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落實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落實市委全面轉型的決策部署,保障我市高質量轉型,促進綠色發展,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市實際,作出如下決定。
一、基本原則和目標
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創新驅動、統籌規劃、系統治理、共建共享、依法監管的原則。突出綠色發展主線,把忻州建設成山水林田湖草保護和修復的先行區,綠色生活、綠色生產、綠色發展統籌推進的示范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創新型田園城市。
二、組織領導
市人民政府要加強對綠色發展的組織領導,統籌綠色發展規劃的制定與實施,統籌重大政策、重大事項、重大項目落實,著力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協調機制,構建系統部署、政策支持、協同配合、源頭防控、過程嚴管、考核監督、責任追究的綜合治理體系,營造綠色發展的市場化、法治化、制度化環境,推動綠色轉型與高質量發展。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和五臺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是推進綠色發展的責任主體。各級政府職能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協同推動綠色發展相關工作。
三、加強規劃對綠色發展的管控引領
要將綠色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編制重點區域、重點產業綠色發展專項規劃;推進落實主體功能區、土地利用、城鄉建設規劃,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實現規劃對空間布局的剛性管控和優化引領,構建綠色發展空間體系。
四、持續開展國土綠化行動
(一)推進造林種草。以黃河流域保護區、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旅游區、京津冀生態屏障區、呂梁山生態脆弱區、雁門關農牧交錯帶、重要水源涵養區和交通廊道生態景觀區為重點,實施林業生態修復工程,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增加森林資源,加快宜林荒山、荒坡、荒丘、荒灘造林全覆蓋。
(二)推進身邊增綠。全面綠化高速公路、鐵路、國省縣道沿線。重點打造旅游線路、進出通道、互通立交、機場、車站、景區等區域綠化景觀。開展森林城市、園林城市、綠色小鎮創建活動。加強鄉村進出道路、集中居住點綠化,促進增綠增收有機統一。
(三)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重點推進國土綠化、災害防控、森林資源保護等各項工作,建立森林面積、蓄積“雙增長”監測體系,提高公益林生態補償標準。建立林長制分級責任體系,完善運行機制。全面落實保護森林資源任期目標責任制。完善集體林公共管護制度,實現管護全覆蓋。
(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加強政策銜接,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分類管控,編制好全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建立以草甸濕地為基礎、國家公園為主體、具有區域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全面恢復市域生態功能,加強自然保護地生態建設,重點推進汾河中上游和重要河道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打造山青、水秀、河暢、岸綠、景怡的綠色生態長廊。
五、全面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一)建立健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堅持職能部門負責,聯合執法,應急聯動,協同治污,公眾參與,確保空氣質量持續優化。
(二)減少工業廢氣排放。加大火電、鋼鐵、有色、化工、水泥、建材等重點行業污染治理,推進城市建成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大幅度削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
(三)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加快“散亂污”企業及集群整治。加快城鎮建成區燃煤鍋爐、生物質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實現清潔采暖全覆蓋;堅持農村地區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多能源采暖,統籌保障農村地區潔凈煤供應。
(四)發展綠色交通運輸。鼓勵煤炭、鋼鐵、電力、水泥、煤化工等大型工礦企業以及大型物流園區、交易集散基地新建或改擴建鐵路專用線。加強重污染車輛路面通行管控,嚴格實行機動車綠標管理。擴大城市公交車、出租車、環衛車、公共部門新購公務用車新能源汽車使用比例,優化交通運輸結構。
(五)嚴格監管空氣污染。全面推行綠色施工,嚴格建筑、拆遷工地、露天堆場、裸露地面及公共設施揚塵監管。綜合整治餐飲油煙污染。嚴禁秸稈露天焚燒,完善各級秸稈禁燒責任體系。嚴格落實生產、經營、儲存、運輸等污染管控和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
六、統籌開展水體污染治理
(一)強化水資源監管。落實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總量“三條紅線”,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強取用水管控、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和泉域水環境審批管理;健全取水計量、水質監測和供用耗排和承載能力監控監測體系;強化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
(二)實施飲用水水源保護。科學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強水源地安全建設,實施水源地安全警示、隔離防護、水源涵養和修復措施,實行飲用水水源安全評估公布制度。全面推進飲用水環境安全保障達標。
(三)嚴格水功能區監管。完善水功能區分級分類監督管理體系,優化調整汾河、滹沱河、桑干河、大清河與黃河流域排污口、取水口布局,從嚴核定水域納污總量,綜合整治違法排污行為,嚴格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確保水質穩中趨好。
