號航站樓候機大廳,中國(山西)第23批援吉布提醫療隊中來自晉城市人民醫院的9名隊員集結完畢,整裝待發。
此次醫療隊將前往7000公里之外的非洲吉布提共和國,執行為期一年的援外醫療任務。“放心吧,我們一定會努力完成使命,不辜負大家的期望。”在鮮花和掌聲的擁簇下,在親人和同事們的依依惜別中,隊員們走過登機口,轉身奔赴萬里之外……
9名隊員是:中醫科副主任醫師王銀珍、口腔科主任醫師王瑋、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劉影、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馬建昆、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段海鋒、骨科主治醫師楊青、麻醉科主治醫師郭飛、普外科主治醫師朱鋒、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劉云波。
9名隊員均是經山西省衛健委層層選拔、嚴格考核,作風優良、專業過硬的各科室優秀骨干。
出發當天,段海鋒從人群中發現在遠處目送自己的父親。看到年邁的父親,他不禁內心酸楚。
2023年,晉城市人民醫院選拔中國(山西)第23批援吉布提醫療隊隊員消息發布后,段海鋒果斷報名。同在醫院工作的妻子郎進庭對丈夫的選擇非常支持。
選拔結果公布,段海鋒入選,這是意料之中的結果。他在神經外科的專業技術和醫德有口皆碑。就在此時,他得知妻子郎進庭懷孕的好消息。家中將添一個新的成員,他滿心歡喜,卻因出征前六七個月的專業培訓不能與妻子相伴而感到遺憾。
出征前,孩子降生僅十幾天,段海鋒就得遠赴非洲執行援外醫療任務了。盡管心中有萬般不舍,但他腳下的步伐依然義無反顧:因為自己同其他隊員都身負著國家使命和人民的重托。
在9名隊員中,劉云波是唯一的“90”后。生于1990年的他,是碩士研究生,2011年6月入黨;2017年7月,入職晉城市人民醫院。
劉云波說:“在報名時,就向組織表示過,我是黨員,也年輕,又是男性,我愿意前往吉布提完成醫療任務。”在當時啟程前往非洲參加醫療援助的送別隊伍中,劉云波一家三口特別引人注目:兒子望著眼前的爸爸不停地流淚,一旁的妻子雙手摟著兒子,卻早已淚眼婆娑,目光難以從即將遠行的丈夫臉上移開……“你曾經也是父母手中的一顆珍珠。卻為了我和弟弟,甘愿變為一顆樸素的石子,謝謝你讓我知道了堅持、勇敢的意義……”這段文字,是醫療隊隊長王銀珍的15歲女兒寫給媽媽的親筆信。
王銀珍的女兒是一名初三學生。出發前的一個晚上,女兒下晚自習后聽說媽媽將援非的消息,于是默默地將生活用品和常備藥物放進媽媽的行囊,還如大人一般對媽媽千番叮囑。那一刻,王銀珍發現女兒已悄然長大。
女兒的信,王銀珍反復讀了數遍。臨出發前,她將展開的信按原來的紋路疊好,當作自己最珍貴的援非禮物來收藏。“作為一名中醫醫生,希望把中醫藥技術和文化帶到非洲;作為隊長,我會帶領隊伍,把先進醫療技術和理念帶到非洲,造福那里的人民。”
兩萬七千余人次門診填補多個醫療技術“空白”
“大家好,我是中國(山西)第23批援吉布提醫療隊隊長王銀珍,來自山西省晉城市人民醫院中醫科,首先非常感謝各位領導對我們醫療隊員的慰問與關心,這份關懷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家人的溫暖……”“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5月30日16時,在晉城市人民醫院會議室,一場與遠在7000公里之外的視頻連線正在進行:在援吉醫療隊臨時會議室,中國(山西)第23批援吉布提醫療隊隊長、晉城市人民醫院中醫科醫生王銀珍與自己的8名同事,分兩排整齊就坐。
吉布提當地時間,與北京時間有5小時時差。這場視頻連線是占用醫療隊中午休息時間進行的一次特殊采訪。
據王銀珍介紹,援吉醫療隊由12名隊員組成,其中臨床醫師10名,9名來自山西省晉城市人民醫院,1名來自晉中市中醫院,翻譯、廚師各1名,“2024年6月15日抵吉后,立刻投入到貝爾蒂耶醫院門診、急診、病房、手術等緊張充實的醫療工作中。”
