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草’很久,終于‘拔草’成功”……近年來,一種新型購物推薦方式——“種草筆記”迅速興起。這種由消費者自發分享上傳的“網紅探店”“美食好物種草”等內容,在小紅書、大眾點評等App上流行。但近期一些“種草筆記”遭到質疑,被指弄虛作假。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平臺上的“種草筆記”開始變味兒,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破壞了市場秩序。
“達人分享”頻遭吐槽“水分很大”
如今,不少年輕消費者在消費時會參考身邊及各平臺“網紅達人”的“種草分享”推薦。中信證券2021年5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有64.3%的Z世代(1995—2009年間出生的一代人)在購物時受到“種草”推薦的影響。
然而,不少消費者反映,一些平臺上充斥著“水分很大”、過度宣傳的“種草筆記”。
熱愛網購的田女士最近一年在網購消費中多次“踩雷”。她說,在某App上看到“種草”文章推薦后,購買了不少產品,但部分產品效果與推薦相差甚遠。尤其是一款洗面奶,用完后臉就開始發癢;查詢后才知道,這款產品屬于“三無產品”。
田女士說,她隨后才意識到,很多“種草”文章其實并非推薦者的真實感受,而是商家出錢,邀請一批“網紅”博主發布的虛假“種草筆記”。
濟南市民孫慧說,外出旅行時,會提前看一些目的地城市“網紅”飯館的“種草筆記”,其內容往往凸顯美食的色香味,但實地體驗后,卻發現服務差、價格高、菜品普通。經歷次數多了,她才明白,為產品加上一層濾鏡,并在平臺大肆推廣,已經成為一些店鋪營銷的“基本操作”。
記者調查發現,雇用專業寫手和網絡水軍虛構“種草筆記”“網紅測評”,已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記者在網絡上搜索“軟文代寫”等關鍵詞,會出現大量代寫、代發、刷單等服務的結果;原本用來分享好物的“種草筆記”,變成了對消費者的誘導甚至是誤導。
為防止虛假“種草筆記”被平臺查處,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虛假“種草筆記”背后,還有一個“養號”的龐大“產業”。這些機構在多個平臺注冊賬號,并由運營團隊負責給各個賬號進行包裝,塑造為“網紅”、美食“達人”等形象。再加上有的平臺檢測機制并不完善,只要內容逼真,并配有照片或視頻等實景內容,很容易上推薦位。
建議多方施策管好虛假“種草”
業內人士認為,“種草”作為一種新興消費文化,本無可厚非;但對于以營利為目的,故意發布內容不實的“種草筆記”的行為,監管部門和相關平臺不應放任。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說,明知或應知內容不是發布者的真實經歷,以營利為目的虛構“種草筆記”涉嫌虛假宣傳;根據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以虛假宣傳、引人誤導的內容欺騙消費者的,相關人員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專家建議,相關互聯網平臺應負起主要責任,加強內容審核,增強人工把關環節,針對形式雷同或相似的“種草筆記”進行嚴格甄別。劉俊海等專家認為,平臺對存在廣告性質的文章應在顯著位置標明“廣告”字樣,確保消費者的知情權得到保障,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此外,相關平臺應使用更科學的算法對優質內容進行推薦,不再把類似“評論數”“點贊數”等作為排名的唯一依據,而是把誠信度、資質等作為重要的參考指標。
山東省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宮衛清說,廣大消費者在消費時要冷靜、理性,對各網絡平臺中流行的“種草筆記”仔細甄別,避免被營銷廣告所誘導。在購買商品時,除注意索要購買發票或收據外,還應對網絡上的廣告標語、宣傳內容、訂單詳情等以截屏等方式保留,以便有需要時,能及時向消保部門申請維權。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