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国自产拍亚洲免费视频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社會頻道>>社會>>正文
20年收三萬余件藏品 留住“五千年農耕”
運城企業家張天江先后投資1.5億元,建起河東農耕文明文化展覽館
2021年06月01日 10時51分   山西新聞網

20210531_5df0a7984a6bdf06090530f2b976b681.jpg

20210531_78ddbc76d6591018d43cc39e03fec2d2.jpg

油光锃亮的石器,銹跡斑斑的犁鏵,做工精美的水缸,布滿滄桑的雞公車……關公故里、運城市鹽湖區席張鄉一處古色古香的院落里,一座上千平方米的院落和房屋內,擺放著三萬余件各式農具、家什,這里是運城市古河東農耕文明文化展覽館,這些物件是中華五千年農耕文明的見證和記錄。

“要讓世界認識中華五千年的河東文化、農耕文明,這些都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斷代。”運城市古河東農耕文明文化展覽館的主人、運城市天秀集團董事長張天江談到這些收藏時表示。張天江,1967年生于運城市解州中條山山村。從一名鄉鎮工作人員到荒山荒地的承包人,再到農具、農村物品的收集者,20年來,張天江先后投資1.5億元,為的是用一件件實物記錄璀璨的河東文化、博大的中華農耕文明。

5月29日,山西晚報記者走進展覽館,聽張天江講述他的故事。

辭職承包荒山 只為年少時的夢

濃眉、短發,襯著一身雪白的衣服,眼前的張天江身材魁梧、干凈利落,額頭上深深的皺紋則像是訴說著這些年他為搜集、整理農耕文明而付出的艱辛。

因為家境貧寒,小時候的張天江早早就肩負起下地干活、料理家務的重任。也是從年少時起,耳濡目染的農耕文明,悄悄在張天江心中埋下一顆種子——一定要把它傳承下去。

1985年,張天江高中畢業后,先進入解州供銷社人民飯店工作。幾年后,他又進入當時運城市(現運城市鹽湖區)的五龍峪鄉政府工作。

1996年,幾經更換工作的張天江,忽然看到國家關于拍賣“四荒地”的報道。祖輩生于農村,數千年的農耕文明撐起了中華乃至世界歷史的最基礎和最精彩部分,自己何不回到農村去?就此,他辭掉了工作,開始承包荒山、栽植山林,和村民們一起耕田種地。至今,張天江承包的荒山、荒坡、荒溝總面積為13萬畝,承包范圍是解州中條山腹地的薛家嶺、岱家窯、劉家坡、墩臺嶺、斜溝南,以及席張鄉邵家窯、李家莊和芮城縣的窯上村、上坡村。

日日奔波于各個鄉村的同時,張天江開始注意那些過時的農具、農村用品。結合運城市河東文化、華夏文明的溯源,張天江逐漸收集起別人眼中再普通不過的東西——農耕民俗物件。

留住老物件 就是延續了文明

丟掉這些老物件,就是丟掉文明;而留住它們,就是對文明的最好延續。

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一天,農忙之余,張天江沿著村中的蜿蜒街道,來到街盡頭的一戶農家。無意間,他發現,這戶農家斑駁的大門后,有一根一尺多長的石條黝黑锃亮。

石條被用來支在門后面堵門。愛惜農具并多次前往遠近各大博物館參觀過的張天江一眼便認出,這個布滿滄桑的石條應該就是新石器時代的農耕遺物之一——石斧。

他不敢唐突,又擔心東西被人毀壞,只好守在老鄉家,打電話請來農業、歷史方面的專家。經專家現場確認,這個看似普通的黑乎乎的老物件,正是新石器時代祖先們使用過的工具,至今最少已有五千年。

張天江的展館內,有不少新石器時代的物件,包括石斧、石錘、石鉞、石刀等。五千余年前,老祖先們正是用石器對著石器錘砸,然后再打磨,最后制成相對精細的石器。這些石器,有的用來耕地、種田,有的用來除草、碾糧,還有的則用來盛放食物等。

張天江的收藏,正是從走村串戶發現的這些農具和農村用品開始。藏品多了,接觸時間長了,他越來越意識到,真正對于文明的記錄、對于農耕文化的整理,不僅包括遠古的、古代的,還應該有近代的、現代的。

2000年冬天的一個午后,張天江到萬榮縣一帶辦事。事辦好了,看天色尚早,他索性繞道去了附近的村子,一家家一戶戶走進去,探訪、收購村人們的舊用具。打問中,幾名村民談到,村民王某家有一個老斗,應該有些年代了,“前些年就不時有人來買,可是老人多少錢都不賣”。

央求著老人拿出寶貝,張天江觀察發現,方方正正的老斗上,每一處合縫處都用疤釘釘牢。上小下闊的斗身上四面各一個字,合起來是“永成合號”。正面的上眉處,則寫著“庚午”。