雖赴吉不到1年時間,醫療隊卻取得亮眼的成績:截至今年4月底,門診接待27540余人次,住院診療及查房累計12265人次,開展中醫針灸推拿治療8249人次,完成手術2978臺次,急診救治1782人次。此外,醫療隊還向吉布提衛生部捐贈價值近4萬美元的藥品及醫療器械。
引人注目的是,在日常醫療服務中,醫療隊非常注重推動技術創新。王銀珍欣慰地說:“截至目前,醫療隊已在吉成功實施9項新技術(晉城市人民醫院占8項),其中多項為當地首次應用。”
中國(山西)第23批援吉布提醫療隊工作場所為吉布提衛生部所屬的貝爾蒂耶醫院。醫療隊抵達吉布提后,成功開展多項新技術,填補了當地醫院技術的空白。
手術的成功不僅取決于主刀醫師的醫術,還離不開麻醉技術的支持。
2024年8月13日,醫療隊麻醉科醫生郭飛成功完成了首例無超聲引導下的右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不僅為患者解除了病痛,更贏得了當地醫護和古巴同行的廣泛贊譽,填補了貝爾蒂耶醫院該項技術的空白。
患者是一位62歲的吉布提婦女,因右手掌部出現巨大腫物而飽受煎熬,于是前來醫院求治。這塊腫物如檸檬般大小,不僅造成了不良的外觀影響,還嚴重限制了患者的手部功能。經詳細的核磁檢查,確診腫物為大魚際肌彈性纖維脂肪瘤。
然而,患者的身體狀況卻為治療增添了重重困難——高血壓3級極高危組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并存,使得全身麻醉的風險驟增;而局部浸潤麻醉又因效果不佳而被排除。
關鍵時刻,憑借深厚的醫學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郭飛決定采用更為安全、有效的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方案。
面對當地醫院缺乏超聲引導設備的挑戰,他憑借精準的解剖學知識和嫻熟的操作技能,成功為患者實施了右臂叢神經阻滯麻醉。麻醉效果確切,為后續手術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他的精準麻醉下,由醫療隊骨科醫生楊青和古巴醫生共同主刀的手術順利進行。手術過程中,患者生命體征平穩,麻醉效果持續穩定,為手術的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術后,患者手掌疼痛輕微,恢復迅速,大大減少了術后不適和并發癥的發生。
郭飛表示,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優勢在此次手術中得到了充分驗證:其風險相對較低,避免了全身麻醉可能帶來的呼吸和循環系統風險;術后恢復快,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和住院時間;同時,還能有效減少術后惡心、嘔吐等不適感,提升患者的整體舒適度。這一創新性的麻醉方式為吉布提的醫療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年11月27日,郭飛再次取得了一項重要的醫療技術突破,成功完成了吉布提首例腘窩坐骨神經阻滯復合隱神經阻滯麻醉,為一名22歲的孕婦帶來福音。
據郭飛介紹,手術三周前,這位孕婦患者不慎摔傷,導致右下肢皮膚出現大面積破潰并形成創面,被確診為右膝以下大面積皮膚創面,急需進行創面皮膚軟組織清創術。
由于患者妊娠22周,為避免傳統的椎管內麻醉或全身麻醉對孕婦及胎兒的影響,郭飛決定采用腘窩坐骨神經阻滯復合隱神經阻滯的麻醉方式。
腘窩坐骨神經阻滯是國內最常見的下肢神經阻滯之一。郭飛解釋道:“通過超聲引導,可以精準定位腘窩部位的坐骨神經,從而對膝關節以下的小腿、踝關節、足的大部分區域進行麻醉和鎮痛。而隱神經則支配著膝關節和小腿內側、踝關節和足內側的區域,與坐骨神經阻滯聯合應用,可以為膝關節以下的手術提供更為完善的麻醉和鎮痛效果。”在手術開始前,他憑借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成功實施了腘窩坐骨神經阻滯復合隱神經阻滯。