(四)深化城鎮水污染防治。加快完善城鎮污水處理系統、配套管網建設與設施提標升級改造,優先推進工業集聚區、老舊城區和城鄉接合部污水截留、收集、納管,消除河水倒灌、地下水滲入,全面實現水污染防治達標向好。
(五)推進水生態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推進人工濕地建設,統籌“四河一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實施大泉泉域生態修復,強化干支流沿河涉危涉化企業風險防控,防止黑臭水體反彈。
七、深入開展土壤污染防治
(一)建立土壤環境數據庫。開展以農用地、建設用地為重點的土壤環境質量詳查,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和開發利用負面清單,推進土壤環境數字化管理。
(二)加強用地管理。按照“優先保護、安全利用、嚴格管控”三個類別,全面管控農用地污染。加強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嚴防礦產資源開發、涉重金屬行業、工業廢物處理和建筑物、構筑物拆除行為污染土壤,防范人居環境風險。
(三)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實施化肥和農藥使用減量行動,推進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切實提高秸稈、糞污、地膜等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水平。
(四)實施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制定規劃,重點加強涉重金屬、歷史遺留尾礦庫、危廢品堆存場、非正規垃圾填埋場的排查和整治。積極開展風電項目山體毀損修復,及時推進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
(五)實行垃圾分類。加快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一體化處理設施建設,促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分類處理。嚴格落實限塑令規定。
八、加快煤炭產業綠色升級
(一)推動煤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煤炭產業堅持“減優綠”發展,引導煤礦企業提高煤炭入選比例,擴大潔凈煤供應能力;推廣“分質分級、能化結合、集成聯產”的新型煤炭利用方式,實現煤炭高效清潔利用;不斷提高先進產能占比,促進煤炭產業綠色升級。
(二)加強智能煤礦建設。鼓勵煤炭企業加大綠色開采技術研發與應用,科學利用5G通信技術,推動智能化技術創新,提升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水平。
(三)積極發展現代煤化工。按照能源和原料雙資源思路,延伸產業鏈、配置要素鏈、強化政策鏈、提升價值鏈,推進煤炭產業創新發展。
九、積極發展清潔綠色能源
(一)加快煤成氣開發利用。以保德—河曲、寧武南區塊為重點,推進煤成氣勘探和綜合開發;優化管網布局,加快實現煤成氣管網與國家干線、省級管網、城市管網互聯互通。加強民用和工業燃氣利用及煤成氣壓縮、液化等工程建設,積極拓展下游利用市場,擴大煤成氣就近利用規模。加大煤礦瓦斯、頁巖氣抽采力度。
(二)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合理推進低風速資源有序開發,促進風電就地消納利用。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相結合,穩步推進“光伏+”綜合開發利用,不斷優化光伏發電發展模式,提高光伏發電質量和效益。統籌開展秸稈等資源能源轉化,加快生物質能綜合開發利用。
(三)加快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統籌忻府區、定襄縣、原平市等區域地熱資源的勘探、規劃與開發,積極拓展文旅康養等綜合利用途徑,發揮地熱資源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四)加快電力外送通道建設。用好電力交易平臺,融入現代化電力市場,穩步擴大電力外送規模,提高能源外送的智能化、集約化、高效化水平。
十、構筑綠色新型工業體系
(一)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改造。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實現綠色轉型。構建綠色生產方式,建設綠色企業,發展綠色園區,打造綠色供應鏈,實現生產低碳化、循環化、集約化。
(二)大力發展新興產業。著力培育半導體、光伏、碳基新材料、特種金屬材料、煤機智能制造、現代醫藥和大健康、節能環保、大數據融合創新等八大標志性引領性產業集群。
(三)推進建筑業綠色轉型。實施新建建筑節能監管,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和“海綿城市”建設,推廣綠色建材應用,提高建筑節能標準。引導城鄉建筑節能取得新突破,提高建筑能效與綠色化水平。
(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資源綜合利用和低碳應用改造,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組合,加大工業“三廢”和余熱、余壓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努力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五)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聚焦5G基建、特高壓工程、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城市軌道交通等新基建領域,培植新型工業化后勁,夯實綠色產業發展基礎。
十一、發展現代綠色服務業
(一)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力支持現代物流、研發設計、咨詢中介、會展經濟、科技服務、現代金融等產業發展,構筑重點產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協同共生的產業生態。推進傳統服務業主體生態化、服務過程清潔化、消費模式綠色化。
(二)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推進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旅游資源整體鍛造開發,加快五臺山、蘆芽山、雁門關、黃河風情和溫泉旅游區基礎設施升級改造,重點推進忻州古城活化與再造、云中河景區綜合開發、長城博物園等項目建設、管涔山-蘆芽山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高品位形成“三大旅游集散地”,加快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將文化旅游產業打造成戰略性支柱產業。