根據“庚午”“永成合號”等線索,張天江判斷,這應該是清同治年間的官斗。官斗,即由官方定制的糧食量具。古人用石器耕作和生活,官斗則記錄官府對農民種田種地的征稅、納糧。看到官斗品相完美、包漿自然,張天江愛不釋手。但他越是感興趣,老人越是不賣。

看到老人執意不賣,張天江也不好堅持。從2000年到2005年的幾年間,張天江一有空,就到老人家的院子里看看,有事沒事聊聊天。2005年秋的一天,趁著當地滿山金黃的豐收季節,張天江再到老人家,卻得知他已經去世月余。

傷感之余,張天江醒過神來,這才向老人的兒子問起官斗的去向。原來,老人去世沒幾天,一名穿著考究的人已花“高價”將斗買走。問“高價”是多少,老人的兒子說“1000元”。

幾經尋訪,張天江終于打聽到了那名買斗人的地址。趕在一個黃昏,他和幾位朋友尋訪到了這名藏家。幾乎與老人一個脾性,這名藏家也是一句話,“不管出多少錢,我不賣”。又是幾次的接觸,張天江和藏家一次次地交心,相互了解多了,藏家看到張天江確有收藏的心思,且是為了拯救、整理河東一帶幾千年的農耕文明,才稍稍加了點兒錢,忍痛將斗賣給他。

守護農耕文明 守護河東文化

多年來,張天江在承包荒山、經營企業等方面的全部積蓄,都被投入到癡迷的農耕文明、河東文化物件上。他說,自己做的這一切,只為讓更多的人了解五千年中華農耕文明的魅力,了解堯舜禹、夏商周直至今日,不斷延續的河東文化和文明。

說起運城,張天江滿滿的自豪:運城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主題公園”,也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歷史悠久、古跡遍布。這里有人類第一縷圣火、西侯度文化遺址,有全國最大的武廟解州關帝廟,“嫘祖養蠶”“后稷稼穡”“舜耕歷山”等與農業有關的傳說,均發生在運城。四五千年以前,河東先民已掌握了種植高粱的技術,開創了中國高粱栽培之先河。三千多年前,已有勞動人民在黃河、汾河谷地建立了農業據點。新中國成立后,運城更是重要的糧棉油等農業基地。運城市轄區13個縣(市、區)中的11個,被列為山西省商品糧基地縣,6個被確定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2個被列為國家商品棉基地縣。如今,運城的農業已形成果、畜、菜、糧、棉、油、加工等產業。

談著這些,張天江語氣凝重:“運城從考古上看,是人類的發源地。古代中國人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冀州為九州之首,就是中華民族最初的發源之地,也稱河內。河內指的是山陜間的黃河以東、晉豫間的黃河以北,這不正是現在運城古代河東這塊廣袤的土地嗎?”

土生土長的河東人張天江,立志要把河東文化、農耕文化傳承下去。其中,河東老村文化,是他傳承農耕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這些老村,結合農耕老物件,不正是多少年來古今文明、古今文化的延綿?而文化不保護,老村不保護,我們的文明也就斷代了。”

正是如此,張天江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就開始輾轉河東各地,從民間收集農耕民俗文化物品。1.5億元的投資,金銀銅鐵、玉石瑪瑙、瓷石竹畫、文房四寶、骨質牙類、木器繡品等分門別類的藏品,三萬余物件無一不是河東五千余年文化和文明的實錄和見證。

眼前是一件金元時期的水缸,缸體四周是精美的“纏枝蓮”。為了這件東西,張天江先后不下10次去往臨猗縣大閆村的農家。一次次地尋訪、一次次地討價還價,水缸主人最終被他的誠心感動,同意以3000元的價格賣給他。

看著這些老物件,張天江如數家珍,哪一排的物件是哪個年代、代表著哪個時期的農耕文明、當地有什么樣的習慣或習俗、物件有著怎樣的用處,他都成竹在胸。

“不讓農耕文化斷代,不讓河東文明缺失”,這正是張天江艱辛20年,甚至抵盡家財做農耕文明物品收集的初衷所在。

談到將來,張天江表示,具有600多年歷史的鹽湖區席張鄉李家莊搬遷后,在運城市和鹽湖區政府領導以及有關部門支持下,天秀集團利用李家莊遺棄村落,計劃投資16億元打造“河東老村——古中國旅居村落項目”。如今,該項目已被列入《運城市鹽湖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重點項目第一項,并被列為鹽湖區“關公文化旅游產業園”重點項目之一,先后寫進了2018年鹽湖區經濟工作、農村工作報告中,受到鹽湖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

“項目確定了,下一步,我們將全力推動‘河東老村’保護、‘河東老村——古中國旅居村落項目’的建設,并全力推進項目的海外上市工作。”采訪結束前,張天江表示。

山西晚報記者 任俊兵

(責任編輯:梁艷)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