在麻醉的作用下,患者全程清醒、無痛。骨科醫生楊青則憑借熟練的手術操作,成功為她實施了創面皮膚軟組織清創術。患者術后恢復良好,對醫療隊的精湛醫術和無私奉獻表示由衷的感謝。她表示,從未想過在吉布提能夠接受到如此卓越非凡的醫療服務,感謝中國醫療隊的到來,為自己帶來了希望。
兩例手術的成功,不僅展現了郭飛的精湛醫術,體現了中國醫療援非團隊在面對復雜病情時的應變能力及無私奉獻的協作精神,同時標志著中國醫療隊在吉布提醫院運用麻醉技術的重大突破。
抵達吉布提后,迅速投入到緊張工作中的普通外科醫生朱鋒發現,由于當地居民飲食結構單一,蔬菜水果攝入不足,導致便秘問題普遍,痔瘡患者眾多,且脫垂出血癥狀明顯。
針對現狀,朱鋒、王銀珍與山西省衛健委國際交流合作處積極溝通,從國內帶來了一批一次性使用管型痔吻合器和亞甲藍注射液,捐贈給當地醫院。
這批藥械的到來,為開展新技術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5年2月24日,朱鋒成功為一名25歲男性患者實施了吉布提國內首例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肛周創面亞甲藍封閉術。
這名男子因肛門腫物脫出伴出血3年多而就診,經診斷為環狀混合痔內痔III期。朱鋒說:“當地醫院主要依賴傳統的外剝內扎術進行治療,該術式切除范圍大,術后疼痛明顯,易并發肛門狹窄等并發癥。”
最終,他憑借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為患者實施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術后提拉效果良好,再切除多余的皮贅型外痔,顯著減少了肛周創面,降低了術后發生肛門狹窄的風險。同時,他還在術后為患者行肛周創面亞甲藍封閉術,有效緩解了患者術后的疼痛不適。
手術的成功實施,贏得貝爾蒂耶醫院副院長Suleiman的高度贊賞:“恭喜你,你完成了吉布提的第一例。”患者也表示,能作為吉布提第一個享受到中國醫生先進技術的病人感到非常榮幸。
這項新技術的開展不僅展示了中國(山西)第23批援吉布提醫療隊的專業水平和無私奉獻精神,更為吉布提的醫療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進駐貝爾蒂耶醫院以來,醫療隊每位隊員均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醫術特長,為當地患者解決疑難雜癥,贏得了廣泛贊譽。其中,中醫崗位以其獨特的治療方式和顯著療效,成為當地患者心中最神奇的存在。
42歲的王銀珍,更是以自己精湛的醫術和仁愛之心,在這個非洲小國書寫了一段段關于中醫的傳奇故事。
剛到吉布提上班的第二天,她就接診了一位82歲的中風老太太。患者的兒子焦急地用法語向她描述著母親的病情。
在詳細了解了病情后,王銀珍為老人制定了個性化的針灸治療方案。兩個療程后,老人在家人的攙扶下就可緩慢行走。這一變化,對患者一家來說,簡直就是發生了奇跡。
在隨后的治療中,老人每次到診室都會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其他病人講述中醫的神奇,并頻頻豎起大拇指表示由衷的感激與贊嘆。
除創造“奇跡”般的康復案例,王銀珍還用自己溫柔和愛心贏得了孩子們的喜愛。
在吉布提,由于氣候炎熱干燥少雨,受傳統生活習慣的影響,當地面癱患者較多。
一天,一名6歲女孩被其外祖母拖拽著來到診室。原來,女孩是一個面癱患者。看到用于針灸的細針及陌生的治療手法,她眼神中滿是恐懼和不安。
王銀珍輕輕撫摸著女孩的肩膀:“別害怕,針灸不會很疼的,就像小螞蟻咬了一下。我們一起努力,讓你的小臉蛋快點兒好起來,好不好?”
