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8/83/16/6AFA4C64A17773E0D808B3F0A8A_85D28B22_E6C50.1?e=.1)
圖為大同輕型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
自2018年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和通航項目的不斷推進,我國通航產業迎來全新時代,公安、林草、測繪、氣象、交通運輸等部門對通用航空需求旺盛,短途運輸、低空旅游、應急救援、航空科技、航空體育等市場對通航產業提出了高質量發展要求。
按照《山西省通用航空業發展規劃(2018-2035年)》,到2025年我省通用航空產業經濟規模將達到百億元以上,帶動經濟產值實現翻番。
面對廣闊的市場,從飛起來、熱起來到強起來,山西通航大有可為。就通航發展方向這一主題,記者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C919大型客機總設計師吳光輝和山西航空產業集團總經理陳陽,探討“通航+”帶來的無限可能。
打造“通航+”模式,融合延伸產業鏈
2018年6月,我省正式發布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旅游發展總體規劃,規劃背后是山西以三大板塊為核心開發全省范圍旅游資源的深遠考量。
以三大板塊為切入點,發展低空游覽、飛行體驗等旅游產業,成為我省通航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目前,我省已經開通了晉陽湖、綿山、平遙古城、雁門關、太行山大峽谷、壺口瀑布等6個低空旅游項目。
“旅客對體驗直升機、從空中觀賞景色這種新型旅游產品,越來越感興趣?!标愱柦榻B,按照一場多點的模式,沿著我省重要旅游景點來發展綜合旅游項目,能夠帶給旅客多元化的選擇和更豐富的感受。
除了低空旅游,我省還積極開發通航短途運輸市場,也就是依托運輸機場和通用機場,以周期性航班為主、臨時性航班為輔的方式,建立“貫聯山西、通達省外”的短途航空客貨運網絡,爭取實現通航短途運輸公交化、常態化。
陳陽介紹,目前,山西通用航空集團有限公司已開通8條短途運輸航線,今年8月份以來又陸續開展了多條省內環飛航線開通工作。自去年4月30日首飛開始,至今年10月9日,全省共實現短途運輸旅客1.4萬余人次。
通用航空產業鏈條長、服務領域廣、帶動作用強,從上游的通用飛機制造,到中間的通用航空保障,再到下游的運營服務,如何更好地串聯起上下游產業鏈?通過“通航+”,通航+旅游、通航+體育、通航+醫療、通航+會展……在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出行和休閑的同時,還可以替政府提供不可替代的公共服務。
關于通航應用市場還有哪些領域可以重點開發?吳光輝列舉了幾個方面,一是建立固定運營基地,即位于機場或者鄰近機場為通用航空飛機提供停場、檢修、加油、休息等服務的基地或服務商,在歐美等地大型的樞紐機場都有通航的固定運營基地。二是建立飛行營地,面對大眾提供因地制宜的航空體育產品和服務。三是建設航空小鎮,依托通用機場和航空產業園,跨界整合資源,構筑一體化的通用航空服務基地。
提升全產業鏈,為轉型升級注入新動力
自2019年我省獲批國家通用航空業發展示范省以來,全省通航業獲得快速發展,為我省貫徹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加速推進工業“結構反轉”、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新的強大動力。尤其是在飛機制造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實現了從引進到自造的跨越。吳光輝建議:“可以在全產業鏈里再進一步提升,包括材料和整機的研發?!?/span>
2019年10月,大同輕型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獲得了國家C42E輕型飛機生產許可證,這是我省目前取得的唯一一個輕型飛機的生產許可證。即使在國內通航領域,具備整機生產能力和資質的公司也僅有6家。
在大同輕飛加工車間的8個工作臺上,從最基礎的部件輪轂,到最終的成品飛機,44個環節可以完成全部2800多個零部件的精準安裝。
據大同輕飛董事長申定龍介紹,企業當前擁有3款旋翼機、3款固定翼共6款飛機的生產權,未來計劃擴大當前落地C42E飛機的生產能力和自產零部件的比例。申定龍說,企業研發方向有兩大類,一是用以氫為原料的燃料電池來取代當前油動的發動機,二是要緊跟市場潮流,增加投入到無人駕駛的載人航空器上,保持領先優勢。
在高端制造業方面,我省迪奧普等11家企業正在開展無人機制造,北航蜜蜂、迪默透等輕型發動機項目已建成投產。
面對方興未艾的通航產業市場,不僅新興產業積極進場,傳統企業也在緊抓機遇、轉型布局,爭取一席之地。
山西在航空原材料及零部件生產方面基礎雄厚。作為國內最大、最早的飛行儀表生產廠,太原航空儀表有限公司生產的機械式膜盒儀表,以其高精度和高可靠性,不僅裝配了所有型號的國產通航飛機,在國際航空市場也充滿了競爭力。面對機遇,太航迅速成立民機工程部,布局通航領域,依托公司核心技術,開發出一系列適用通航的機載產品。
產學研聯動,打造通航發展山西樣板
山西是我國航空體育運動大省,擁有豐富的航空體育資源、悠久的發展歷史,目前,我省航空職業教育在全國仍處于領先地位。
2019年12月7日,太原理工大學航空航天學院(航空航天研究院)在太原成立,致力于打造我省航空航天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
時隔一年,8月18日,太原理工—太航儀表通航設備研究院正式成立,依托雙方人才優勢和傳統核心技術優勢,共建技術共享、人才共享、成果共享的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平臺和世界一流水平的通用航空技術研發平臺。
吳光輝表示,企業看重高校的人才培養、科研實力,學院在經驗和基礎研究上對企業有需求,這是雙向的牽引和合作,通過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牽引出學院對人才的培養。關于人才培養,吳光輝認為山西可以從服務角度做更多嘗試。
太原理工大學航空航天學院(航空航天研究院)由吳光輝院士擔任首席學科帶頭人,他感慨地說:“我跟山西結緣,源于前年我們工程院的老院長周濟院士承擔了山西轉型發展的一個戰略課題,我作為課題組成員來到山西,發現這里有很強的航空航天發展愿望,也有很好的基礎條件,尤其在太原理工大學,大家一拍即合,為了通航的發展、為了航空的發展,我們走到了一起。”
吳光輝介紹說,目前學院研發方向包括600千瓦的燃氣輪機和4座或11座無人機的研發,其中,燃氣輪機將來既可作為通航飛機的動力,又可作為大飛機的輔助動力裝置。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當下,我省正在從硬件設施、產品研發、人才培養、項目落地等方面全方位推動通航事業的發展。下一階段,山西將充分發揮既有優勢,抓緊建設通用航空服務網絡和飛行服務保障體系、促進通航業全產業鏈發展,爭取通過5-8年的努力,形成集研發、制造、銷售和運營服務于一體的通用航空業發展新格局,為全省轉型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支持。(據《山西日報》)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