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劍峰 通訊員 馮 媛
時令已近“小雪”,忻府區莊磨鎮田莊村的農民依然在忙碌——農用工具車在鄉間公路往返穿梭,車上卸下的玉米在曬谷場上堆成了小山。一眼望不到邊的大田里,種糧大戶王建軍和幾個農民在機具收割過的土地上“撿漏”……
今年,忻府區糧食生產又獲豐收。在2020這個特殊的年份,豐收來之不易。
組建“1+6”農業生產服務保障組、狠抓春耕備耕農資供應工作、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抗旱良種、有機旱作技術、機械化規?;N植,有力地穩住了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今年,忻府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到68.58萬畝,預計糧食總產量在6.4億斤以上,高于糧食生產6億斤的目標任務,糧食生產喜獲豐收。
基礎牢、技術新、品種好
今年,忻府區在推廣應用抗旱良種和有機旱作技術、加強現代農業科技應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效顯著。
忻府區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安金榮介紹說,玉米以“先玉335”為代表的單粒點播品種,由于其適應性廣、抗旱等優點,得以大面積推廣。而單粒點播技術則推動了農機農藝配套,不僅節約用種、免間苗,而且省工省時。以“晉谷21”“沁州黃”“晉谷40”為代表的優質谷子品種大面積推廣,以“張雜5號”“張雜10號”為主的雜交谷子品種的推廣,改寫了忻府區谷子生產的歷史,產量大幅提升,平均畝產400-500公斤。馬鈴薯、甘薯脫毒種苗的推廣應用,克服了病害的侵擾,保證了“兩薯”產量穩步提升。
糧食豐產也得益于不斷提升的耕地質量。2011年至2019年,全區累計投入資金2.9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20.9萬畝。今年建設的4.55萬畝高標準農田將于近期開工,投資8089萬元?!笆奈濉逼陂g,忻府區規劃投資5億元,在全區建設30萬畝高標準農田。
“高標準農田建設徹底解決了俺村發愁30年的澆水難題?!绷顨w村委會主任付潤清說,“以前至少有5000畝地澆不上水,現在20天就能把1.5萬畝地全澆上?!?/span>
去年,董村鎮令歸村1.5萬畝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共鋪設管道11萬米,整修田間道路2.2萬平方米,打井28眼,配套水泵41套,架設變壓器15臺。
隨著高標準農田的建成,不僅糧食作物在生長期得以適時澆水,而且實現了秸稈還田、深耕深松全覆蓋?!绊椖繉嵤┖螅Z食增產十分明顯。以前玉米畝產1400斤左右,今年畝產達2000斤以上。加上今年玉米價格高,增產又增收?!备稘櫱逭f。
為更有力地推進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忻府區今年建立了玉米、甜糯玉米、紅薯、高粱等新品種、新技術展示基地12個,面積達210余畝,展示玉米、雜糧新品種265個。
山西農業大學的專家教授經常到董村鎮遊邀村黨支部書記蘇全虎建設的20畝紅薯新品種、新技術展示基地指導。蘇全虎不僅是遊邀村乃至董村鎮紅薯種植的帶頭人,同時也是忻府區紅薯產業協會的會長。今年他引進并培育了脫毒苗,向周邊村、縣、市出售400萬株。在蘇全虎的帶動引領下,遊邀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紅薯,全村紅薯種植面積達3000余畝?!懊摱久绲耐茝V使用大大提高了紅薯產量。以前普通品種畝產5000斤左右,今年脫毒苗紅薯畝產最少在6000斤,最多的高達8000斤。以一斤8毛錢的地頭價格算,紅薯種植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蘇全虎說。
今年,忻府區紅薯種植面積超5萬畝,紅薯銷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忻府區“中國甘甜紅薯之鄉”的品牌越叫越響。
規模化、機械化、自動化
“今年普遍收成好,收割機天天沒歇空,我雇的幫工也比往年增加了四五個人。”采訪還沒開始,王建軍就主動“爆料”。
王建軍在莊磨鎮田莊村和黃嶺村的丘陵地帶共承包了1200畝土地。作為遠近聞名的種植能手,他今年還被評選為忻府區“十佳農民”。他創辦的“香泉農莊”,就在他常年勞作的趙和坪上。自2002年開始規模化種植,王建軍已先后投入100多萬元用于購買農機具。
“國慶”前后,忻府區農村開始收割莊稼。普通農戶半個月左右就停當了,而對于王建軍這樣的種植大戶來說,秋收最起碼要延續一個半月。
“除去試種其他蔬菜、藥材的地,有800多畝地種糧食,玉米和高粱各種了300多畝,谷子種了100多畝。這800多畝地從種到收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作業?!蓖踅ㄜ娬f。
機械化、規?;N植是王建軍的農場滾動發展的主要動力?!跋闳r莊”經過平整的土地,已經具備了機械化作業的條件。如今王建軍已擁有收割機、拖拉機、旋耕機、施肥機等各類機械共15臺/套。而集中連片的規模優勢不僅能降低種植成本,也使王建軍的播種、管理更加趨于標準化。
站在地頭,王建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得益于機械化和規?;?,購買種子、化肥的成本更低,一畝地從播種、施肥到收割,平均成本450元。種植大戶糧食的出售價格要略高于一般散戶,銷路也比較穩定。收成好的情況下,每畝地毛收入可以達到1000元以上。
看著遠近成片待收的莊稼,王建軍談起了自己的打算:“明年準備投資再建至少50個用來儲放玉米的風干塔……”
循環農業、高效農業、現代農業
在忻府區豐產農民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一捆捆草料打包得整整齊齊堆放在養驢場的一邊。這些草料,源自合作社收獲后的玉米秸稈。
合作社負責人馬保生人高馬大,不僅種地是一把好手,還頗具經營頭腦。他和妻子創建了千祥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門從事養殖。現在,馬保生把種植、養殖以及自家經營的“一粥一飯”快餐店有機結合,形成了集種、養、銷于一體的循環農業格局。
“俺們打下的糧食能快速轉化為商品,快餐店的食材既新鮮又營養。”馬保生說,“養殖場產生的有機肥又能用于農業生產,還不會造成污染,一舉多得?!?/span>
今年,在馬保生承包的1500畝土地上,種了玉米、高粱、谷子、土豆、紅薯。說起收成,馬保生笑得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來:“豐收了,豐收了!”
馬保生說,糧食豐收與忻府區實施科技興農、科技強農的政策密不可分。在全區推廣使用滲水地膜時,馬保生帶頭第一個響應。今年,他的糧食產量比往年提高了30%以上。
嘗到科技增產增收的甜頭,馬保生陸續引進應用了膜下滴灌、膜側播種等新技術、新方法。他還多次參加忻府區農業農村局組織的技術培訓。4年時間里,他拿到了新型職業農民認定證、高素質農民技能證等證書。馬保生說:“我們這些在忻府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培訓過的學員,幾乎都在一個微信群里。一遇難題,大伙兒首先想到的就是在群里請教老師和專家?!?/span>
忻府區發展標準農業、高效農業、現代農業方向明確、政策對路、措施得力。以前一說糧食豐收,首要因素就是“老天幫忙”。從忻府區今年的情況看,這個“老黃歷”得改改了。
(責任編輯:盧相?。?/span>