為緩解緊張氛圍,她又拿出了一個從國內帶來的大熊貓掛件送給了女孩。在溫柔的話語和可愛的玩具的雙重“引導”下,女孩終于點頭表示愿意配合治療。
從首次接觸到之后的治療中,女孩逐漸適應了針灸治療。每次治療后病情的好轉,都會讓她對下一次的治療充滿期待。
經過十余次的針灸、按摩治療后,女孩的面癱治愈了。在最后一次針灸結束時,女孩鼓起勇氣、踮起腳尖吻了王銀珍的臉頰。
這一吻,不僅是對王銀珍的感謝,也是對中醫醫術的認可和褒獎,更是對中國醫療隊援非工作的最好肯定。
與此同時,骨科醫生楊青也展現出了非凡的創新能力。他首次在貝爾蒂耶醫院使用注射器針頭內固定兒童指骨末節骨折術和股骨骨折彈性髓內釘固定術,為兒童骨折患者提供了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泌尿外科醫生劉云波從國內帶來數十枚前列腺電切環,主動在貝爾蒂耶醫院大力推廣經尿道前列腺電切微創手術。
……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醫療隊不僅為當地帶來了先進的醫療技術,更注重通過培訓和指導,將所創造的奇跡永遠留在這片土地上,并通過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兩國醫療事業的發展與進步,在當地留下一批“帶不走的醫療隊”。這些新技術的成功應用和推廣,必將為吉醫療事業注入持久動力,為當地人民帶來更多健康福祉。
義診解病痛春節寄鄉情
盡管工作繁忙,醫療隊仍多次利用休息時間深入吉布提內陸地區和中資企業,為當地民眾和在吉同胞義診巡診。
2024年12月19日至21日,醫療隊前往塔朱拉地區,開展為期3天的義診活動。
此次義診分別在塔朱拉地區醫院、中國土木工程集團吉布提某項目部進行,服務當地居民的同時,也為項目部的中外員工提供了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來到塔朱拉地區醫院,醫療隊隊員們迅速投入到緊張而有序的義診工作中。
此次義診共診治患者600余人次,面對絡繹不絕的求醫者,醫療隊的隊員們忙得不可開交。
在體驗了王銀珍等醫生現場展示的中醫拔罐、針灸治療的獨特魅力后,當地許多患者表示,這是有生以來首次體驗中醫治療,感受到了中醫的神奇療效和深厚底蘊。口腔科醫生王瑋、心內科醫生劉影、普通外科醫生朱鋒、泌尿外科醫生劉云波、神經外科醫生段海鋒、骨科醫生楊青和耳鼻喉科醫生馬建昆都各自發揮專長,為患者提供了全面的醫療服務。
在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全面的醫療咨詢和診療服務后,醫療隊還向塔朱拉地區醫院捐贈了一批急需的藥械和物資,有效緩解了當地醫療資源緊張狀況。此外,醫療隊還特別為當地小朋友準備了體育用品和學習用品,用實際行動傳遞著中吉兩國的友誼與關愛。
來到中國土木工程集團吉布提某項目部,醫療隊進行了義診和贈藥活動,受到了項目部全體員工的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員工們在接受診療后,紛紛表達對來自祖國醫療隊的感激之情。
目前,醫療隊已完成4次大型義診及5次中資企業義診。這些義診活動不僅是援吉醫療隊服務當地民眾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吉兩國醫療衛生領域合作交流的生動體現。
中國醫療隊不僅是醫療技術的傳播者,更是中國文化的踐行者。
去年中秋節,在貝爾蒂耶醫院舉行的“中秋情滿吉布提,醫者仁心共團圓”活動中,醫療隊為醫院各科室贈送中秋月餅及中國結,以此促進雙方文化交流,從而深化了中吉友誼。
今年春節,貝爾蒂耶醫院內洋溢著濃厚的節日氛圍。援吉醫療隊與醫院醫護人員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春節慶祝活動。