(三)大力發展特色康養。發揮我市生態、氣候、溫泉、雜糧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森林康養、氣候康養、溫泉康養、飲食康養等產業形態,高標準推進康養產業發展。
十二、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一)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不斷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
(二)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深入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農水集約增效、旱作良種攻關、農技集成創新、農機配套融合、綠色循環發展六大工程,打造有機旱作農業品牌。
(三)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發揮“中國雜糧之都”品牌效應,打造雜糧食品、中藥材、肉制品、飲品、釀品、保健食品六大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推動農業高質量轉型發展。
十三、統籌城鄉生態建設
(一)提高城鎮生態建設水平。優化城鎮規劃設計,以“創新、綠色、智慧、人文”為方向,統籌空間、規模、產業結構,生產、生活、生態布局,規劃、建設、管理環節,大力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堅持產城融合,加快忻州主城區“四大板塊”建設,推進特色縣城建設。加快文明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創新型城市建設步伐,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厚植綠色發展基礎。
(二)加快鄉村生態建設進程。突出地域特色,按照“一村一策、分類推進”原則,堅持新建、改造、保護相結合,同步推進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深化文明村鎮創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面提升鄉村生產生活品質。
十四、構建綠色發展制度體系
(一)加強依法治理。嚴格落實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環境污染防治、資源有償使用、土壤保護等相關規定,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執法到位;嚴格依法行政,加強聯合執法、綜合執法,充分發揮司法保障作用,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機制,依法嚴懲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等違法犯罪活動。
(二)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鼓勵各類投資進入綠色產業市場,創新政府與社會資本開展環境治理、生態保護項目合作機制,積極培育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服務業等市場主體,放寬市政公用行業特許經營。
(三)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生態補償標準體系,逐步在森林、水資源、礦產資源、重點流域、重點生態功能區開展試點探索,形成生態損害者賠償、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運行機制。
(四)推進市場化交易。建立健全環境資源初始分配和交易市場,推動形成規范的環境資源交易平臺,支持將電力、鋼鐵等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率先納入碳排放交易范圍。建立覆蓋縣(市、區)政府和企業的節能量交易體系,促進節能降耗。建立城鎮污水處理、企業污水排放、固體廢物處理收費機制,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推進水權交易規范有序開展。
(五)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設立市、縣兩級綠色發展專項基金,鼓勵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治理、資源綜合利用。認真落實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等有關稅收優惠政策。
(六)健全綠色金融體系。大力發展綠色信貸,鼓勵商業銀行開發綠色金融產品,完善環保項目貸款風險分擔機制和綠色信貸風險監測評估機制,爭取政策性銀行信貸支持。
(七)健全監督考核制度。建立環境風險防控責任制,健全市、縣和企業環境風險防控機制。完善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增加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考核權重。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責任離任審計,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推進構建“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多方參與”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十五、堅持共建共治共享
聚焦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綠色行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構建多方聯動、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綠色生活長效推進機制,形成崇尚綠色生活的社會氛圍,讓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全社會自覺行動。
十六、強化監督落實
市、縣(市、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聽取專項工作報告、開展執法檢查等方式,加強對本決定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充分發揮各級人大代表的作用,開展專項調研和視察活動,聽取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推動各級政府及相關機構保障和促進綠色發展。
十七、本決定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