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掃碼看回放
山西晚報·山河+訊(記者 孫佳森)7月5日,紀念佛光寺唐代建筑發現88周年暨學術研討會在忻州市五臺縣佛光寺舉行。該活動通過主旨發言、現場展覽、學術研討等多種形式,探討佛光寺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探索古建筑保護、傳承以及活化利用的方式與未來方向。來自全國文物界、學術界的百余名專家學者及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家屬代表出席。該活動由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山西古建筑博物館、山西省文物保護基金管理中心)主辦。
1937年7月5日,中國營造學社成員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紀玉堂一行,在山西佛光寺確認東大殿為唐代建筑,推翻日本學者“中國境內已沒有唐代及其以前木構建筑”的斷言。這一發現讓佛光寺的歷史文化價值聞名于世,寺內的唐代建筑、雕塑、壁畫和書法題記被稱為藝術“四絕”。
“這一刻,不僅是紀念祖輩梁思成與林徽因先生,更要紀念劉敦楨、莫宗江、紀玉堂等營造學社前輩們。”梁思成、林徽因的外孫于曉東在活動現場表示,佛光寺被梁思成譽為“中國第一國寶”,今天,這座千年古寺已經成為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古建筑遺存。它見證了中國從戰亂、貧弱,走向和平、強盛,也見證了中國傳統文化正在走向振興。他表示,佛光寺的發現不僅是一段學術傳奇,更承載著民族文化的自信與傳承。看到現場來了許多年輕的遺產保護者,先輩們的重大發現得以告慰,老一輩文博事業開拓者后繼有人。
山西省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白雪冰強調,佛光寺的保護需要多學科協作和創新技術應用,未來將繼續深化研究與活化利用,讓千年古建筑煥發新的生機。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路易表示,佛光寺東大殿的發現是中國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88年后的今天,佛光寺的保護與研究工作正在持續推進。
主旨發言環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館員永昕群和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文化財保存學專攻教育研究助手溫靜分別作了題為《佛光遍照——從東大殿看中國木構古建筑的結構特征及保護》和《通過中日遺構的比較理解佛光寺大殿的建構體系》的發言,從建筑結構特征和中日遺構比較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佛光寺東大殿的學術價值。上海尺棰劇場小組演出了實景劇《既見山寺》。該劇以“一尺之棰”的匠心為核心理念,通過戲劇藝術再現了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等人考察佛光寺的歷程,生動還原了發現唐代建筑的關鍵時刻。
學術研討會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古建筑修復材料研發與技術、中日遺構對比、文化遺產安全、木結構古建筑的抗震機理等方面展開研討,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討新時代背景下古建筑研究及保護的方法與思路。
此外,《求真·1937》——紀念佛光寺發現88周年主題展覽開展,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丁垚與策展人馮燕在現場直播導覽,帶領大家一同回顧了1937年發現佛光寺唐代建筑的7天經歷。
當日,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和山西省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中心共同成立山西文物氣象研究中心。未來,該研究中心將開展氣候變化對文物的影響研究、文物保護單位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等工作,為古建筑保護提供科技支持。
活動全程通過文博山西視頻號、山西省古建院視頻號等平臺直播,未到場的觀眾可通過回放觀看。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