活動開始前,醫療隊隊員們提前為醫院各個科室送去精美的中國結;在活動現場掛起了紅燈籠,貼上了春聯,一起包餃子……這些象征吉祥和幸福的中國元素不僅將整個醫院裝點得充滿了節日的喜慶色彩,增添了節日的溫馨氛圍,也傳遞了醫療隊對當地醫護人員的深深祝福,為兩國的友誼和文化交流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熱騰騰的餃子出鍋時,中吉兩國人民的友誼在歡聲笑語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一周12臺手術創紀錄
深夜的吉布提,多數人已進入夢鄉,醫療隊卻在黑暗中默默守護著生命的燈火。
一天,剛結束了白天的忙碌,口腔科醫生王瑋準備稍作休息。此時,急診科的電話再次響起,一名10歲男孩因右眼瞼外傷急需處理。
當他趕到急診科時,面對的是焦急的家長和痛苦的男孩。他迅速而準確地對男孩進行清創縫合,男孩的傷口得到妥善處理,家長懸著的心也放了下來。
在診室的另一個角落,一名女孩因頭面部外傷前來就診。看到王瑋為男孩成功處理傷口后,女孩家長也要求他進行美容縫合。
他再次拿起手術器械,為女孩進行了細致的美容縫合。他的技術精湛,手法輕柔,小姑娘的傷口得到了完美的修復,家長對此表示非常滿意。
緊接著,一名被駱駝踢傷面部的52歲婦女前來就診。他憑借豐富的經驗和精湛的技術,為傷者進行了清創縫合,并建議她拍CT以排除下頜骨骨折的可能性。
此時,一名因車禍受傷的28歲男子被緊急轉院至貝爾蒂耶醫院。陪同的大夫告訴他,這名男子曾在中國醫院工作過,對中國醫生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極高的評價。
經仔細診斷,男子被確診為左眼上眉弓骨折伴左眼裂傷。王瑋為傷者進行了清創縫合包扎,并耐心解釋了病情和治療方案。
男子對診療效果非常滿意,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當晚的經歷,讓王瑋深刻感受到作為一名醫生的責任和使命:“每一個患者都是我們的責任,無論白天還是夜晚,我們都要全力以赴,為他們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
耳鼻喉科醫生馬建昆的夜晚同樣忙碌而充實。
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劃破了寧靜:一位老年婦女因骨頭卡在喉嚨里痛苦不堪。
接到急診科電話后,馬建昆沒有絲毫猶豫,立即與口腔科醫生王瑋、神經外科醫生段海鋒組成急救小組趕往急診科。
面對語言不通的患者及焦急的家屬,他們憑借專業的素養和堅定的信念,決定立即進行急診手術。
經過緊張的準備,手術順利進行,患者卡在食道中的骨頭被取出。
在非洲大陸,除傳染病外,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也是威脅健康的一大殺手。
心內科醫生劉影每天的門診量約30余人。然而,醫院的儀器設備十分有限,僅有血壓計、聽診器和基礎的實驗室檢查可供使用,其中一臺中國援助的心臟彩超儀成為醫院里最重要的檢查設備。
面對條件簡陋的現狀,劉影只能從最基本的聽診和基礎檢查中尋找蛛絲馬跡,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為患者制定最佳治療方案。面對危重患者,她的工作更是充滿挑戰。
語言交流是另一大障礙。面對當地醫護人員難以辨認的手寫病歷,劉影努力與他們進行溝通,更多時候是拍照記錄,回住處后逐字逐句翻譯學習。
盡管困難重重,患者及家屬對中國醫生的尊重和認可讓她倍感欣慰。和諧的醫患關系讓她深受感動,而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盡自己所能去幫助每一位患者。
在吉布提近一年的時間里,在設備有限的條件下,劉影用專業與耐心不僅為當地患者進行治療,而且還守護著當地華人同胞的健康,用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也為中非醫療合作寫下了溫暖而深刻的篇章。
在醫療隊中,劉影還有另一個重要角色——隊醫,像一名全科醫生,負責隊友的健康管理。同時,她接診當地華人患者,從調整降壓藥、降糖藥,到控制炎癥感染、接種狂犬疫苗、注射抗瘧藥,她忙碌而快樂地為華人同胞提供醫療服務和健康保障。
盡管工作生活條件艱苦,劉影卻在醫療工作中深刻體會到了救死扶傷的幸福感和作為醫生的自豪感。援吉醫療隊工作就要接近尾聲,她表示將繼續堅守崗位,以實際行動踐行援外精神,做中吉友誼傳承的使者。
初到異國他鄉,面對陌生的手術器械和截然不同的手術習慣,醫療隊隊員們沒有絲毫慌亂。
剛到吉布提的第一個月,手術室就成了朱鋒在吉布提的又一個家。由于手術安排緊湊,他常常錯過了午飯時間。日子一久,他與貝爾蒂耶醫院副院長Suleiman結下深厚友誼。兩人并肩作戰,創下一周內共同完成12臺手術的紀錄。
一次緊急救治中資機構工作人員的經歷令朱鋒難忘。當天,一名工作人員突發坐骨直腸窩膿腫,導致大小便困難,痛苦不堪。得知消息后,朱鋒立即向隊長王銀珍匯報,并與翻譯賈鳳英一起聯系Suleiman副院長,為其開通綠色通道。
在中吉兩國醫務人員共同努力下,患者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治療,病情趨于穩定。那一刻,朱鋒的心中充滿了欣慰與自豪:自己又一次成功地為遠在他鄉的中國同胞帶去了溫暖與希望。“現在吉布提的氣溫是多少?能適應那兒的生活嗎?”隔著屏幕,面對山西晚報·山河+記者的提問,王銀珍笑著說:“這里現在的氣溫是43℃,不開空調根本無法工作和生活,空調因超負荷工作而經常發生故障。”
在非洲東北部,有一形似牛角的半島,向東伸入阿拉伯海數百公里,這就是非洲之角。
作為非洲大陸最東的地區,非洲之角面積約188萬平方公里,約1.15億人。其中,國土面積2.32萬平方公里的吉布提,約113萬人,首都吉布提市人口約62萬,為該國最大城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吉布提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自然資源貧乏,工農業基礎薄弱。沿海為平原和高原,主要屬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少雨。
吉布提內地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屬熱帶草原氣候,全年分涼、熱兩季。4月至10月為熱季,平均氣溫37℃,最高氣溫達45℃以上。
在赴吉前,醫療隊隊員均參加了七八個月的法語培訓。王銀珍說:“吉布提的官方語言為法語和阿拉伯語,索馬里語、阿法爾語為民族語言。在就診中,語言障礙是經常遇到的困難,有時候只能通過隨隊翻譯及當地醫院的醫務工作者的交流進行,很多時候,是靠與患者的肢體語言來完成。”“停水停電斷網是家常便飯,但辦法總比困難多。”當被問及“能否吃上晉城人喜歡的饸饹面”時,王銀珍笑著說:“臨出發時,我們帶著饸饹機,時不時能吃上家鄉飯。”“醫院永遠是隊員們的堅強后盾,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將竭盡全力幫助隊員及家屬。”9名醫療隊員還清楚地記得,在赴吉布提前,晉城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暢晉軍不時叮囑大家:“要發揚‘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造福當地人民,助力傳播中醫藥文化,做好中非友誼的橋梁,圓滿完成此次援外醫療任務,向世界展示中國醫生、山西醫生、晉城醫生‘白衣外交官’的崇高形象和國際風采。”
第23批援吉醫療隊將于8月份回國。
盡管回國日期臨近,醫療隊的工作卻依然繁忙:在積極促進香港共享基金會與吉布提衛生部的中成藥引進項目的同時,他們與中國駐吉布提大使館、吉布提衛生部密切溝通協調,全力推動中吉簽署骨科中心、中醫中心對口醫院合作機制的意向書。
王銀珍表示,這兩個中心將成為培養吉布提本土醫療人才的重要基地,為提升當地醫療水平注入持久動力,標志著中吉衛生健康合作邁向更深入、更可持續的新階段。
山西晚報·山河+記者 李吉毅 通訊員 趙波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